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奴·林登貝爾,CBE,FRS(英語:Donald Lynden-Bell,1935年4月5日—2018年2月5日),英國天文學家,因為提出星系中心有超大質量黑洞,並且這類黑洞是類星體的能量來源而聞名[1]。他和馬丁·施密特一起獲得2008年科維理獎。林登貝爾曾擔任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會長,現任職於劍橋天文研究所,並且是該研究所第一任所長。
生平
當奴曾就讀於劍橋大學。1962年他和奧林·艾根、艾倫·桑德奇共同發表文章,認為星系的形成是大範圍單一雲氣經過動力塌縮而形成[2]。1969年他提出理論,認為類星體的能量來源是中心超大質量黑洞吸積物質。根據計算停止活動的類星體數量,他認為大多數的巨大星系中心都有超大質量黑洞。
他和其他六位天文學家(合稱「七武士」)[3]根據觀測本星系群的結果,提出巨引源的存在,這是一個大範圍的物質分佈區域,距離地球約 2.5 億光年。
家庭
他的妻子是劍橋大學化學教授露絲·林登貝爾[4]。
研究歷程
- 1953年-1956年:(大學部學生)馬赫原理、相對論、量子力學、統計力學。
- 1957年-1960年:磁流體力學 X 型中性點、無線電天文學、恆星系統整體動力學、可分離系統、吸積盤、軸對稱能量原理、螺旋星系結構。
- 1960年代:星系形成和星系化學演化、劇烈放鬆、負潛熱、重熱突變、木衛一和木星無線電波輻射、星系核心黑洞、磁吸積盤、類星體。
- 1970年代:類星體光度和密度函數、C語言統計學應用、金牛T星吸積盤、球狀星團核心塌縮自相似演化。
- 1980年代:流體力學能量原理、絕熱流系統和凱爾文定理、麥哲倫星流和本星系群動力系統、暗物質:大尺度流動與星系分佈。
- 1990年代:銀河系外偶極光、相對論性特解、廣義相對論中的馬赫原理、非絕對空間牛頓力學、磁流體力學自相似特解、天文物理和天文化學中的負潛熱、古典和量子力學多體問題特解。
- 2000年代:電磁場中的可分離運動、無彗形和球面像差精密光學、相對論性旋轉帶電荷吸積盤和球體、來自吸積盤的磁流體力學噴流。
他現在的研究着重在天文物理學上的噴流現象和廣義相對論。
榮譽
獲獎
- 愛丁頓獎章(1984年)
- 英國皇家天文學會金質獎章(1993年)
- 布勞威爾獎(1991年)
- 卡爾·史瓦西獎章(1983年)
- 布魯斯獎(1998年)
- 美國國家科學院約翰·J·卡提科學進步獎(2000年)[5]
- 亨利·諾利斯·羅素講座(2000年)
- 科維理獎天文物理學獎(2008年)
- 挪威科學與文學院院士[6]
以其名字命名事物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