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歷史
黃陂區在春秋屬黃國,楚成王滅黃國後屬楚國,秦統一六國後屬南郡,漢屬江夏郡,三國魏國屬荊州和豫州,南朝宋屬郢州。北周大象元年夏曆十一月(579年12月),周國討伐陳國,杞國公宇文亮攻破黃城,設立黃陂縣,隸司州安昌郡(後司州改為黃州)。隋大業五年(609年)後,黃陂縣隸荊州永安郡。黃陂縣在唐朝時期先後屬淮南道齊安郡、黃州,五代十國時先屬吳國,後屬南唐,宋朝時屬淮南西路黃州,元朝屬河南江北行省肅政廉訪司黃州路,明朝屬湖廣布政使司黃州府,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改隸湖北布政使司漢黃德道漢陽府。[2]
民國元年(1912年),黃陂縣隸鄂東道(民國3年鄂東道改為江漢道)。民國16年(1927年),黃陂縣直屬湖北省。民國21年(1932年)起,黃陂縣先後隸屬湖北省第二、第四行政督察區,黃岡管區。民國27年(1938年),日本軍隊佔領黃陂縣後,縣政府先後遷移多地,直至民國34年(1945年)返回縣城。1949年5月,黃陂縣歸屬中國共產黨政權,隸屬孝感專區。1959年,孝感專區撤銷,黃陂縣隸屬武漢市。1961年,孝感專區恢復,黃陂縣復隸孝感專區(1970年孝感專區改為孝感地區[3])。1983年11月,黃陂縣劃歸武漢市管轄。1998年9月15日,國務院同意撤銷黃陂縣,設立武漢市黃陂區。[2][4]
建縣之初,縣境只有木蘭山以南部分。宋朝時期,木蘭山至河南羅山縣界部分從黃岡縣劃入。此後東西部基本穩定,南北部稍有變動。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北灄源鄉8個裏劃歸黃安縣。民國22年(1933年)1月,析河口裏的河口、沙河上下、長衝上下、順白泉上下、金鼓內外、夏木橫等10會及夏店裏的謝官河大霧沖、岵石嶺、缺背灣、石滾沖等五會改隸禮山縣。[2]
1949年11月,武昌縣沙口鄉劃入黃陂縣武湖區。1951年5月,灄口區劃入武漢市,次年7月復歸黃陂縣。1955年1月,灄口區的金銀灘、胡家棟2個村劃入武漢市。1956年6月,諶家磯鄉、接金鄉,西起姑嫂樹、大金潭、小金潭,東至錢家嶺、王家墩蕭家墩,北至二道橋和三道橋之間劃入武漢市。[2]
人口
截至2020年11月,黃陂區常住人口115.16萬人[5]。
行政區劃
黃陂區轄15個街道、1個鄉、3個類鄉級行政單位:前川街道、祁家灣街道、橫店街道、羅漢寺街道、灄口街道、六指店街道、天河街道、王家河街道、長軒嶺街道、李家集街道、姚家集街道、蔡家榨街道、武湖街道、三里橋街道、蔡店街道、木蘭鄉、木蘭山風景區、大潭原種場和盤龍城經濟開發區。[6]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