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阿都拉薩·胡先(馬來語:Tun Abdul Razak bin Haji Dato' Hussein;1922年3月11日—1976年1月14日),或稱敦拉扎克,是馬來西亞第二任首相,巫統政治人物。他因在1971年推出馬來西亞新經濟政策(MNEP)而聞名。除此之外,敦阿都拉薩還介紹了綠皮書和紅皮書,以規劃和監督農村發展以及農業部門的發展。由於他對農村和國家發展的貢獻,因此被稱為「發展之父」[1]。
馬來西亞發展之父 敦 阿都拉薩·胡先 Abdul Razak bin Hussein DMN SMN DK DUK DUPN SIMP SPDK SPMP SPMS SPMJ SPMK SPMT SPCM DP SPMB KStJ | |
---|---|
第2任馬來西亞首相 | |
任期 1970年9月22日—1976年1月14日 | |
國家元首 | 最高元首蘇丹端姑阿卜杜勒哈林 最高元首端姑雅亞·柏特拉 |
副首相 | 依斯邁·阿都拉曼(1970-1973) 胡先翁(1973-1976) |
前任 | 東姑阿都拉曼 |
繼任 | 胡先翁 |
第1任馬來西亞副首相 | |
任期 1963年9月16日—1970年9月22日 | |
國家元首 | 最高元首端姑賽布特拉 最高元首端姑依斯邁·納西魯丁沙 最高元首蘇丹端姑阿卜杜勒哈林 |
首相 | 東姑阿都拉曼 |
繼任 | 依斯邁·阿都拉曼 |
馬來亞聯合邦副首相 | |
任期 1957年8月31日—1963年9月16日 | |
國家元首 | 最高元首端姑阿都拉曼 最高元首蘇丹希沙慕丁沙 最高元首端姑賽布特拉 |
首相 | 東姑阿都拉曼 |
前任 | 新創職業 |
繼任 | 馬來西亞副首相 |
馬來西亞國會下議院 北根 | |
任期 1955年7月27日—1976年1月14日 | |
多數票 | 6,218(1959) 10,147(1964) 8,925(1969) 不戰而勝(1974)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1922年3月11日 馬來聯邦 彭亨北根 |
逝世 | 1976年1月14日 英國倫敦 | (53歲)
墓地 | 馬來西亞吉隆坡國家回教堂英雄墓園 |
國籍 | 馬來西亞 |
政黨 | 國陣 巫統 |
配偶 | 拉哈諾亞 |
兒女 | 5 包括納吉·阿都拉薩 |
母校 | 萊佛士學院 英國林肯律師學院 |
專業 | 律師 |
宗教信仰 | 伊斯蘭教 |
軍事背景 | |
效忠 | 彭亨 |
服役 | 國土防衛後備軍團 |
服役時間 | 1941-1945 |
軍銜 | 上尉 |
部隊 | 136部隊 |
早年時期
阿都拉薩出生於彭亨州北根浮羅可拉帝(Pulau Keladi),父親為胡先穆罕默德泰益(Dato' Hussein bin Mohd Taib),母親為法蒂瑪道勿(Hajah Teh Fatimah binti Daud),阿都拉薩是家中的獨生子。
12歲時(1934年)進入著名的霹靂州江沙馬來學院就讀。17歲時(1939年)進入馬來行政部門服務,後於1940年獲獎學金前往新加坡萊佛士書院進修,然而其學業隨着太平洋戰爭爆發而中斷。直到1947年才藉着馬來亞聯邦的獎學金遠赴英國深造,1950年在林肯律師學院考獲法律學位,成為一名外席律師。
在英國期間,拉扎克曾加入英國工黨,並在英國馬來人協會中成為突出的學生領袖,還組織了「馬來亞論壇」,召集來自馬來亞的學生一起探討國事。
從政經歷
回國後,阿都拉薩進入政府部門工作。1950年參加巫統,並被選為巫統青年團團長。1951年,出任巫統副主席。1952年,成為彭亨州秘書助理,並於1955年2月以33歲的年齡出任彭亨首席部長一職。
