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屆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選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004年香港立法會選舉於2004年9月12日舉行,投票人數達1,784,131人;投票率為55.64%,打破1998年53.29%的紀錄(2016年投票率為58.28%,打破本屆創下的紀錄)。是次四年一度的選舉重選立法會60個議席。6個選舉委員會功能界別議席取消,地方選區則增加6席至30席,另外30席由功能界別產生。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8年6月19日) |
| |||||||||||||||||||||||||||||||||||||||||||||||||||||||||||||||||||||||||||||||||||
30席地方選區議席 30席功能界別議席 (香港立法會全部60席議席) | |||||||||||||||||||||||||||||||||||||||||||||||||||||||||||||||||||||||||||||||||||
---|---|---|---|---|---|---|---|---|---|---|---|---|---|---|---|---|---|---|---|---|---|---|---|---|---|---|---|---|---|---|---|---|---|---|---|---|---|---|---|---|---|---|---|---|---|---|---|---|---|---|---|---|---|---|---|---|---|---|---|---|---|---|---|---|---|---|---|---|---|---|---|---|---|---|---|---|---|---|---|---|---|---|---|
| |||||||||||||||||||||||||||||||||||||||||||||||||||||||||||||||||||||||||||||||||||
選舉後立法會議席分佈 | |||||||||||||||||||||||||||||||||||||||||||||||||||||||||||||||||||||||||||||||||||
|
是次立法會選舉比以往有爭議,最後在七一效應下泛民主派地方選區取得18席,但民主黨議席減少,失去立法會第一大黨的地位,惟憑籍功能組別,建制派仍佔多數議席。
這次選舉是自第2屆立法會選舉後,新一屆的換屆選舉。在2000年第2屆立法會的任期內,是香港最為艱苦的時刻。
在2003年,經歷SARS後的七一大遊行,籍反對政府就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而引起民怨大爆發,50萬人上街,引起香港政治的動盪。11月23日的區議會選舉,高額提名、自信在地方服務能得勝的民建聯於選舉中慘敗。民主派則奪下多席具有指標性的席次。自此,民主派提出「立會三十,香港新天」的訴求,認為可以藉民意的支持,在此屆立法會選舉中得到30席。
除了原本的泛民主派政黨參選外,也出現了一群在23條立法時,就23條的嚴重漏洞與政府及葉劉淑儀針鋒相對的律師。他們以立法會議員吳靄儀及余若薇為首,加上兩名前大律師公會主席梁家傑及湯家驊。
最大的參選震撼是電台名嘴鄭經翰在被「封咪」後,空降參選,被視為超級吸票機。
顯然,此次選舉是對第2屆董建華政府執政的成積總結算。董建華連任以後,自視為強勢政府,結果愈搞愈弱勢。如果這次選舉泛民主派得到30席,足以影響政府的運作。
同時,這是香港人就2007年行政長官選舉及2008年立法會選舉全面由市民選舉的公民投票。4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決議案,否決以上兩個選舉的要求。而泛民主派在這次選舉的政綱中提出以上兩個要求。民建聯則提出「為2012年普選創造條件」的政綱,他們以前也曾支持07、08普選的。
民建聯在2003年區議會選舉中慘敗,視這次為席次保衛戰。面對來勢洶洶的民主派,加上他們以前與董建華走得太近,引來今次選舉被眾民主派圍攻的結果。加上自由黨派出田北俊及周梁淑怡出戰地方選區,使今次選舉的政情更為複雜。
泡沫化的港進聯派出曹宏威參選。而自稱中間、實際上是建制派的新論壇,繼上屆派出退休的前民政事務局局長藍鴻震出戰香港島後,今次派出前民政事務總署副署長呂孝端出戰新界西。
