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格拉·多羅特婭·默克爾(德語:Angela Dorothea Merkel發音:[aŋˈɡeːla doʁoˈteːa ˈmɛʁkl̩] ;1954年7月17日),婚前姓卡斯納(Kasner),德國女性政治家物理量子化學家,曾任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總理,為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成員,曾擔任該政黨聯盟黨魁多年。其畢業於萊比錫大學,修有物理學碩士量子化學博士學位。除了德語之外還通曉俄語英語等語言。

Quick Facts 安格拉·默克爾 Angela Merkel, 第8任德國聯邦總理 ...
安格拉·默克爾
Angela Merkel
Thumb
德國 第8任德國聯邦總理
任期
2005年11月22日—2021年12月8日
總統
副職
前任格哈德·施羅德
繼任奧拉夫·蕭茲
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 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領袖
任期
2000年4月10日—2018年12月8日
前任胡爾夫岡·朔伊布勒
繼任安妮格雷特·克蘭普-卡倫鮑爾
聯邦環境、自然保育及核能安全部長
任期
1994年11月17日—1998年10月26日
總理赫爾穆特·科爾
前任克勞斯·特普費爾英語Klaus Töpfer
繼任于爾根·特立丁英語Jürgen Trittin
聯邦家庭事務、老年、婦女及青年部長
任期
1991年1月18日—1994年11月17日
總理赫爾穆特·科爾
前任厄休拉·勒赫爾英語Ursula Lehr
繼任克勞迪婭·諾爾特英語Claudia Nolte
德國聯邦議院議員
任期
2013年9月22日—2021年10月26日
選區Vorpommern-Rügen – Vorpommern-Greifswald I英語Vorpommern-Rügen – Vorpommern-Greifswald I
任期
1991年1月18日—2013年9月22日
選區Stralsund – Nordvorpommern – Rügen英語Stralsund – Nordvorpommern – Rügen (electoral district)
個人資料
出生安格拉·多羅特婭·卡斯納
Angela Dorothea Kasner

(1954-07-17) 1954年7月17日70歲)
 西德漢堡
國籍
政黨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 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1990年至今)
其他政黨
配偶
學歷
  • 萊比錫大學 物理學學士
  • 萊比錫大學 物理學碩士
  • 萊比錫大學 物理化學博士
母校萊比錫大學
宗教信仰福音派信義宗
簽名Thumb
Close
Quick Facts 「Merkel」的各地常用譯名, 中國大陸 ...
Merkel」的各地常用譯名
中國大陸默克爾
臺灣梅克爾
港澳默克爾
Close

默克爾出生於西德漢堡,隨後移居至東德。學業生涯結束後,默克爾曾在德國物理化學科研領域工作。1989年進入政界,1990年起陸續在聯邦政府內閣中擔任過德國聯邦家庭事務、老年、婦女及青年部德國聯邦環境、自然保育及核能安全部部長等職並在1991年當選德國聯邦議院議員。2000年當選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黨首,2005年11月至2021年12月任德國總理。默克爾締造許多德國政壇的歷史紀錄,她既是德國歷史上首位女性總理,同時也是兩德統一後首位出身前東德地區的聯邦總理[1]

默克爾前後擔任基民盟黨魁18年有餘,擔任國家總理超過16年,創下聯邦德國建國以來的紀錄。其能夠維持長期的執政在政黨輪替為常態的西方民主國家中相當罕見,也側面證明了默克爾作為女性政府首腦具有相當程度的政治素養及個人實力。在任期間,她被視作歐洲聯盟實際領導人,特別是在英國脱歐之後更是強化了這種定位。而默克爾在國內的滿意度亦一直保持在良好水準,在其執政的十五年間,滿意度始終維持於60至80%,亦從未跌穿50%的轉捩點。[2]

在國內政策中,在醫療改革、能源問題以及移民危機採取的措施是她擔任總理期間的主要問題。自2014年以來,她一直擔任七國集團高級領導人。2018年10月,默克爾宣佈她在2021年將不再尋求連任總理職務。[3][4]

