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日本政治格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55年體制(日語:55年体制/ごじゅうごねんたいせい Gojūgonen Taisei */?)是指日本自1955年出現的一種政治格局,即長期維持自民黨為執政黨、社會黨為最大在野黨的穩定兩黨政治狀態。一般認為該體制結束於1993年自民黨第一次下野[1][2]。
55年體制一詞最早見於政治學者升味準之輔發表的1964年論文「1955年的政治體制」(《思想》1964年4月號)。
1955年,當時執政的自由黨與日本民主黨合併為自民黨(保守合同),1945年成立的社會黨也在該年結束分裂狀態。之後的歷次國會選舉中,代表保守主義的自民黨、以及代表社會主義的社會黨,就長期分居第一與第二大黨的地位。
1980年代後期,由於自民黨政權腐化、派系平衡崩潰而陷入分裂。加之泡沫經濟的崩潰導致長期經濟不景氣,以及1989年兩位首相竹下登和宇野宗佑也先後被曝出醜聞,導致自民黨在1989年參議院選舉慘敗,失去參議院的多數黨地位,社會黨則席次大增,黨勢一度上揚。然不久之後,兩黨皆陷入衰退局面,其中自民黨部分改革派黨員出走成立新生黨、先驅新黨等數個政黨,進而使得1990年代的日本政壇引發組建新政黨的「新黨熱潮」(新党ブーム)。而在自民黨內,第一大派閥經世會的會長金丸信在東京佐川急便事件後倒台,隨後竹下登與金丸信指定的接班人小澤一郎產生矛盾並最終造成經世會分裂,小澤一郎和羽田孜退出經世會另立門戶。1993年6月17日,社會黨、公明黨、民社黨3個在野黨以政治改革法案在國會擱淺,是時任首相宮澤喜一的重大失職為由,正式向眾議院議長櫻內義雄提出對宮澤內閣的不信任案,並得到共產黨的支持。18日在國會對該案表決的關鍵時刻,作為自民黨黨員的小澤一郎和羽田派議員35人也投了贊成票,致使不信任案獲得通過,宮澤內閣倒台。同日宮澤喜一宣佈解散眾議院,隨後在第40屆日本眾議院議員總選舉後,自民黨在眾議院不再擁有過半議席,這為政黨輪替提供了條件;在多個黨派的共同推進之下,社會黨等7黨1會派在國會議席總數略多於自民黨的基礎上組成聯合政府(非自民・非共產連立政權),並由日本新黨黨魁細川護熙出任首相,自此自民黨結束了連續38年的執政地位,「55年體制」告終,日本政壇也實現了自1955年以來的第一次政黨輪替。
社會黨雖成功聯合其他政黨取得政權,因執政聯盟內各黨的政策對立等原因,此聯合政府僅維持約10個月,至1994年便因社會黨的退出而告終結,隨後上台的首相羽田孜也因為社會黨退出聯名僅維持了兩個月便下台。之後,社會黨選擇與自民黨組成大聯合政府(自社先連立政權),加上大幅改變原有立場,如承認自衛隊合憲性及日美安保條約等,以及村山內閣在處理阪神大地震災情上反應過於遲緩,導致流失大量支持者。社會黨於1996年改組為社民黨,但在國會的議席大幅減少,影響力不如以往。1996年1月5日,社會黨籍首相村山富市辭職,時任副首相、自民黨籍的橋本龍太郎出任首相,自民黨在時隔三年後再次成為執政黨。1998年參議院選舉後,自民黨重新取得一黨獨大地位,並在隔年與公明黨組成聯合政府(自公連立政權)。至於社會黨原有的第二大黨地位,則由1998年成立的民主黨接替。
2009年,麻生太郎領導的自民黨在第45屆日本眾議院議員總選舉中慘敗,而鳩山由紀夫領導的民主黨獲得了壓倒性勝利,自民黨再次成為在野黨並首次失去日本眾議院第一大黨的地位,日本政壇也實現了21世紀的第一次政黨輪替。但之後由於三一一大地震和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災後處理不當以及消費稅法案導致民主黨分裂,自民黨在第46屆日本眾議院議員總選舉中再次取得勝利成為執政黨,時任自民黨總裁安倍晉三二度出任首相。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