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大西洋颶風季是一次較為活躍的大西洋颶風季,其正式期限前後都有熱帶天氣活動,這在超過半個世紀裏還是頭一遭。全季共形成21個熱帶低氣壓[注 1],其中16個達到熱帶風暴強度並獲命名[注 2],7場達到颶風標準[注 3],3場成為大型颶風[注 4]。截至2014年,這仍然是有紀錄以來第8活躍的大西洋颶風季。颶風伊莎貝爾在小安的列斯群島東北方向海域達到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的五級強度標準,是本季的最強颶風。伊莎貝爾之後以二級颶風強度吹襲北卡羅萊納州,對美國多個州構成嚴重影響,一共造成價值36億美元(2003年美元,相當於如今的59.6億美元)的巨額損失,還奪走了51人的生命。
4月20日,亞熱帶風暴安娜提前拉開本季序幕,颶風季還要到1個多月後的6月1日才正式開始,同年11月30日結束,傳統上這樣的日期界定了一年中絕大多數熱帶氣旋在大西洋盆地形成和發展的時間段。9月上旬,颶風費邊以三級強度襲擊百慕達,是1926年以來對該島造成破壞最嚴重的颶風,導致4人死亡,損失達3億美元(2003年美元,相當於如今的4.97億美元)。颶風胡安以二級颶風強度對新斯科舍、特別是哈利法克斯構成重創,是1893年以來第一個吹襲該省的颶風。颶風季結束後,伊莎貝爾、費邊和胡安3個名稱都因風暴造成的嚴重破壞而退役,今後永遠都不會再在北大西洋熱帶氣旋命名時採用。此外,颶風克勞德特和颶風埃麗卡均以颶風強度的最低標準先後襲擊德薩斯州和墨西哥。
季節預報
來源 | 起始日期 | 命名 風暴數 |
颶風數 | 大型 颶風數 |
CSU | 平均(1950至2000年) | 9.6 | 5.9 | 2.3 |
NOAA | 平均[2] | 11 | 6 | 2 |
NOAA | 2003年5月19日 | 11–15 | 6–9 | 2–4 |
CSU | 2003年4月4日 | 12 | 8 | 3 |
CSU | 2003年5月30日 | 14 | 8 | 3 |
CSU | 2003年8月6日 | 14 | 8 | 3 |
實際情況 | 16 | 7 | 3 |
5月19日,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在颶風季正式開始前預測,本季的活躍程度有55%的可能會高於正常水平。預計全季會形成11至15場熱帶風暴,其中6至9場達到颶風標準,2至4場成為大型颶風。這一預測主要是基於拉尼娜現象很可能在颶風季期間發展。[3]
4月4日,科羅拉多州立大學颶風專家威廉·M·格雷博士領導的團隊預測,2003年大西洋颶風季會有12場獲得命名的風暴,其中8場達到颶風強度,3場成為大型颶風[4]。5月30日,格雷再度發佈預測,數據與之前差別不大,僅將命名風暴數提高到14。6月1日前,大西洋的天氣格局與之前多年類似,其中又以1952、1954、1964、1966和1998年相似程度最高。格雷的預測中還認為,有68%的可能本季會有至少一場颶風登陸美國。[5]
8月6日,格雷博士宣佈維持自己之前的預測,雖然颶風季開局較早,並且前期也很活躍,但由於大西洋上空接下來的氣候條件會不利於熱帶天氣系統發展,本季餘下來的時間裏活躍程度只會略高於平均值[6]。次日,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也更新了預測結果,認為全季活躍程度高於正常水平的可能性有60%,會形成12至15場獲得命名的風暴,其中7至9場成為颶風,3至4場達到大型颶風標準[7]。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定義,正常情況下,每個大西洋颶風季會形成6至14場獲得命名的風暴,其中4至8場達到颶風強度,1至3場成為大型颶風[8]。
風暴