生平背景

Thumb
默克爾的祖父Ludwik MarianKaźmierczak,穿着波蘭的藍軍制服,和他當時的未婚妻瑪嘉烈(Margarethe),默克爾的祖母

1954年7月17日,默克爾出生於西德漢堡的一所醫院。[5]出生時全名為安格拉·多羅特婭·卡斯納(Angela Dorothea Kasner),其父系先祖是普魯士王國波森省波蘭人。默克爾是她第一任丈夫的姓氏,離婚後保留至今。

默克爾的父親是一位路德教會牧師,在她出生三個月大時從教會接到新的任命,全家移居至東德東柏林以北90公里的滕普林。默克爾在那裏完成了初等教育,她的俄語造詣頗佳,八年級時就獲准參加全國俄文競賽(此競賽只有十年制專科學校的十年級生才能參加),獲選為俄文最佳女學生,得到在東西德四處旅行以及到莫斯科旅遊的獎賞[6],到莫斯科買了第一張披頭士唱片。在萊比錫大學攻讀物理學(1973年-1978年),之後在科學院物理化學中央學會工作學習(1978年-1990年),研究領域是量子化學,後來取得博士學位[7][8]

前東德的生活背景給她帶來不少好處。她作為牧師的女兒,並在每間屋子都可能存在東德警察告密者的社會裏度過生命的前36年,養成了很好的掩飾或控制情緒的能力。除了德語和俄語外,默克爾還會說英語。當別人評論她身為東德人的背景時,她說:「真的有話可說的人,是連化妝(掩飾)都不需要的。」

政治生涯

Thumb
默克爾與洛塔爾·德梅齊埃,攝於1990年

1989年柏林圍牆推倒之後,她投入到蓬勃發展的民主運動中。1989年底她加入新黨「民主覺醒」。東德第一次民主選舉後,她得到新政府一個副政府發言人的職務,在洛塔爾·德梅齊埃手下工作。1990年12月兩德統一後,她成為赫爾穆特·科爾內閣中婦女青年部部長。1994年出任環境和核能安全部長。1993年6月至2000年5月任梅克倫堡-西波美拉尼亞州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基民盟)黨部領導人。安格拉·默克爾的政治生涯得益於前聯邦總理赫爾穆特·科爾的提拔。科爾有一次叫她小姑娘(德語:das Mädchen),因此很多媒體也把默克爾叫做「科爾的小姑娘」。

反對黨領袖

1998年,科爾領導的中間偏右聯合政府在選舉中失利,社民黨相隔十六年再次執政,並與綠黨組成中間偏左執政聯盟。金融醜聞危及基民盟很多領導的形象,首當其衝的是科爾本人,然後是黨魁胡爾夫岡·朔伊布勒。2000年,曾任基民盟秘書長的默克爾宣佈參選基民盟領導人,並公開聲明與科爾等人劃清界限。默克爾最終接替朔伊布勒成為基民盟第一位女性領導人。默克爾當選在很多方面都是讓人十分驚訝:基民盟被認為是傳統保守派及天主教背景的政黨,男性主導一切。

很多人拿默克爾與前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兩個人都是國家首位女性政黨領袖及領導人,有鐵娘子之稱,還都曾經是科學家,分別在於對歐洲的態度,戴卓爾夫人是疑歐派,默克爾則是親歐派)比較,把她叫做(多數是非德國媒體)「鐵姑娘」。有時新聞媒體還用「Angie」稱呼她。

除了基民盟領導人的職務外,2002年起她還是聯邦議會中基民盟中保守派的代表。

Thumb
默克爾和俄羅斯總統普京,2002年

2002年,默克爾不顧全國的主流反對,公開贊成伊拉克戰爭,聲稱這是「不可避免」的,這導致她領導的基民盟在聯邦選舉中落敗,但中間偏左執政聯盟基民盟與社民黨的議席差距減至僅三席,施羅德的中間偏左聯合政府僅以微弱優勢取勝。施羅德其後把選舉勝利,歸功於他強烈反對美國發動戰爭中霸權和軍事冒險的強硬態度,但事實上,施羅德的聯合政府優勢減少,從此變得不穩定。不過,默克爾並非基民盟推舉的總理候選人,也是基民盟落敗的因素之一。

