隼鳥號(日語:はやぶさ,開發名稱為第20號科學衛星MUSES-C)偶爾也被譯為游隼號、獵鷹號或隼鷹號,或是非正式的被稱為隼鳥1號,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的小行星探測計劃。這項計劃的主要目的是將隼鳥號探測器送往小行星25143(25143 Itokawa,絲川小行星[2]),採集小行星樣本並將採集到的樣本送回地球。
所屬組織 | 宇宙科學研究所(ISAS) (現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 / JAXA) |
---|---|
任務類型 | 環繞/登陸 |
入軌時間 | 2005年9月12日 13時29分25秒 |
發射時間 | 2003年5月9日 04時29分25秒 UTC[1] |
發射手段 | M-V運載火箭 |
發射地點 | 內之浦宇宙空間觀測所 |
任務時長 | 4年(因發生意外延長至7年) 2010年6月13日運用結束 |
COSPAR ID | 2003-019A |
SATCAT no. | 27809 |
官方網站 | ISAS 的隼鳥號介紹 JAXA 的隼鳥號介紹 |
質量 | 510 公斤 |
尺寸 | 1 m x 1.6 m x 2 m 全長 5.7 m(太陽能板展開時) |
功耗 | 2.6 千瓦 |
動力 | μ10型離子推進器 (8 mN / 3,400 秒) × 4 |
小行星25143「絲川」表面着陸 | |
着陸日期 | 2005年11月26日 |
攜帶儀器 | |
主要儀器 | 可見光譜成相儀(AMICA) 遠距光學導航相機(ONC-T) |
隼鳥號原預計於2007年6月返回地球,但由於懷疑探測器的燃料洩漏,延後3年後於2010年6月13日日本時間22時51分返回地球,本體於大氣層燒毀,而內含樣本的回收艙與本體分離後在澳大利亞內陸着陸。
隼鳥號在宇宙中旅行了七年,穿越了約六十億公里的路程。這是人類第一次對地球有威脅性的小行星,進行物質蒐集的研究,也是第一個把小行星物質帶回地球的任務。是健力士世界紀錄認定的「世界上首架從小行星上帶回物質的探測器」[3]及「着陸目標最小(絲川小行星全長僅約 500 米)的探測器」[4]
歷史
這項太空研究計劃斥資兩億美元。
年份 | 日期 | 發生事件 |
---|---|---|
2003年 | 5月9日 | 13:29:25由M-V火箭成功發射至太空,同時正式取名為「隼鳥號」。[5] |
9月 | 離子引擎A發生輸出不穩定狀況,動力只能改由另外剩餘的三架引擎聯合使用,同時運作時間超過1000小時。 | |
10月末─11月初 | 遭遇觀測史上最大太陽閃焰的衝擊,雖然發生了太陽電池輸出減弱以及內部記憶體單粒子翻轉錯誤(single event upset),所幸不影響任務進行。 | |
2004年 | 5月19日 | 以極為接近地球的準確軌道進行重力助推成功。 |
12月9日 | 離子引擎運作時間超過20000小時。 | |
2005年 | 7月29日 | 第一次捕捉到小行星絲川的模樣。 |
7月31日 | X軸姿勢控制裝置故障無法使用,改由化學燃料輔助推進器與剩下兩個姿勢控制裝置聯合使用。 | |
11月12日 | 進行降下預演,同時釋放出刻有88萬人的名字的目標標定球和探測器MINERVA,但可能對該小行星引力場的估計誤差而失敗,沒有到達絲川小行星上[6]。 | |
11月20日 | 第一次降落,但因為偵測到障礙物而自動停止,之後以每秒10厘米的速度再降落。期間因失去通訊30分鐘,當時地面站無法確定是否降落在絲川小行星上。由於降落時,着陸終止模式無法解除,因此無法發射採集樣本時用來撞起岩石碎片的子彈。但樣品艙可能採集到着陸時,因為推進器噴射而揚起的表面灰塵。 | |
11月26日 | 第二次降落,只有着地後1秒即離開,地面站顯示降落與採集樣本的子彈發射整個過程正常執行。燃料發生洩漏的現象,在關閉閥門後已停止。 | |
12月9日 | 通訊再度中斷,飛行器失聯。 | |
2006年 | 1月23日 | 接收到從隼鳥號傳來的無線電訊號。 |
1月26日 | 確認情況:太陽能電池輸出過低、11個鋰蓄電池中有四個完全不能使用、燃料也幾乎流失。 | |
2007年 | 1月17日 | 進行樣品容器保存至樣品艙膠囊作業,隔日確認完成。 |
4月25日 | 進行返回地球的航程。 | |
2008年 | ||
2009年 | ||
2010年 | 6月13日 | 19:54 分離樣品艙 22:02 進行最後的地球攝影 22:28 通信中斷 22:30 控制室所有指令輸入完畢 22:51 重返大氣層,隼鳥號化為灰燼。 |
6月14日 | 16:38 樣品艙回收成功。 | |
6月17日 | 樣品艙運回羽田機場,抵達日本相模原後,進行開封檢查作業。 | |
6月18日 | 取出樣品艙內的容器,進行電腦斷層掃描(CT)。由於容器為密閉狀態,僅能確認沒有大於1mm的樣本存在(此時不確定內部是否有其他樣本)。 | |
6月24日 | 對樣本容器(A室)進行開封[7]。 | |
7月6日 | 嘗試從樣本容器中取出微小樣本[8]。 | |