2003年6月1日,2003年大西洋颶風季正式開始[9],但早在1個多月前,亞熱帶風暴安娜就已於4月20日形成,提前拉開本季序幕。次日,安娜轉變成熱帶氣旋,成為有紀錄以來在4月形成的第一場大西洋熱帶風暴。風暴激起的大浪和離岸流在佛羅里達州導致兩人喪生。[10]
颶風季正式開始後,美國國家颶風中心也開始發佈5日預報,將1964年起發佈的3日預告延長兩天。從機構過去兩年颶風季的測試結果來看,新的5日預報準確程度可以與15年前的3日預報相提並論。[11]本季早期的熱帶天氣活動非常活躍,遠遠高於長期氣候水平,到7月結束時已經形成7個熱帶低氣壓[12]。
颶風季開始後的第一周里,就有東風波[注 5]離開非洲海岸,於6月11日發展成第二號熱帶低氣壓,但由於外界環境不利,系統經過不到24小時的發展就已完全消散[13]。
到6月底時,本季第3個熱帶低氣壓已在尤卡坦半島附近發展形成,系統向北移動,增強成熱帶風暴比爾後於6月30日吹襲路易斯安那州南部沿海。美國南部普遍有中等程度降水,還出現龍捲風爆發,經濟損失共計有3000萬美元(2003年美元,相當於如今的4969萬美元)。[14]
7月8日,加勒比海有一股組織結構良好的東風波發展成熱帶風暴克勞德特。風暴強度在穿越該海域期間有所波動,達到颶風強度後又減弱成熱帶風暴並襲擊尤卡坦半島。克勞德特之後再度強化成颶風,於7月15日吹襲德薩斯州東南部,直接造成1人死亡,間接引起2人遇難,經濟損失達1.8億美元(2003年美元,相當於如今的2.98億美元)。[15]
7月16日,百慕達以東較遠距離洋面的一股東風波發展成颶風丹尼。系統圍繞反氣旋移動,並在此期間得以增強,之後達到颶風強度的海域緯度比有紀錄以來7月的其它任何北大西洋熱帶氣旋都要高。丹尼轉向東進並消散,存在期間沒有對陸地構成影響。[16]
7月19日,第六號熱帶低氣壓在熱帶大西洋發展形成[17],美國國家颶風中心起初預計系統會達到颶風標準[18]。但氣旋實際上快速向西移動,於7月21日在小安的列斯群島附近退化成開放式東風波[17]。
催生第六號熱帶低氣壓的東風波在更為偏北的海域發展出對流區,於7月25日在佛羅里達州近海組織成第七號熱帶低氣壓。系統未能得到顯著發展,以熱帶低氣壓強度登陸佐治亞州後於7月27日逐漸消散[19]。
經過短暫的沉寂,一股向西移動的熱帶擾動在佛羅里達州附近組織,於8月14日在墨西哥灣發展成颶風埃麗卡。風暴快速穿越該海域,於8月17日以颶風強度登陸墨西哥塔毛利帕斯州。颶風引發的洪災導致墨西哥兩人溺亡,德薩斯州南部也受到輕度破壞。[20]
8月21日,一股東風波在加勒比海東部發展成第九號熱帶低氣壓[21]。氣象機構起初預計系統會增強成強烈熱帶風暴[22],但因受到強烈的風切變影響,低氣壓於8月22日消散[21]。
颶風費邊源於8月27日位於熱帶大西洋的一股東風波。系統環繞副熱帶高壓脊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由於外界環境有利而穩步增強,於9月1日達到持續風速每小時230公里的最高強度。費邊轉向北上並逐漸減弱,於9月5日以大型颶風強度從百慕達以西近海掠過。9月8日,風暴轉變成溫帶氣旋,在此前一共造成百慕達4人喪生,經濟損失達3億美元(2003年美元,相當於如今的4.97億),是近80年來對該國破壞最嚴重的颶風。此外,風暴產生的大浪還致使北卡羅萊納州一名衝浪者死亡,紐芬蘭另有3位漁民遇難。[23]
8月30日,墨西哥灣有一股熱帶擾動組織成熱帶風暴格雷斯,由於附近的上層低氣壓產生不利於系統發展的風切變,風暴無法得到顯著增強,並延德薩斯州海岸登陸。氣旋給美國南部大部分地區帶去中等程度降水,除此以外沒有造成人員傷亡和顯著破壞。[24]
熱帶風暴亨利於9月3日在墨西哥灣形成,經過佛羅里達州中部期間沒有造成嚴重破壞和洪災。9月8日,氣旋退化成殘留低氣壓區[25],給中大西洋地區帶去傾盆大雨。風暴殘留引發的洪災導致價值約1960萬美元(2003年美元,相當於如今的3246萬美元)破壞,並且災情還在短短一周後因颶風伊莎貝爾而嚴重加劇。[26][27]
