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典籍
先秦《尚書·虞書·舜典》:「流共工於幽洲,放驩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先秦《春秋左傳·昭公·昭公七年》:「昔堯殛鯀於羽山,其神化為黃熊,以入於羽淵,實為夏郊,三代祀之。」
先秦《楚辭·天問》「鴟龜曳銜,鯀何聽焉,順欲成功,帝何刑焉,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伯禹愎鯀,夫何以變化,纂就前緒,遂成考功。」
先秦《山海經·海內經》:「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先秦《國語·周語下》:「其在有虞,有崇伯鯀,播其淫心,稱遂共工之過,堯用殛之於羽山。」
先秦《國語·晉語八》:「僑聞之,昔者鯀違帝命,殛之於羽山,化為黃熊,以入於羽淵,實為夏郊,三代舉之。」
先秦《列子·楊朱》:「鯀治水土,績用不就,殛諸羽山。」
先秦《韓非子·外儲說右上》:「堯不聽,舉兵而誅,殺鯀於羽山之郊。」
先秦《孟子·萬章上》:「萬章曰:舜流共工於幽州,放驩兜於崇山,殺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誅不仁也。」
先秦《呂氏春秋·恃君覽·行論》:「舜於是殛之於羽山,副之以吳刀。」
西漢《史記·本紀·五帝本紀》:「殛鯀於羽山,以變東夷」
西漢《史記·本紀·夏本紀》:「行視鯀之治水無狀,乃殛鯀於羽山以死。」
西漢《說苑·善說》:「聞善為國者,賞不過;刑不濫。賞過則懼及淫人;刑濫則懼及君子。與其不幸而過,寧過而賞淫人,無過而刑君子,故堯之刑也,殛鯀於羽山而用禹;周之刑也,僇管、蔡而相周公,不濫刑也。」
西漢《說苑·辯物》:「昔鯀違帝命,殛之於羽山,化為黃熊,以入於羽淵,是為夏郊,三代舉之。」
生平
《史記集解》和《史記正義》認為鯀亦號檮杌;《左傳》紀載了鯀的為人「顓頊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詘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囂,傲狠明德,以亂天常,天下之民,謂之檮杌。」
堯在位時,洪水泛濫,民不聊生,堯便派他治水,鯀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鯀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邊設置河堤,但水卻越淹越高,歷時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災禍,結果反使洪水更加泛濫。後來堯把帝位傳給舜後,鯀便被帝舜為流放,使其死於異鄉,由禹繼續治水的工作。 也有認為鯀為堯所殺。根據《韓非子》之《外儲說右上·說三》,鯀反對堯將天下傳給舜,因此被殺。[4][5]
傳說
相傳鯀為堯時代的人,其子為禹。鯀為堯所殺。夏、商、周三代都將他列為郊祀對象[6]。據傳鯀造出農具,並馴服了牛,亦傳是城郭的創作者。[7]鯀跟禹都有治水的事蹟,鯀被殺的原因有許多傳說:《山海經》記載,鯀為治水竊取息壤,因此被殺[8]。
屈原的《天問》寫,鯀死後屍體三年不腐。而屈原在《天問》和《離騷》中都對鯀抱着強烈同情之情︰
鴟龜曳銜,鯀何聽焉?
順欲成功,帝何刑焉? 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 伯禹愎鯀,夫何以變化! 纂就前緒,遂成考功。 何續初繼業?而厥謀不同? 洪泉極深,何以窴之? 地方九則,何以墳之? 河海應龍,何畫何歷? 鯀何所營?禹何所成?
康回馮怒,墜何故以東南傾。[9]
鯀婞直以亡身兮,終然殀乎羽之野。[10]
檮杌
世系
《山海經》記載,鯀為黃帝之孫,其父為駱明[12]。《左傳》、《世本》、《史記》記載鯀為顓頊之子,《漢書》、《大戴禮記》稱鯀為顓頊五世孫[13]。
影視作品
參見
- 《史記·夏本紀》
註記
資料來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