1955年7月,阿都拉薩參加馬來亞聯合邦首次全國立法立法議會之大選並獲得勝利,隨後成為教育部長。1956年,聯盟代表團前往英國進行獨立談判,他是代表團的成員之一。同年,他為馬來亞的教育發展概況提出了《1956年拉扎克報告書》,其中主張「應以國語(馬來語)作為所有學校的教學媒介語」,並以此為未來教育發展的「最終目標」。《拉扎克報告書》之後成了馬來西亞的教育發展藍圖,對國內其他非馬來語的教育體系造成巨大衝擊。
馬來亞獨立之後,除了副首相職位之外,他兼任鄉村發展部長、國防部長之要職。
自從1951年東姑阿都拉曼接任巫統主席職位之後,阿都拉薩便出任巫統副主席。長期以來,他是為人所熟知的東姑的有力助手和繼承人。獨立後,他出任副首相兼國防部長,一直到1970年東姑阿都拉曼宣佈退休之後,他坐上巫統主席之職位,並且出任首相之職位。
1969年,五一三事件發生後,國家進入緊急狀態,阿都拉薩出任國家行動理事會主任。副首相敦拉扎克為其負責人。國家行動理事會之成立,意即馬來西亞暫時放棄了民主體制,而以NOC為決策領導單位。阿都拉薩稱國家行動理事會約需半個月時間才能使秩序恢復正常。NOC宣佈擱置國會及州議會,暫停尚未完成的東馬地區之普選,實施宵禁及暫停行使所有法律權利,這意味着NOC可以進入任何住宅搜查,沒收私人財產,拘留驅逐任何人,實施秘密審判,對犯罪行為頒佈包括死刑的刑罰,撤銷任何人的公民資格,修改法律及制定各項法律的臨時條款。同年11月,阿都拉薩患上了癌症。
首相
1970年9月22日,東姑阿都拉曼退休,他接任首相之職位,並且署理國防部長及外交部長。巫統在阿都拉薩的領導下。採取了一連串的新政策,積極推動國民教育政策,宣佈新經濟政策,俾在20年內建立起一個馬來人的經濟社會,這給巫統帶來新的面貌。
原本由巫統領導的聯盟,在1969年大選中受挫,損失了許多席位。阿都拉薩進行活動之下,最先在砂勞越與人民聯合黨,較後則檳城民政黨,霹靂州人民進步黨,以及泛馬回教黨,組成了州和中央聯合政府。於是,國民陣線組織便正式成立。1972年,阿都拉薩接納馬哈迪·穆罕默德重歸巫統,並任命後者為馬來西亞教育部長。
外交關係方面,阿都拉薩積極奉行中立不結盟政策。1973年,馬來西亞是在東南亞續巴黎條約之後首個與北越建交。1974年五月,率領馬來西亞代表團,官式訪問北京,正式簽署馬、中兩國建立邦交之協定,馬來西亞正式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1975年2月6日,馬來西亞與古巴建交。1974年7月,馬來西亞舉行第四次之全國普選。這次大選,國民陣線獲得壓倒性的勝利。在154個國會席位中,贏得了135個席位。而在州議會方面,全國360個席位中,國陣贏得了215個席位。於是,便產生了一個強大的中央和各州政府。這可說是阿都拉薩的一項輝煌的成就。
在應付五一三事件以後的國內動盪局面,阿都拉薩所採取的策略,是盡量減少政黨的政治活動手段,去促進各政黨之間的合作。國民陣線的成立,乃基於這一精神,而國陣取得的成就,也說明此一策略獲得了成果。同時,也更進一步的鞏固了巫統的地位。
去世
1976年1月14日,敦阿都拉薩因白血病在倫敦去世,享年53歲,為馬來西亞唯一死於任內的首相。由於他對民族及鄉村發展有顯著的貢獻,因而被譽為「發展之父」。
家庭
敦阿都拉薩的妻子為拉哈諾亞。他們的長子納吉·阿都拉薩於2009年至2018年擔任馬來西亞第六任首相,2022年因貪腐案件入獄。
評價
2023年10月4日,時任交通部長兼民主行動黨秘書長陸兆福讚揚敦阿都拉薩極富遠見,早在1974年便與尚在發展之中的中國建立了外交關係,是東盟中首個與中國建交的國家。他說:「由於敦阿都拉薩的遠見與開明,大馬在1974年成為了首個與中國建交的東盟國家,比新加坡還提前許多,新加坡在1990年才與中國建交。」「那時的中國作為共產主義國家,其經濟依然非常落後,並沒有多少國家願意與中國建交,但由於敦阿都拉薩的先見之明,我們與中國在1974年建立了關係,中國政府對此高度重視。」[2]
紀念
榮譽與獎項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