颶風伊莎貝爾由9月6日位於熱帶大西洋的一股東風波發展形成。由於外界環境有利,系統在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期間逐漸增強,於9月11日達到持續風力時速270公里的最高強度,成為本季的最強風暴。經過4天的強度波動,颶風有大幅減弱,以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的二級颶風強度襲擊北卡羅萊納州。美國東岸多個州和加拿大的一個省受到重創,共有51人喪生,經濟損失高達36億美元(2003年美元,相當於如今的59.6億美元)。[28]
9月8日,第十四號熱帶低氣壓在非洲近海形成,受上層低氣壓影響,系統發展受阻並轉朝西北偏北方向移動。低氣壓持續的時間較為短暫,於9月10日從佛得角群島附近洋面經過後消散。[29]
9月24日,百慕達東南方向海域發展出熱帶低氣壓,並在向北移動的過程中迅速強化成颶風胡安。風暴加速北上,其強度在此期間基本保持穩定,於9月29日以風力時速160公里強度吹襲新斯科舍的哈利法克斯。這場颶風一共奪走8條人命,[30]還造成價值1.5億美元(2003年美元,相當於如今的2.48億美元)的破壞[31],被認為是哈利法克斯現代史上破壞最嚴重的颶風之一[30]。
9月25日,一股東風波催生出熱帶低氣壓。低氣壓向西北方向移動,之後轉向東北並發展成颶風凱特。颶風接下來向西大幅轉向,達到大型颶風強度於轉向北上,於10月7日轉變成溫帶氣旋,自始至終沒有對陸地構成顯著影響。颶風凱特是本季唯一一場沒有對陸地構成影響的大型颶風。[32]
9月30日,坎佩切灣形成溫帶風暴,然後基本沒有移動,於10月1日轉變成熱帶風暴拉里。風暴向南飄移,達到持續風速每小時100公里的最高強度後沿墨西哥塔巴斯科州上岸。拉里一共造成墨西哥5人死亡,還引發暴雨和多場泥石流。[33]
10月10日,多明尼加共和國東北海岸近海有熱帶擾動組織成熱帶風暴明迪。系統向西北方向移動,給大安的列斯群島大範圍地區帶去小到中雨,然後急劇向東轉向,最終於10月14日消散。[34]
10月13日,一股東風波在熱帶大西洋發展成熱帶風暴尼古拉斯。氣旋增強至接近颶風強度標準後逐漸減弱並轉向北上,之後又轉朝西北方向移動。10月24日,尼古拉斯轉變成溫帶低氣壓,接下來其前進方向形成反氣旋環路,然後繼續蜿蜒行進,於11月1日被百慕達西南方向一股不具備熱帶天氣系統特徵的低氣壓吸收。[35]
11月初,之前吸收熱帶風暴尼古拉斯的天氣系統向西穿越大西洋,並在即將發展成亞熱帶氣旋後穿越佛羅里達州,於11月5日逐漸消散[35][36]。
2003年11月30日,颶風季正式結束[9],但到了12月4日,哥倫比亞西北方向洋面又有熱帶擾動發展成熱帶風暴奧德特,成為繼1822年的一場颶風后加勒比海在12月形成的第一場熱帶風暴[37][38]。
12月7日,本季最後一場風暴熱帶風暴彼得在東大西洋形成。系統增強至接近颶風標準,但很快就因風切變增多而急劇減弱,於12月11日消散。[39]
影響與紀錄
2003年大西洋颶風季形成的所有熱帶氣旋中沒有任何一個對南美和中美洲構成嚴重影響。不過,這年有8個熱帶氣旋從大西洋或太平洋登陸墨西哥,是繼1971年創紀錄的9個以來以來最高的一年。該國共有9人在這年因大西洋熱帶氣旋喪生。加勒比大部分地區也沒有因本季產生的熱帶氣旋遭受嚴重破壞。[40]但熱帶風暴奧德特於12月穿越多明尼加共和國,直接導致8人死亡,還間接致使2人遇難[37]。這場風暴還令上千戶民居受損或被毀,香蕉作物因暴雨而受重創[40]。