商台封咪事件:鄭經翰及黃毓民是商業電台的兩大名嘴,鄭氏主持早上節目風波裏的茶杯,黃氏主持黃昏節目政事有心人。鄭經翰不斷為民請命,利用節目嚴詞質詢政府官員,在香港爆發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又名「沙士」和「非典」)期間更全力協助前線醫護人員,為了孕婦保護衣物問題,更當着電話大罵醫管局高層高永文。
他們於2003年商台續牌前夕先後宣佈封咪,原因是六月時,他倆的節目因投訴而被警告,當時時值七一大遊行前夕,他們大力鼓吹上街,結果他們於9月以後先後回港。2004年中,他們又再先後封咪,因為今次他們受到空前巨大的恐嚇。
鄭氏離去後,由前自由黨主席、支持七一大遊行的李鵬飛及學者蔡子強代班主持。李鵬飛代班一會後宣佈封咪,原因又是受到恐嚇,引起一陣軒然大波。五六月間,商台老闆俞琤宣佈終止鄭氏與黃氏的節目,李氏更致電商台大罵俞琤。結果鄭經翰回港,與商台達成協議即時解約,又宣佈放棄加拿大國籍,參與九龍東選舉。九龍東在上屆選舉中,民主黨由司徒華領軍,與民建聯的陳婉嫻平分秋色,每邊兩席。在今次選舉,九龍東增加一席,司徒華宣佈退休不參選,雖然有四十五條關注組的大律師梁家傑,但最後一席不知何去何從。鄭氏此舉,被視為可令民主派「坐三望四」。
政治陣營 | 議席數 | 議員 | |
---|---|---|---|
建制派 | 35 | 民建聯:馬力、蔡素玉、曾鈺成、陳鑑林、劉江華、李國英、譚耀宗、張學明、黃容根、黃定光 自由黨:田北俊、周梁淑怡、劉健儀、楊孝華、林健鋒、梁君彥、梁劉柔芬、方剛、張宇人、劉皇發 早餐派:陳智思、何鍾泰、石禮謙、呂明華 工聯會:陳婉嫻、鄺志堅、王國興 勞聯:李鳳英 獨立:范徐麗泰、林偉強、黃宜弘、李國寶、詹培忠、霍震霆、劉秀成 | |
泛民主派 | 25 | 民主黨:楊森、李柱銘、涂謹申、李華明、鄭家富、李永達、何俊仁、張文光、單仲偕 四十五條關注組:余若薇、梁家傑、湯家驊、吳靄儀 職工盟:劉千石、李卓人 民協:馮檢基 前綫:劉慧卿 街工:梁耀忠 四五行動:梁國雄 獨立:鄭經翰、陳偉業、譚香文、李國麟、張超雄、郭家麒 |
註:早餐派在原有四位成員中,加入獨立議員劉秀成並改組為泛聯盟。2006年,譚香文、張超雄及原屬四十五條關注組的所有四位議員加入新成立的公民黨;而陳偉業及原屬四五行動的梁國雄加入新成立的社民連。
廢票是指無效的選票[3],如白票、填寫不當、塗污了的選票等,算法是把總投票數字減去有效票數的數字;而廢票率則是廢票數量佔總投票數字的百分比,公式如下:
有效票數 = ∑(各候選人票數) |
廢票量 = 總票數 - 有效票數 |
廢票率 = 廢票量 ÷ 總票數 × 100% |
所有原始數據均摘自香港政府立法會選舉網站[4],依以上定義運用前述公式作簡單計算而得出下表:
2004立法會選舉分區廢票統計 | ||||
---|---|---|---|---|
選區 | 投票人數 | 有效選票 | 無效選票 | 廢票率 |
香港島 | 356,365 | 354,095 | 2,270 | 0.64% |
九龍西 | 230,062 | 227,694 | 2,368 | 1.03% |
九龍東 | 296,370 | 293,986 | 2,384 | 0.80% |
新界西 | 466,857 | 463,408 | 3,449 | 0.74% |
新界東 | 434,752 | 431,007 | 3,745 | 0.86% |
全港 | 1,784,406 | 1,770,190 | 14,216 | 0.80% |
整體而言,泛民主派與建制派的得票大致維持六四之比。而兩大陣營以外的其他人士只對選舉有着微不足道的影響。
民建聯的地方選區得票雖成長不多,但可保住現有議席,更取代民主黨成為立法會第一大黨;民主黨變為第三大黨,次於自由黨;泛民在原有席位外取得數個議席,但未能超越局內的親政府、親工商勢力。
2007年8月8日,民建聯主席、立法會議員馬力的結腸癌轉趨惡化,癌細胞並不斷擴散至各主要器官,下午2時因結腸癌醫治無效於廣州逝世,終年55歲。依據法例,他遺下的席次需要進行補選,由於只有一席,所以變成單議席單票制,選區為香港島,12月2日補選當日,以獨立人士身份參選、獲泛民主派支持的陳方安生以175,874票(得票率約為55%)擊敗以獨立人士身份參選、獲建制派支持的葉劉淑儀當選,泛民議席由25增至26席。
1.
2.
3.
4.
6.
1.
2.
3.
4.
5.
6.
1.
2.
3.
4.
5.
1.
2.
3.
4.
5.
6.
7.
9.
10.
11.
1.
3.
4.
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