總理

Thumb
2007年的默克爾

2005年5月30日,她正式代表基民盟/基社盟,在9月18日提前舉行的聯邦選舉中與總理施羅德角逐下任總理。10月10日,大選中幾乎打成平手的基民盟與社民黨在近兩個月的聯合組閣談判中取得共識,確認由默克爾出任聯邦總理,內閣人事由社民黨佔優,社民黨有8個席次,基民盟有6個席次,組成四十年首個「左右大聯盟」。

2005年11月22日,她正式成為德國第一位女性聯邦總理,也是一千年前德意志王后英語List of German queens狄奧凡諾(956年-991年)之後,第一位領導德意志地區的女性。她也是兩德統一後首位出身前東德地區的聯邦總理。

默克爾擔心歐盟未能定義「未來貿易戰」的共同利益,現在歐洲在後冷戰時代保持「和平和自由」的目的已經實現。「這就是我認為的,歐洲需要學習很多東西,不是把太多精力放到諸如『要不要在葡萄牙修建與德國西北部相通的自行車專用道』這樣的事情上。」

默克爾贊同國家自願參與模式需要變革。「在德國,我們總是面對『總是慢一拍』的危險。我們要加速變革。」

2009年德國聯邦議院選舉,經過與社民黨近四年的「左右共治」,默克爾領導的基民盟再次取得勝利,議席較上屆增加,與同屬中間偏右的自由民主黨合組聯合政府。

2013年德國聯邦議院選舉,由於中間偏右盟友自由民主黨未能跨越5%的得票門檻被逐出國會,基民盟再次與社民黨近四年的「左右共治」,組建大聯合政府

2015年12月,默克爾當選《時代周刊》2015年度風雲人物,《時代周刊》總編讚揚她在歐洲主權債務、中東難民及俄羅斯干預烏克蘭等危機期間所展現的非凡領導能力[9]

2016年11月20日,默克爾宣佈將謀求第四度連任總理一職。[10]

2018年3月14日,在歷經長達171天的協商後,默克爾以364票贊成、315票反對、9票棄權以及21張無效票的結果確定四連霸。[11]

默克爾支持接納難民的政策,但招致國內強烈反彈。2018年10月,盟友基社盟和基民盟本身分別在巴伐利亞州和黑森州議會選舉中接連受鋤,默克爾宣佈放棄競選基民盟黨領袖一職,2021年第四度總理任期結束後不再尋求連任[3][4][12][13]

2020年7月1日,德國接任為期6個月的歐洲聯盟理事會主席國職位,默克爾將領導由27個成員國組成的政治和經濟集團,應對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產生的衛生危機及其在歐洲造成的經濟損失。其他問題包括英國退出歐盟的影響、歐盟與中國大陸的貿易以及與美國的緊張關係[14]

2021年10月26日,在政府卸任儀式上,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向默克爾及其他內閣成員遞交了任期結束通知,默克爾正式卸任總理;但她仍將作為總理領導看守政府,直至12月8日新總理奧拉夫·蕭茲就任為止。[15]

外交政策

Thumb
2006年,默克爾與美國總統喬治·W·布殊一同參觀國立建築博物館
Thumb
2008年,默克爾、波蘭總理當奴·圖斯克及意大利總理西爾維奧·貝魯斯柯尼出席歐洲人民黨會議
Thumb
2015年2月,默克爾、烏克蘭總統彼得·波羅申科及美國副總統喬·拜登出席第51屆慕尼黑安全會議
Thumb
2018年8月,默克爾與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梅澤貝格宮會面

中華人民共和國

默克爾重視發展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但在執政早期時曾在人權問題上仍保持強硬的立場。2007年9月23日,默克爾在總理官邸會見西藏流亡政府精神領袖第十四世達賴喇嘛表示支持西藏文化自治,是首次正式會見達賴。這次會面引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強烈反彈,德國外交部長施泰因邁爾亦對此做出批評。[16]默克爾在接受德國媒體採訪時回應說「我是德國總理,我有權決定在哪裏和誰見面。不會因為對華貿易關係而在原則問題上妥協讓步。」(Entscheide selbst, wen ich treffe)。默克爾於2008年3月藏區流血衝突發生之際即表示未來還會再接待到訪的達賴喇嘛[17],她其後更表明不會出席北京奧運會,成為第一個宣佈不出席的大國領導人[18]