全季共有6個熱帶氣旋沿美國海岸登陸,其中兩個登陸時有颶風強度。首先是颶風克勞德特於7月在德薩斯州東南部局部地區造成嚴重破壞。據報道,該州有兩人死亡,此外風暴前身產生的大浪還間接導致佛羅里達州1人喪生。[15]9月,颶風伊莎貝爾在北卡羅萊納州到加拿大南部之間的廣大地區造成重大破壞,還致使多人傷亡[28]。維珍尼亞州受災最為嚴重,損失數額創下該州歷史新高[41],總額達18.5億美元(2003年美元,相當於如今的30.6億美元),還有32人喪生,其中10人屬颶風直接導致[28]。北卡羅萊納州、馬利蘭州、賓夕凡尼亞州、紐約州、和該國首都哥倫比亞特區的損失都突破1億美元,美國的7個州和加拿大的1個省都因颶風伊莎貝爾導致人員遇難,共有約600萬人因這場風暴而失去電力供應[42]。
本季有多個氣旋影響百慕達,其中又以颶風費邊引起的後果最為嚴重。風暴經過該島造成的損失數額創下新紀錄,並且也是繼1926年的一場颶風以來首次有風暴導致當地人員喪生。[43]。颶風產生強烈的海浪和風暴潮[注 6],將聖佐治斯堂區和聖大衛島之間堤道上的兩輛車沖入卡斯特港(Castle Harbour),車上4人全部遇難[44]。整場颶風一共造成了價值3億美元(2003年美元,相當於如今的4.97億美元)的破壞[23]。
颶風胡安被視為加拿大新斯舍科哈利法克斯歷史上最具破壞性的自然災害之一,風暴產生的狂風吹倒了成千上萬的樹木,高度創紀錄的風暴潮淹沒了該市許多低洼地區。這場颶風一共奪走了8人的生命,引起的破壞估計價值達1.5億美元(2003年美元,相當於如今的2.48億美元)。[31]
2003年大西洋颶風季無論是在正式開始前還是結束後都有風暴形成,截至2014年,這種情況還只出現過4次,另外3次分別是1887、1953和2007年。熱帶風暴彼得於12月7日形成,令本季成為1887年以來第一個在12月發展出兩場風暴的大西洋颶風季。從熱帶風暴安娜成形到熱帶風暴彼得消散,整個颶風季的時間跨度長達235天,是繼1952年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大西洋颶風季。除此以外,本季也是有紀錄以來第8活躍的大西洋颶風季,僅次於2005、1933、2011、2010、1995、1887、1969和2012年大西洋颶風季,與1936和2008年並列。[45]
季節影響
以下表格中列出了2003年大西洋颶風季形成的所有風暴,其中包括其存在周期、名稱、影響區域、損失數額和死亡人數。死亡人數欄內括弧中的數字表示間接導致的死亡人數,例如因風暴導致的交通事故喪生就屬於間接死亡。所有損失和死亡人數包括風暴處於溫帶氣旋、低氣壓或是東風波時期,損失數額單位為2003年美元。
薩菲爾-辛普森颶風風力等級 | ||||||
TD | TS | C1 | C2 | C3 | C4 | C5 |
風暴名稱 | 持續日期 | 最高強度 | 持續風速 | 氣壓 | 影響地區 | 損失 (美元) |
死亡人數 | 來源 |
---|---|---|---|---|---|---|---|---|
安娜 | 4月20至24日 | 熱帶風暴 | 每小時95公里 | 994毫巴(29.36英寸汞柱) | 百慕達、佛羅里達州 | 無 | 2 | [10] |
二 | 6月11至12日 | 熱帶低氣壓 | 每小時55公里 | 1008毫巴(29.77英寸汞柱) | 無 | 無 | 無 | [13] |
比爾 | 6月28日至7月2日 | 熱帶風暴 | 每小時95公里 | 997毫巴(29.4英寸汞柱) | 路易斯安那州 | $5050萬 | 4 | [14] |
克勞德特 | 7月8至17日 | 一級颶風 | 每小時140公里 | 979毫巴(28.9英寸汞柱) | 尤卡坦半島、德薩斯州 | $1.81億 | 3 | [15] |
丹尼 | 7月16至21日 | 一級颶風 | 每小時120公里 | 1000毫巴(29.53英寸汞柱) | 無 | 無 | 無 | [16] |
六 | 7月19至21日 | 熱帶低氣壓 | 每小時55公里 | 1010毫巴(29.83英寸汞柱) | 無 | 無 | 無 | [17] |
七 | 7月25至27日 | 熱帶低氣壓 | 每小時55公里 | 1016毫巴(30英寸汞柱) | 佐治亞州 | 無 | 無 | [19] |