11月16日 | 確認採取的樣本為非地球物質,並且發表小行星25143(糸川)形成的方式[9]。 | |
12月7日 | 對樣本容器(B室)進行開封[10]。 | |
2011年 | 1月17日 | 發表日後對樣本分析的初步計劃。1月22日起在日本兵庫縣的「SPring-8」研究中心進行初步分析[11]。 |
2010年6月13日22時51分,完成任務後返回地球的隼鳥號進入大氣層,母船在穿越大氣層的時候化為灰燼;而裝着裝着小行星塵土樣本的樣品艙,則在距離地球兩萬公里遠的地方脫離母船。樣品艙降落在澳洲阿德雷德西北方的烏美拉沙漠中一個偏遠的軍事區內。
在穿越大氣層的過程中,母船的燃燒以及小太空艙的摩擦,製造了相當金星和半個滿月亮度的火流星。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已經確認太空艙着陸的位置,[12]回收之後已密封運回日本進行進一步研究。
隼鳥號裝有4部NEC研製的離子推進器,因為宇宙中沒有空氣阻力即使依靠小功率輸出飛船提供持續的加速度,最終也能達到很高的飛行速度。隼鳥號只儲藏60公斤燃料,推進效率極高。
任務目標
No | 任務目標 | 達成得分數 | 達成度 |
---|---|---|---|
1 | 離子引擎推進試驗 | 50分 | 達成 |
2 | 離子引擎長期連續稼動實驗 | 100分 | 達成 |
3 | 利用離子引擎達成地球重力助推 | 150分 | 達成 |
4 | 自律飛行控制接近微小而不會有重力產生的小行星 | 200分 | 達成 |
5 | 小行星科學觀測 | 250分 | 達成 |
6 | 從小行星進行樣本採取行動 | 275分 | 達成,然而採集用彈丸沒有發射成功 |
7 | 樣品艙重返大氣層並進行回收 | 400分 | 達成 |
8 | 小行星樣本回收 | 500分 | 達成[13] |
任務目標設計是「100分為滿分但能有500分結果」的意義。2010年11月16日,日本正式發表在隼鳥帶回地球的容器中發現了1500顆從小行星帶回的微粒。這是人類首次從除月球之外的宇宙天體取回樣本。
研究成果
2011年3月10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的研究小組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的『月球與行星科學大會』上,首次對外公佈隼鳥號帶回的微粒的初步分析結果。研究人員發現微粒中存在橄欖石、斜長石等岩石的大型結晶;研究人員認為,這些岩石可能曾經歷高溫。同時,他們還發現,微粒與地球上發現的一種隕石特徵一致,而且微粒受熱後產生的氣體不具備地球物質特徵。此外,在對岩石的檢測中未檢出有機物、碳元素等與生命有關的物質。[14]
各方反應
在隼鳥號回歸之前,於日本政府主導的事業評鑑中,JAXA等科學界預算遭到大量刪減,令隼鳥號的後繼機隼鳥2號預算嚴重不足而導致計劃停擺,在隼鳥號回歸之後,民間開始出現「希望隼鳥號後繼機的預算能夠被保留」的聲音,也在日本政界掀起一波檢討事業評鑑成果的聲音。
日本萬代公司將於2011年6月24日發售「隼鳥號」24分之1大小的模型。模型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監製,售價24150日元,該模型亦是萬代公司「成人超合金」系列的第三批產品。該模型主要材料是鋅合金,可以再現展開太陽能電池板和放出樣本採集容器等情景[15]。
由於隼鳥號是在各種幾乎不可能的狀況下回到地球,在日本最大的動畫網站NICONICO動畫上也掀起一波隼鳥號熱潮,大量歌頌隼鳥號旅行的影片、歌曲因應而生。[16]
- 「はやぶさ HAYABUSA BACK TO THE EARTH」:2009年4月1日於日本全國的天文館上映,其後角川電影配給於2011年5月14日開始在日本全國的電影院上映。香港的香港太空館也於2012年1月1日至6月30日間於何鴻燊天象廳上映此片。全編以電腦繪圖製作。
- 「はやぶさ/HAYABUSA」:由二十世紀福斯電影製作與發行,於2011年10月1日在日本上映。2012年3月開始於美國十個主要城市上映。電影由堤幸彥監督、竹內結子主演。
- 「はやぶさ 遙かなる帰還」:由東映製作於2012年2月11日發行上映。由瀧本智行監督、渡邊謙主演。
- 「おかえり、はやぶさ」:松竹映畫製作與發行,於2012年3月10日在日本上映之3D電影。由本木克英監督、金子ありさ編劇,藤原龍也主演。
後繼機
設計上是與隼鳥號規格幾乎相同的「準同型機」,根據目前釋出的資料,與隼鳥號的不同點在於:
- 天線將從隼鳥號使用的舊型天線更換成與破曉號相同的平面天線。
- 攜帶自我構造彈,在小行星表面進行第一次採樣後,釋放彈頭在小行星表面上製造坑洞,之後於坑洞內採集樣本。
- 導致隼鳥號一連串故障的反作用輪增加一個備用。
2014年12月升空,目標為小行星龍宮。2019年2月,隼鳥2號在龍宮着陸,收集其表面樣本[17]。其回收倉於2020年12月着落至澳大利亞[18],隼鳥2號探測器將執行探索小行星1998 KY26的任務[19]。
參閱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