Remove ads
中國文化中概念之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天在中華地區傳統文化中是信仰體系的最高核心之一,其狹義僅指與「地」相對的「天」;而廣義的天,即道、太一、大自然、天下等。
天有神格化、人格化的概念,指的是最高之神,稱為皇天、昊天、天皇大帝、皇天上帝、昊天上帝等,即道教和民間信仰中的玉皇上帝(玉皇大帝);又稱為蒼天、上天、上蒼、老天、老天爺等。
孔子刪詩書,目的是整理儒門的理論基礎,以供學子入門之用。其中《詩經》偏重人倫哲學,《書經》則偏重政治哲學。任何哲學論述都不可避免的立論於某種假設。這一點和宗教是共通的。如果我們定義「迷信」為「對一套未知的述說,無條件的、絕對的相信」。[1]那麼我們可以說,宗教是建立在「迷信」的基礎上。沒有迷信,就沒有宗教。哲學的假設是可以討論的[2],宗教的迷信是不容置疑的。這是他們之間最根本的差別。
《尚書》是太史收藏的,一千多年的國家檔案。大概是華夏文明最古老的典籍。 華夏文明的基本假設是「昊天上帝」的存在。根據老子對這個「昊天」的說明[3],天是要遵從道,而道是遵從自然法則的。從這個觀點,昊天是自然法則的代稱,是一個沒有形體的抽象概念。老子姑且把他稱之為「道」。[3] 而且「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經》」所以昊天是不能夠用文字語言加以定義的。[4]那麼我們該如何了解昊天呢?最好的辦法,莫過於找出《尚書》對昊天的描述。從描述中了解昊天的原始定義。
昊天有許多不同的稱呼,天地,天,上天,帝,上帝,昊天,昊天上帝,皇天上帝,皇上帝,皇天,皇。這些不同的稱呼,散佈在《尚書》裏。很明顯,指的都是同一個主體。可能是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場合的異稱。
「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尚書。泰誓上》。」、《詩經.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則。」天是造物者[5],天並不是自己動手創造,而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設定一套「天道」也就是「自然法則」,然後依據這套法則,萬物可以自我創造。[3] 這個造物者是「 生而不有,為而不持,長而不宰。《道德經》」所以他不擁有萬物,不管轄萬物,只站在旁邊,以保證萬物按照天道運行。[6]天不是靜止不動的,他藉助宇宙運行,展現他的動能。[7]「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易經》」。儒家「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地有載物之厚。《論語》」 這是「天生地養」的觀念。而昊天上帝的存在,是為了生養萬物。所以天道是「好生」,是「善」,是「慈悲」的。[8]
「天其命哲,命吉凶,命歷年。《尚書·召誥》」根據現代遺傳學,一個人的聰明以及他的體質,是與生俱來的。體質決定一個人的壽命。所以智慧水平與生命久長是天所賦予的。[9]
天道是善惡分明的,「天道,福善禍淫。《尚書·湯誥》」根據天道,決定一個人的吉凶。可是「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尚書·伊訓》」一個人的吉凶是根據你的行為,隨時改變。[10]
人既無堅甲厚皮以自保,又無長牙利爪以禦敵。「群居」是保障個體生存,種族延續的唯一生存方式。「貪、懶」是動物保障個體生存帶來的天性。貪懶的個性,表現在行為上就是自私。自私的天性本來無所謂好壞。可是在一個群居的社會,自私是造成糾紛的原因。因為「惟天生民有欲,無主乃亂。《尚書·仲虺之誥》」所以「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其克相上帝,寵綏四方。《尚書·泰誓上》」這是天命思想的來源。[11]
「惟天惠民,惟辟(君王)奉天。《尚書·泰誓中》」所以君王是 「命於帝庭,敷佑四方,《尚書·金藤》」 這是天意。天意就是要君王照顧百姓。