默克爾自就任總理以來,截至2019年9月,先後訪中12次,到訪過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南京、西安、成都、合肥、瀋陽、武漢等,她也是任內訪華次數最多的西方國家領導人[19]

2021年10月13日,默克爾最後一次以德國總理身份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視頻通話,在官媒報道中被稱呼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是21世紀20年代第一位被稱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的西方國家領袖[20]。2021年10月18日,默克爾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舉行視頻會晤,李克強邀請默克爾卸任之後到中國走走,繼續關心支持中德關係發展[21]

土耳其

在2005年競選時,默克爾就公開她的看法(在拜訪伊斯坦堡時她也有表示),土耳其其實無法被歐盟接受成為成員國。換句話說,她偏好的是「特殊的夥伴關係」。當她就任總理並進入歐盟後,她對這個問題就相當棘手。之後土耳其總理埃爾多安在2008年2月到德國向在德的土耳其人發表演說時警告他們不要被其它文化同化,並表示「這種文化融合是反人類罪行」[22],引起默克爾的異議[23]

以色列

默克爾一直至今都對德國參與聯合國在南黎巴嫩解放運動的衝突事件,抱持保留態度。以色列總理奧爾默特在接受南德日報訪問時,對德軍參戰的辯護是:「我已經告知默克爾總理,我們跟德軍在南黎巴嫩一點問題都沒有。」現在默克爾領導下,德國是世界上對以色列最為友善的國家之一。

2008年3月18日,默克爾在以色列國會發表演說,並以希伯來語開場。她強調德國對以色列的歷史責任;確保猶太人的國家安全,毫無疑問是德國的責任。默克爾是第一個在以色列國會前發表演說的德國政府首腦。

糧食問題

默克爾認為包括印度及中國大陸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當地人民不斷改善及提高原有的飲食水平,是導致2008年上半年世界糧價飆漲的主要原因,並否認大量農作物被用於製造生質燃料為價格上升的原因。默克爾說﹕「如果他們(印度人)突然比從前多吃一頓飯,又如果一億中國人突然開始喝牛奶,當然,我們的奶量必然有所缺減,其他方面(糧食)亦然。」[24]

軍事衝突

伊拉克戰爭中,默克爾表示她同情美國的伊拉克政策。在面對軍事衝突方面,她表示必須非常理性地看待這個問題,比如當北約參與科索沃戰爭時,藉以比較德國歷史發展的過程,她說:「回頭看看過去的歷史,自由才是我們致力追求的善舉,並且我們不惜一切要做的是,避免戰爭再度來臨....回頭看看過去的歷史,誤解、激進的法西斯主義所帶來的只有災難,運用暴力的結果,帶來的只有更大的不幸—這個結果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們要盡力避免這種惡行。...在科索沃戰爭中,也要盡量避免暴力『意願同盟英語coalition of the willing』(2003年美國進軍伊拉克結合的同盟)所帶來的巨大災禍。」

經濟與社會政策

默克爾在2000年底就試圖規劃「新社會市場經濟」。這個計劃就是要提供一個社會市場經濟的穩定概念。在1999年格哈特·施羅德內閣中就已經出現這樣的概念。而到2001年8月27日在當時CDU委員會裏面,默克爾擬定了這個討論方案,並在該年12月的聯邦議會日時,基民盟在特雷斯登宣示這份計劃,並且成為基民盟施政計劃的一環。

家庭政策

作為女性與年輕人的聯邦總理,出身自東德的默克爾相當在意女性就業率生育率等問題。在東德西德之間,存在着不同阻礙生育的法律狀況,這也是後來她進行法律統一改革的原因。她政策要點之一就是在性別平權法(Gleichberechtigungsgesetz (1993/94))內強化女性就業條件。同時關於兒童與青年協助法(Kinder- und Jugendhilfegesetz)的修訂,也讓0歲以上的兒童可以享有幼稚園的法律保障,這是她最大的成果。2017年6月,德國同性婚姻法案在她對自己所屬的執政黨公開呼籲良知投票下,德國國會終於通過德國同性婚姻法制化,儘管她個人堅持一夫一妻制,但依然尊重此項人權法案。[25]

