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2月16日日食是一次日全食,發生於1980年2月16日,當天也是春節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太陽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陽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陽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本影接觸地表而使該區域完全得不到陽光,就會形成日全食,同時在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遮擋部分陽光,形成日偏食。[1]此次日全食經過了安哥拉、扎伊爾、坦桑尼亞、肯雅、印度、孟加拉、緬甸和中國,日偏食則覆蓋了幾乎整個非洲和亞洲中南部的廣大區域。[2]

Quick Facts 1980年2月16日日食, 日食類型 ...
1980年2月16日日食
Thumb
1980年2月16日日全食路徑圖
日食類型
性質日全食
伽瑪0.2224
食分1.0434
食甚(定義
持續時間248.0秒(4分8.0秒)
位置索馬里東南約290公里處的印度洋
坐標0°6.1′S 47°6.1′E
日食帶寬度148.5公里(92.3英里)
時間(UTC
食甚8:53:10.6
參考
沙羅周期130(73次中的第50次)
這次日食已經結束(更新)
Close

日食概況

出現區域

利比里亞西南約960公里處的大西洋洋面最先看到日全食,然後月球本影向東移動,在安哥拉和扎伊爾(今剛果民主共和國)交界處登上非洲大陸,穿過坦桑尼亞和肯雅後進入印度洋,並在索馬里東南約290公里處的海面達到最大食分,再向東北斜穿印度,劃過孟加拉灣北部,然後穿過孟加拉東南部並再次擦過印度後橫穿緬甸,最終結束於中國境內。

本影經過的陸地依次包括:

除了上述狹窄的全食帶內能看到日全食之外,月球半影覆蓋範圍內都能看到日偏食,包括除北部沿海地區外的幾乎整個非洲、除安那托利亞半島外的中東大部、除哈薩克西北部外的中亞大部、整個南亞西伯利亞南部、除東部小片地區外的蒙古人民共和國大部、除東北及東部部分沿海地區外的中國大部、除東南部島嶼外的東南亞大部。[2][5]

基本參數

  • 類型:日全食
  • 食甚中心處(位於索馬里東南約290公里處的印度洋)資料:
    • 時間:1980年2月16日8:53:10.6
    • 地點:0°6.1′S 47°6.1′E
    • 食分:1.0434(全食帶內最大)
    • 日全食持續時間:4分8.0秒

觀測

地球繞太陽、月球繞地球公轉月球交點的移動均有規律,只要數據足夠準確,就能夠精確計算出過去及將來的日食,也能為日食觀測提前做準備。日全食發生時,在月球本影區域內,月球完全遮蔽了太陽的光球部分,在短暫的時間內出現類似黑夜的景象。比光球暗得多、平時無法看見的色球日冕日珥都在此時出現,在日冕儀發明之前,這是研究太陽大氣的唯一機會,因此日全食觀測以此為重點。而在本影以外數千公里的半影區域內,月球只遮擋了部分陽光,發生日偏食,並未形成類似黑夜的景象,能看到的只是太陽形狀有所殘缺,色球、日冕和日珥等光球以外的部分仍然無法看到。[1]

印度

Thumb
本次日全食發生於太陽極大期前後,能看到豐盛的盔狀流,拍攝於印度

這是除安達曼-尼科巴群島外的印度本土在20世紀能看到的第三次日全食,但由於1914年8月21日的全食帶在英屬印度的覆蓋範圍主要位於現巴基斯坦境內,而1954年6月30日只有塔爾沙漠在日落時分才能看到日全食,所以實際上這是印度自1898年1月22日以來第一次觀測條件較好的日全食。[6]印度天體物理研究所英語Indian Institute of Astrophysics胡布利附近的霍蘇爾和卡納塔克邦賴久爾縣傑沃勒蓋勒英語Jawalagera附近建了兩個營地,放置了觀測色球日冕輻射等的儀器。捷克南斯拉夫的觀測隊也在其附近觀測。[7]斯洛伐克科學院天文研究所英語Astronomical Institute of Slovak Academy of Sciences也派出了7人的觀測隊在傑沃勒蓋勒附近觀測此次日全食。觀測地當天天氣晴好,觀測隊攝得了日冕照片。[8]

中國

這是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中國境內能看到的首次日全食,上一次發生在1968年9月22日,中國境內全食最長只持續不到半分鐘,且發生在日落時分,太陽高度角較低,與之相比,此次日食雖然也在日落時分,但中國境內最長的全食超過了1分40秒,觀測條件好得多。

中國科學院在1975年4月在昆明召開的太陽物理會議,向中國科學院建議組織這次日全食的聯合觀測,1976年3月組織日食帶選址的實地考察。組織太陽光學和射電觀測、電離層、地磁場引力場測量等多種類型的共31項觀測,氣象部門還研究了日全食期間的天氣變化。中國境內的光學觀測主要位於雲南省瑞麗縣(今瑞麗市)的營盤山,射電觀測則在昆明市鳳凰山雲南天文台。此外,上海科教電影製片廠對日食觀測活動全過程錄製紀錄片。[9][10]

相關的日食

1979-1982年的日食

月球交替位於相對的月球交點時,以半個交點年(食年),即約177天又4小時間隔出現下列日食。

More information 降交點, 升交點 ...
1979年至1982年的日食系列
降交點   升交點
沙羅周期 地圖 沙羅周期 地圖
120 1979年2月26日
Thumb
全食
125 1979年8月22日
Thumb
環食
130 1980年2月16日
Thumb
全食
135 1980年8月10日
Thumb
環食
140 1981年2月4日
Thumb
環食
145 1981年7月31日
Thumb
全食
150 1982年1月25日
Thumb
偏食(南)
155 1982年7月20日
Thumb
偏食(北)
註:1982年6月21日1982年12月15日的日偏食屬於下一組交點年系列。
Close

沙羅週期

沙羅週期長度為18年11天。本次日食屬於沙羅週期130,共包含73次日食,依次為1096年8月20日至1457年3月25日的21次日偏食、1475年4月5日至2232年7月18日的43次日全食、2250年7月30日至2394年10月25日的9次日偏食,總共歷時1298.17年。其中最長的全食發生於1619年7月11日,共持續了6分41秒。[11]

下表列舉了1901年至2100年間發生的屬於該周期的日食,是第46至56次:

46 47 48
Thumb
1908年1月3日
Thumb
1926年1月14日
Thumb
1944年1月25日
49 50 51
Thumb
1962年2月5日
Thumb
1980年2月16日
Thumb
1998年2月26日
52 53 54
Thumb
2016年3月9日
Thumb
2034年3月20日
Thumb
2052年3月30日
55 56
Thumb
2070年4月11日
Thumb
2088年4月21日

資料來源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