商朝提出天子直接向上帝祭祀的祭天禮儀。其他人則通過祖先祭祀上帝,上帝降福給有德行的人。《尚書·高宗肜日》:「惟天監下民、典厥義。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中絶命。民有不若徳、不聴罪、天既孚命、正厥徳、乃曰、其如台。嗚呼、王司敬民、罔非天胤、典祀無豊於昵。」中國雖然有民間多神及自然崇拜,但是皇室中獨特的一神論「天子祭天」,仍在許多朝代以非偶(圖)像崇拜的祭天儀式綿延流傳。
《毛詩傳》:「元氣昊大,則稱昊天。遠視蒼蒼,則稱蒼天。此則天以蒼昊為體,不入星辰之列。」昊天上帝和天相比,具有一定的人格化的意味。
《尚書》「商書·伊訓第四」中提到:「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春秋左傳·僖公五年》:「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緊物。」如是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春秋戰國之時,思想進步,人文理性精神勃發,季梁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神為人創,民為神主,則上古神秘觀念漸消,「皇天上帝」之概念漸由自然之「天」取代,天為道德民意之化身,這構成了後世中國文化信仰的一個基礎,而「敬天祭祖」是中國文化中最基本的信仰要素。
中國的某些傳統,從某種程度上說是一種不可知論。例如在論語中,孔子說:「子不語怪力亂神」,但並沒有說,「子不信鬼神」,亦曾說過:「未知生,焉知死」,很典型地說明了東方的不可知論。
鄭玄曰:「上帝者,天之別名也」;另一方面,有時又作了區分,如《漢書》記載:「四年春,郊祀高祖以配天,宗祀孝文皇帝以配上帝」,其中又將天和上帝區分開來,上帝地位低於天。以鄭玄為代表的神學體系認為上帝為天之別名,總共有六天、六上帝。六天上帝即昊天上帝與五方上帝。昊天上帝(天皇大帝)為全天之帝;五方天帝各為一方天帝,分別為中央土德黃帝含樞紐、東方木德青帝靈威仰、南方火德赤帝赤熛弩、西方金德白帝白招拒、北方水德玄帝汁光紀。
以王肅為代表的宗教系統認為五行人帝可稱為上帝,但不可稱為天;昊天上帝則可稱為天,祭祀昊天上帝即代表祭天。中華文化中單說上帝即指昊天上帝。六上帝中,五行人帝可稱為上帝,但不可稱為天;昊天上帝則可稱為天,祭祀昊天上帝即代表祭天。按《隋書·禮儀》所載:「五時迎氣,皆是祭五行之人帝太皞之屬,非祭天也。天稱皇天,亦稱上帝,亦直稱帝。五行人帝亦得稱上帝,但不得稱天。」周朝以後的儒教繼承了周以前的中華宗教信仰傳統,因而歷代祭天延綿不絕。
中國漢朝的思想家董仲舒認為天是有意志的,能夠支配一切的最高主宰,自然界的一切規律,以及人類的人事變化都是「天」所決定的。而人也是「天」按照自己的特點塑造的,人是為了體現天意被創造出來的。此套神學理論成為當時君主獲得統治合法性的一個依據,同時也是儒生集團制衡君主的一個思想工具。
道教中的玉皇大約是東漢時期出現的概念,由儒教中的昊天上帝轉化而來,但更人格化了。莊子認為,萬事萬物本於道,天由道而生。墨子把上帝鬼神看作人類之外的另一種生靈[12]宋真宗封玉皇號曰「太上開天執符御曆含真體道玉皇大天帝」,宋徽宗再加封玉皇大帝為「太上開天執符御曆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玉皇和昊天合一,從而大大提高了玉皇在民間的威望,令玉皇信仰流行開來。[13][14]玉皇上帝、昊天上帝,名稱有異,而所指相同,實指一體,只是不同的場合使用不同的概念。儒教、中國傳統官方祭祀中一般稱昊天上帝,民間、道教中多稱玉皇大帝。
儘管玉皇上帝為中華民間信仰中的最高神、眾神之王,在道教中和太上老君一樣有着極為崇高的地位,玉皇被稱為「諸天之主」、「萬天之尊」,但地位低於道教中的最高神靈三清:元始天尊、道德天尊、靈寶天尊。在道教中,玉皇上帝的職能是「承三清之命,察紫微之庭」,「小事專掌,大事申呈」。
他認為:第一,天是蒼蒼之天,是與地相對的物質之天;第二,天是「統御世間、主善罰惡之天,即《詩》、《易》、《中庸》所稱上帝是也」,但這個主宰之天只是「治世,而非生世,譬如帝王,但治民而非生民也」。鍾始生認為利瑪竇附儒之論是對儒學天論的曲解。[15]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