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音節文字(Syllabary)是表音文字的一種,是一套代表着用以構成詞的音節和音拍的書寫符號,一般一個音節對應一個字符。[1]音節文字中的符號被稱為syllabogram,一般是由一個輔音(不是必須有)加上一個在後的元音組合而成,比如音節CV或V。在有些表音文字中可以看到CVC的組合和代表CV發音的字。代表性的有日語的假名。像假名一樣並非音位的組合,各音節有獨自符號的音節文字,在世界上也是相當稀少的。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3年12月5日) |
兩個音節如果有相同的聲母,元音附標文字將有相同的基字,通過不同的附標表示音節內有不同的韻母;而音節文字則無相同符號。比如音節[ka]、[ki],日文片假名寫作カ、キ兩個截然不同的字符,所以算音節文字,而印地語寫作क、कि,都有共同的基字क,所以算元音附標文字。
諺文將表示音素的字母按音節組合起來寫成一個方塊字,但其實它並不屬於學術定義上的音節文字,而和拉丁字母一樣屬於全音素文字,只不過它的字母排列不是綫形拼寫,而是依照音節塊形拼寫而已。
比如音節/na/、/ni/、/no/,韓語拼寫成나、니、노。雖然3個音節都拼寫成3個方塊字,但是其實三字分別由字母ㄴ/n/和ㅏ/a/、ㅣ/i/、ㅗ/o/拼寫而成,而不像平假名寫成三個無關的字符:な、に、の。
在廣義上漢字、喃字也可以被稱作音節文字,因為它們本身亦為一個字符有一個音節,不過其數量龐大,同一個音節往往對應多個字符。比如音節[ma]對應於漢字馬、碼、螞等多個字符,每個字符都有自己的含義,而[ma]的片假名只對應一個無含義的字符マ。所以漢字、喃字等單音節表意字符不算嚴格意義上的音節文字。
英語(以及其他很多使用拉丁字母的語言)允許複雜的音節組合,使得列出英語的音節文字來比較麻煩。在英語中,一個純粹的音節文字可能要求對應每個音節都有單獨的符號。比如人們可能需要用單獨的符號來分別表示bag、beg、big、bog、bug;bad、bed、bid、bod、bud、book、bay、bead、bide、bode、boom、bird、boyd、bow等等。很少有這樣的純粹的系統存在。
使用音節文字的語言有邁錫尼希臘語(使用線形文字B)、北美切羅基人的切羅基語(使用基於拉丁字母自創的切羅基文)、非洲的瓦伊語、中國涼山彝族的彝語(使用涼山規範彝文)和湖南省南部永州的江永縣的湘語永全片(使用女書)。還未破譯的線形文字A可能使用音節文字。漢語、蘇美爾語、阿卡德語、瑪雅象形文字等雖然是基於語素文字(logogram)的,但也大量使用音節文字,因此它們有時被稱為「意音文字」(logosyllabic)。
音節文字列表: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