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片
零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薯片(亦稱薯片[1]),是指由薯仔製成的零食。製作方法是把薯仔用切或碾壓成型等方式製成薄片,然後炸或烤至脆口並加以調味即可,營養成分表的脂肪含量通常在33-40%之間。除了最簡單地以鹽來調味外,市面上不同口味的薯片亦會使用不同調味料及不同香料進行調味。
![]() |


起源
現存最早的、類似現代薯片的食譜出現在英國知名廚師威廉·基欽納(William Kitchiner)於1817年出版的《The Cook's Oracle》一書中,這本書在英國和美國出版後都十分暢銷。[2] 1822年版本中的「切片或削片薯仔」(Potatoes fried in Slices or Shavings)食譜中寫道:
- 剝去大顆薯仔的皮,將他們切成四分之一寸厚,或像剝檸檬皮那樣將其一圈一圈削下;用乾淨的布把它們擦乾,然後用豬油或肉滴油煎炸。
(Peel large Potatoes, slice them about a quarter of an inch thick, or cut them in shavings round and round as you would peel a lemon; dry them well in a clean cloth, and fry them in lard or dripping.) [3][4]
1825年一本關於法國烹飪的英國書籍中將其稱為「Pommes de Terre frites」,要求用「澄清牛油或鵝滴油」煎炸薄片薯仔,瀝乾後撒上鹽。[5]
美國最早的薯片食譜則可以在瑪麗·蘭道夫(Mary Randolph)的《Virginia House-Wife》(1824年)[6]和 N.K.M. Lee的《Cook's Own Book》(1832年)[7]中找到,兩者均明確引用了基欽納的食譜。[8]
關於薯片的起源有一個流傳相當廣的說法。19世紀中,炸薯仔條在美國紐約州的渡假勝地薩拉托加泉就已經出現。此類食品在18世紀風靡法國,而湯瑪斯·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作為一位熱愛美食的美食家,在擔任美國駐法大使時接觸到了大量法國美食,並在廚師詹姆斯·海明斯(James Hemings)和奧諾雷·朱利安(Honoré Julien)的幫助下,將不少法國菜餚引入美國,其中可能就包含了炸薯條。[9]
根據傳說,喬治·克魯姆(George Crum)作為一名廚師在薩拉托加泉當地的月亮湖旅館餐廳(Moon's Lake House)任職時,一直是按照當時標準的法國尺寸製作並提供法式炸薯仔條。1853年8月24日時,一位顧客因為喬治製作的炸薯條過厚而退回餐點。喬治遂製作了更薄的薯條,但仍未能讓顧客滿意。被激怒的喬治決定教訓這位顧客,他將薯條切得非常薄,炸得非常脆,並加了大量的鹽。沒想到,這位顧客對這種薄如紙的薯片非常滿意。[10][11][12] 其他顧客也要求喬治為他們製作這種薯片,這道菜品從此成為月亮湖旅館餐廳的特色菜之一。
這個傳說有多個版本,各版本之間的細節略有不同。有的說法認為薯片的發明純屬偶然,並無難纏的顧客;有的則稱那位顧客是百萬富翁范德比爾特(Cornelius Vanderbilt)。主角的身份也多有不同,除了最常見的喬治·克魯姆外,有些版本認為是月亮湖旅館餐廳的老闆卡里·穆恩(Cary Moon)或其妻子,甚至是另一位廚師、喬治的妹妹凱瑟琳·威克斯(Catherine Wicks)。[13][14]
儘管這個傳說廣為流傳,卻沒有證據表明喬治·克魯姆曾宣稱自己發明了薯片。[15]薩拉托加當地居民大多是在喬治·克魯姆去世多年後才聽說此事。[13]范德比爾特確實是月亮湖旅館餐廳的常客,然而1853年夏天他和家人搭乘私家蒸汽遊艇北方之星號(North Star)去了歐洲旅行,不在薩拉托加。[16]薯片甚至可能並非月亮湖旅館餐廳首創。據1849年7月《紐約先驅報》的一篇報導,當地的一位「廚師伊麗莎」,其「炸薯仔的名聲已成為薩拉托加的一個突出的話題」。該報導中提到:「誰能想到,簡單的薯仔竟能成為如此奢華的享受!」[17]
雖然喬治·克魯姆發明薯片的故事可能只是傳說,但他仍然對薯片的推廣起到了重要作用。月亮湖旅館餐廳推出這種極薄的炸薯片後,它們開始被稱為薩拉托加薯片。喬治在離開月亮湖旅館餐廳後,開設了一家名為Crum's的餐廳,薩拉托加薯片也同樣成為了該餐廳的一大特色。[13]
生產
薯片最初只在餐廳作為一道菜餚,到了19世紀末期,人們開始嘗試將薯片配送到雜貨店進行銷售。最早有紀錄的可能是俄亥俄州的威廉·塔彭登(William Tappenden),他在1895年開始將薯片裝箱並以馬車配送,出售給當地商店。[18][19]隨後,許多薯片製造商也紛紛成立。新罕布夏州的花崗岩州薯片工廠於1905年成立並運營到2007年[20][21];麻薩諸塞州青檸斯特市的青檸斯特薯片公司於1908年成立(後來改名為Tri-Sum)[22];俄亥俄州代頓市的麥克塞爾薯片公司於1910年成立[23];德州休士頓市由喬治·登特勒成立的Dentler Maid薯片也成立於1910年[24],該品牌經多次併購後最終由樂事收購。[25]這幾家公司均被認為是美國最早期的薯片製造商之一。