環境政策

早於1995年4月時,默克爾在柏林聯合國氣候委員會的第一屆環境部長。在這段時期內,她致力於減少國際溫室效應。1997年在京都議定書簽署之後,默克爾就開始投入減碳工作。默克爾是一個關注核心能源運用的支持者,比如如何從關鍵資源中獲得電力。在她的領導下,致力於減少核廢料。1998年5月,在德法邊界出現違法處理核廢料事件,默克爾也因出現監督不當,受到反對黨批評而辭職。然而她證明了自己的對核能經濟的能力與責任感。1997年的官方宣告裏面,也看得到每年要持續針對特殊能源增稅,比如石油、天然氣與電力(生態稅)。1998年在她擔任環境部部長期間曾在《科學》雜誌上撰文闡述科學在可持續發展中的角色。[26]

對斯諾登事件的立場

Thumb
2013年,在柏林的反美國國家安全局監控示威

愛德華·斯諾登事件導致稜鏡計劃曝光後,美國被指監聽默克爾,而美國情報機構可能已經監聽現德國總理默克爾的電話長達十餘年。默克爾強烈譴責間諜行動,要求美國國家安全局立即停止監聽行為[27][28],並指出如果事件繼續醞釀下去,會影響德美關係。德國《明鏡》周刊26日最先披露了上述消息,美國媒體紛紛跟進。有關報道的情報來源似乎仍出自美國「監控門」事件英語Global surveillance disclosures (2013–present)揭秘者、美情報機構前僱員斯諾登。報道指默克爾的手機號碼早在2002年就被列入美國國家安全局的特別監控當中,直到2014年6月美國總統奧巴馬訪問德國時,該號碼仍未從美國國家安全局的監控中刪除。[29]

著作

自退出政壇以來,默克爾一直與她的前顧問兼知己皮特·鮑曼一起撰寫政治回憶錄。默克爾回憶錄《自由——1954年至2021年的回憶》將於2024-11出版。在書中回顧默克爾作為德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女性政治領袖的總理任期,以及她在民主德國和統一後德國的生活。

個人生活

婚姻

Thumb
巴拉克·奧巴馬米歇爾·奧巴馬,默克爾和她的丈夫約阿希姆·紹爾,2009年

1974年,默克爾與同學去蘇聯參加青少年交流活動,並到列寧格勒州莫斯科俄羅斯的物理系同學遊玩,在此認識第一任丈夫烏爾里希·默克爾(Ulrich Merkel),兩年後住在一起,兩人希望在同一個城市工作,結婚才有機會分配到住房,且夫妻找工作時,國家不會將他們分隔兩地[6]。1977年,婚禮在滕普林老家舉行,安格拉冠上夫姓「默克爾」。四年後婚姻出現裂痕,兩人形同陌路,她幾乎在一夜之間就從兩人在東柏林共有的房子搬出去,留下相當震驚的烏爾里希·默克爾[6]。1982年兩人離婚[6]

她現任(即第二任)丈夫是畢業並任教於德國洪堡大學博士、教授、量子化學約阿希姆·紹爾,兩人是1981年認識的,當時紹爾是她的博士研究生導師。紹爾的前妻是一名化學家,兩人育有兩個兒子,夫妻感情不和,早就分居,於1985年離婚。1986年默克爾在博士畢業後,兩人住到了一起。兩德統一之後,默克爾從政,紹爾繼續科研事業。自1993年開始,紹爾在母校德國洪堡大學擔任全職教授。直到1998年,默克爾升任基民盟領導人後,兩人才正式結婚[30]

個人特質

默克爾熱愛歌劇,尤其喜歡華格納與悲愴及命運有關的所有作品,《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是她最心儀的歌劇。默克爾如此形容華格納:「事情無法從出口倒轉回來,讓我覺得悲痛。起步對,滿盤皆對。」做事有條理有計劃,從容不迫。她在思索問題時,首先會要全面徹底了解事情,要看事實,即使反面沒有任何論據,她還是會要了解事情的反面。因此,默克爾會動手分析她對世界的認識,估量論據,收集事實,再權衡出一個淨值。[31]

