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颶風菲利普(英語:Hurricane Philippe)是2005年9月下半月大西洋上空形成的一個持續時間較為短暫的熱帶氣旋,也是活躍程度創紀錄的2005年大西洋颶風季第16場獲得命名的風暴和第9場颶風。系統源於東風波,於9月17日在小安地列斯群島以東成形,並在北上期間逐漸增強。9月18日,菲利普成為本季第5場颶風,並在颶風強度下保持了兩天時間,然後因其它天氣系統產生的風切變增多而減弱,於9月20日降級成熱帶風暴。氣旋繼續減弱並圍繞另一個不具備熱帶特徵的低氣壓旋轉,於9月23日完全被該天氣系統吸收。

快速預覽 形成, 消散 ...
颶風菲利普
Hurricane Philippe
一級颶風(美國
Thumb
正處最高強度的颶風菲利普
形成2005年9月17日
消散2005年9月23日
最高風速1分鐘持續 80英里/小時(130公里/小時)
最低氣壓985毫巴百帕);29.09英寸汞柱
死亡無報道
損失很小
影響地區百慕達
2005年大西洋颶風季的一部分
關閉

氣象歷史

Thumb
根據薩菲爾-辛普森颶風風力等級的強度繪製的風暴路徑圖
圖例
  熱帶低氣壓(≤62 km/h)
  熱帶風暴(63–118 km/h)
  一級(119–153 km/h)
  二級(154–177 km/h)
  三級(178–208 km/h)
  四級(209–251 km/h)
  五級(≥252 km/h)
  未知

9月9日,一股東風波離開非洲海岸並向西進入大西洋。9月13日,系統的組織性得到改善,美國國家颶風中心開始密切關注其進一步動向。9月17日,2005年大西洋颶風季的第十七號熱帶低氣壓在巴巴多斯以東約560公里洋面形成。[1]當年,低氣壓進一步增強成熱帶風暴並獲名「菲利普」(Philippe),雖然氣候學預測結果顯示氣旋會對小安地列斯群島產生影響,但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在預報中認為風暴會轉向北上,不會對該群島構成威脅,之後的實際發展也證實這一論斷[1]

菲利普繼續穩步強化,於9月18日晚行進至風切變較少的海域後達到颶風標準,部分預報模型還認為風暴會保持增強趨勢並成為大型颶風[2]。但由於附近一個低氣壓令風切變增多,氣旋的最高強度只達到每小時130公里,這片不具備熱帶天氣系統特徵的低氣壓部分源自颶風麗塔的外流,到了9月20日,菲利普的強度已回落至熱帶風暴標準[1]

氣旋繼續北上,從低氣壓邊緣掠過後繼續逐漸減弱。美國國家颶風中心起初沒有預料到這點,這主要是因為部分模型預計菲利普會重新增強並達到颶風標準[3]。風暴圍繞上述低氣壓的中心旋轉,並在此期間不斷減弱。9月22日,菲利普在轉向朝百慕達前進時降級成熱帶低氣壓,再於次日退化成殘留低氣壓,這些殘留又繼續旋轉了1至2天時間,最終完全被上文所述低氣壓吸收。[1]

Remove ads

防災措施、影響和命名

雖然菲利普是在靠近小安地列斯群島的海域形成,但氣象機構沒有對當地發出熱帶氣旋警告,只預測風暴會一直遠離群島,事實也的確如此。9月23日,百慕達進入熱帶風暴警告生效狀態,但氣旋在該島以南較遠洋面時就已消散,因此該警告並沒有實際作用。[1]風暴給百慕達帶去陣風和降水,9月23日的降雨量為3.8毫米。之後吸收菲利普的低氣壓也在島上降下小雨,還創下2005年9月該島的最低氣壓紀錄[4]

熱帶風暴菲利普於9月17日成形,創下單個大西洋颶風季中形成日期最早的第16場風暴紀錄[5],比1933年大西洋颶風季創下的原紀錄要早10天[6][5]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