早期的製造薯片時,薯仔的去皮和切片都是手工進行,隨着薯片產業的發展,各種工具應運而生。賓州漢諾威尤茲薯片公司於1921年成立,創辦人威廉·尤茲(William Utz)與莎莉·尤茲(Sallie Utz)向一位即將退休的小販購買了薯片炊具、手動薯仔削皮機和切片機,使薯片的產量達到每小時50磅。[26]到了1934年,Dentler Maid薯片公司購入的薯仔切片機已能在一小時內處理250到275磅的薯片。[24]隨着製造機械的進步,薯片生產逐漸從小規模手工轉變為大規模生產,促使薯片成為流行的零食之一。[27]
在密封包裝發明之前,薯片通常保存在木桶或金屬罐中,出售時直接罐裝出售,或是倒入玻璃展示櫃中,需要時再舀出分裝。然而,這種存放方式使底部的薯片經常變得不新鮮或潮濕。1926年,勞拉·斯卡德(Laura Scudder)首創使用將兩張蠟紙燙在一起的袋子來裝薯片,這種密封防潮的包裝保持了薯片的新鮮和酥脆直到開封,不但延長了薯片的保存時間,減少了薯片與容器碰撞導致的破碎,同時也讓配送的範圍能夠增加。[28][19][27]在此之後,密封包裝的材料數度演變,玻璃紙與格拉辛紙都曾作為主流包裝材料。現今,薯片的保存為了兼顧避光和防潮,通常是由複合基層材料製成,再將氮氣充填入膠袋後密封包裝,以防壓碎。
1930年代,赫爾曼·雷(Herman Lay)因經濟大蕭條而找不到工作,在寄出上百份求職信後,他最終成為亞特蘭大巴雷特薯片公司(Barrett Potato Chip Co.)的旅行推銷員,並開始在美國南部推銷薯片。他在後來創立了自己的公司(H.W. Lay Lingo & Company),並使樂事薯片成為全國知名的品牌,是美國早期成功市場化的品牌之一。[29]從1960年代開始,薯片逐漸在全球流行開來。
調味薯片

薯片一直沒有加入調味料,這減少了它的魅力,直到一間叫Tayto的愛爾蘭薯片公司的擁有者,在1950年代發明了加入調味料的方法。雖然他只有一間小公司(這間公司的組成幾乎是他製作薯片的家人),但是這個老闆一直證明他自己是個創新的人。經過一些試誤(trial and error)後,他製造了世界上第一批加了調味料的薯片,"芝士洋蔥(Cheese and Onion)"和"醋鹽(Salt and Vinegar)"。
首先賣出用食鹽調味的薯片,但是鹽是包在另一個封好的包裝再放進薯片袋子裏,有需要的時候再加入。他的發明一夜之間成了食品工業的大事件,還有一些規模很大的美國薯片公司老闆來到小小的Tayto公司,要看看這項產品並且商談使用這項新科技的版權。最後Tayto公司被賣掉了,這讓改變薯片製造方法的公司老闆和這個小家庭變得非常富有,全球的公司都想要買下Tayto公司這項技巧的版權。
Tayto公司的這項發明改變了整個薯片發展。在那之後薯片製造商在薯片裏加進天然或人工調味料,都有不同程度的成功,受到不同程度的歡迎。 連發明人George Crum都感到很驚訝的是:一個本來只有很小的市場份額的產品,現在卻擁有了很多不同的口味和很大的市場份額。最受歡迎的薯片口味包括酸忌廉洋蔥、燒烤和芝士。在其他的一些地方還有很多其他口味的薯片。像是愛爾蘭最大的薯片製造商Tayto公司生產的傳統口味的「食鹽和醋」薯片。
一些薯片製造商,像是樂事(Lay's),或稱波卡(Poca),針對不同地區的喜好生產不同的口味。在北美洲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部分加拿大地區有很多種口味可以選擇,包括蒔蘿泡菜(dill pickle),茄汁,甚至是布甸口味。這些特別的口味偶爾會在美國限時發行。
除了以上之外,還有雞汁、牛扒、海苔、芝士、椒鹽、海鮮、麻辣等口味。但很多時候,它們都是以食品添加劑去調配出類似的味道而已,甚至是使用阿斯巴甜、糖精。
薯片因應在地化,在台灣推出如彈珠汽水、紅燒牛肉麵、鹽酥雞等口味,而實際上對於特殊口味的市場接受度,根據2018下半年OpView的調查,以紅燒牛肉麵口味的薯片最受民眾歡迎,彈珠汽水口味接受度較低。[30]
類似食品
另一類薯片(以品客(Pringles)品牌最著名)是擠壓而成,即在油煎之前將薯蓉團搓按成常見的片狀。這樣做能令薯片大小和形狀非常一致,容易包裝在硬紙筒中。
有些公司並且銷售炸薯片為另類低脂肪含量的食物。另外,有些無脂薯片含有人工化、難消化的油脂替代品。這些物質被傳媒[誰?]揭發大量吸收八羧酸蔗糖脂,會造成腸胃不適和失禁等現象。
薯片的成功也誕生了炸粟米片,Fritos,CCs和多力多滋品牌控制了市場。各種各樣的根菜類如歐防風、蕪菁甘藍和紅蘿蔔也被製成「Swam chips」。米和木薯被擠壓成炸片如米果。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