默克爾欣賞沈默緘默,安靜沉着。她所有信得過的人都能保持沈默,對她而言這是忠心耿耿的證明。若有人不符合默克爾的期待,她會變得非常冷淡簡慢,甚至挖苦對方[31]。如果有些人擔任的職位不是由她決定,而她又迫切需要他們,她在那些人面前的態度就不一樣了:如結盟黨派的黨魁,或其他國家的領導人[31]。她不容許自己冷硬,甚至禁止流露出好惡。在交友方面,默克爾對共事者始終保持距離,即便是從1995年開始至今擔任辦公室主任包嫚,也一直都以「您」互稱,不直呼其名[31]

默克爾價值觀核心是「自由」,開始還有些隱諱,一共花了十年,才將自由列進自己即興演出中[31]。2010年,默克爾頒獎給以漫畫諷刺默罕默德的漫畫家威斯特葛德英語Kurt Westergaard,並以「自由的秘密是勇氣」為題發表演講。默克爾試圖找出自由的定義,自由最主要與責任有關[31]:「自由一方面從一些什麼而來,另一方面又朝向着一些而去。我們談到自由的時候,總是在談論別人的自由。」「我相信,自由社會更具創造力,而且能發展出長期有效的解決辦法。」自由包含責任、包容與勇氣[31]

健康問題

2019年7月,默克爾曾三度在面對公眾媒體時發抖。第一次發抖是在與來訪的烏克蘭總統弗拉基米爾·澤連斯基出席歡迎儀式之際,據政府方面公佈的消息稱原因是默克爾喝水不夠。第二次發抖則被總理府解釋為心理反應[32],第三次發抖是在迎接芬蘭總理的時候。事後她本人稱自己身體很好,不用大家擔心[33],但仍引起輿論的擔憂。[32]

榮譽

官方勛獎

非政府組織獎項

爭議

對歐洲的政策

德國政府希臘等國的撙節政策引起希臘及西班牙歐豬五國的抗議,並且促使希臘的「激進左翼聯盟」以及西班牙的「我們可以黨」崛起、以及國內的右翼民粹政黨「另類選擇黨」興起。由阿列克西斯·齊普拉斯領導的希臘政府在2015年時更放話要追討與當時債務金額相近的二戰賠償高達2787億歐元[39]

著名的美國政治學家法蘭西斯·福山於2016年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批評默克爾在處理歐洲事務時只關注德國民意,讓民粹主義在歐洲滋長。福山認為對歐洲來說,民粹主義的興起是比伊斯蘭國更嚴重的威脅[40]

難民政策

2017年1月,時任美國總統當勞·特朗普批評默克爾在接收難民政策上犯下「災難性錯誤」。[41]

2019年6月,時任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批評默克爾讓德國接納當中大多數是為了逃離敘利亞內戰的過百萬難民是重大錯誤。[42]

軍購交易

安格拉·默克爾在擔任德國總理的最後9天內,批准了一項價值近50億歐元埃及新加坡交付軍艦和防空飛彈的交易,創下德國武器出口的新紀錄,但連累其繼承者奧拉夫·蕭茲被批評是騙子,他在默克爾領導時期擔任副總理兼財政部長。在社會主義左翼黨議員的要求,這些交易的細節是在蕭茲出任總理的前一天才被公佈。社會主義左翼黨的外交政策專家塞維姆·達格德倫(Sevim Dagdelen)對此在推特上抨擊蕭茲,指責他的行為像「一個真正的騙子」。[43]

對俄政策

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一些人[44]質疑默克爾任內的對俄政策是不是實際上弱化了德國歐洲。媒體批評她讓歐洲在能源上越來越倚賴俄羅斯,即使2014年時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默克爾仍然對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項目開綠燈,以及任內不重視德國的國防建設,還有似乎誤判了俄羅斯總統普京的野心[45]

此外,默克爾在俄烏開戰以來一直對此保持沉默,引起社會輿論對她的詬病,認為她與幾位前任總理赫爾穆特-科爾格哈特·施羅德一樣(前者的作風常將個人榮耀置於法律與秩序之上,後者則不在乎民眾不滿他只為了月領數百萬美元的薪水而為俄羅斯天然氣公司服務)在退下總理職位後,其個人行為沒有受到任何規範和準則[46]。直到2022年6月1日晚間,默克爾在柏林出席一場德國工會聯合會告別議式的演說中才首次明確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47],但拒絕為在任時的對俄政策道歉[48]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