埃麗卡 | 8月14至17日 | 一級颶風 | 每小時120公里 | 988毫巴(29.18英寸汞柱) | 墨西哥 | $10萬 | 2 | [20] |
九 | 8月21至22日 | 熱帶低氣壓 | 每小時55公里 | 1007毫巴(29.74英寸汞柱) | 小安的列斯群島、波多黎各、多明尼加共和國 | $2萬 | 無 | [21] |
費邊 | 8月25日至9月8日 | 四級颶風 | 每小時230公里 | 939毫巴(27.73英寸汞柱) | 百慕達 | $3億 | 8 | [46][23] |
格雷斯 | 8月30日至9月2日 | 熱帶風暴 | 每小時64公里 | 1007毫巴(29.74英寸汞柱) | 德薩斯州 | $10萬 | 無 | [24] |
亨利 | 9月3至8日 | 熱帶風暴 | 每小時95公里 | 997毫巴(29.4英寸汞柱) | 佛羅里達州 | $2060萬 | 無 | [25] |
伊莎貝爾 | 9月6至20日 | 五級颶風 | 每小時270公里 | 915毫巴(27.02英寸汞柱) | 大安的列斯群島、巴哈馬、美國東部、安大略 | $53.7億 | 50 | [47][46][28] |
十四 | 9月8至10日 | 熱帶低氣壓 | 每小時55公里 | 1007毫巴(29.74英寸汞柱) | 無 | 無 | 無 | [29] |
胡安 | 9月24至29日 | 二級颶風 | 每小時170公里 | 969毫巴(28.61英寸汞柱) | 加拿大大西洋省份 | $2億 | 5 | [46][48][30] |
凱特 | 9月25日至10月7日 | 三級颶風 | 每小時205公里 | 952毫巴(28.11英寸汞柱) | 無 | 無 | 無 | [32] |
拉里 | 10月1至6日 | 熱帶風暴 | 每小時100公里 | 993毫巴(29.33英寸汞柱) | 墨西部東部和東南部 | 5360萬 | 5 | [33] |
明迪 | 10月10至14日 | 熱帶風暴 | 每小時72公里 | 1002毫巴(29.59英寸汞柱) | 伊斯帕尼奧拉島、波多黎各 | $5萬 | 無 | [34] |
尼古拉斯 | 10月13至23日 | 熱帶風暴 | 每小時115公里 | 990百帕(29.24英寸汞柱) | 無 | 無 | 無 | [35] |
奧德特 | 12月4至7日 | 熱帶風暴 | 每小時100公里 | 993毫巴(29.33英寸汞柱) | 伊斯帕尼奧拉島 | $800萬 | 8 | [46][49][37] |
彼得 | 12月7至11日 | 熱帶風暴 | 每小時115公里 | 990毫巴(29.24英寸汞柱) | 無 | 無 | 無 | [46][39] |
季節總結 | ||||||||
21個天氣系統 | 4月21日至12月11日 | 每小時270公里 | 915毫巴(27.02英寸汞柱) | $44億 | 48(44) |
風暴名稱
以下名單中列出的是2003年用來給北大西洋熱帶氣旋命名的名稱,所有沒有退役的名稱會在2009年再度使用。名單與1997年大西洋颶風季基本相同,「拉里」(Larry)、「明迪」(Mindy)、「尼古拉斯」(Nicholas)、「奧德特」(Odette)和「彼得」(Peter)都是首次用來給風暴命名。「安娜」(Ana)是全部6個輪換命名名單中第一個已是第5次使用的名稱,安娜和「克勞德特」(Claudette)都曾在1979、1985、1991、1997、2003和2009年使用,並且2015年已經形成以安娜命名的風暴。列表中沒有命名的名稱會以灰色顯示。[50][45][51]
2004春,世界氣象組織將本季使用過的3個名字退役,分別是「費邊」(Fabian)、「伊莎貝爾」(Isabel)和「胡安」(Juan),分別用「弗雷德」(Fred)、「艾達」(Ida)和「華金」(Joaquin)取代[40]。
參見
註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