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历史比赛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根廷對英格蘭,是1986年國際足協世界盃的其中一場八強賽事,於1986年6月22日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的阿茲特克運動場舉行[1]。在這場比賽開始的四年前,阿根廷與英國之間爆發了福克蘭群島戰爭,這場戰爭也成為了當時日益激烈的英阿大戰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場比賽裏還誕生了足球史上具有紀念意義的兩個入球,均由阿根廷球員迪亞高·馬勒當拿射進。
比賽第51分鐘,馬勒當拿用左手打進了日後被稱作「上帝之手」的入球。4分鐘後,馬勒當拿從本方半場開始連續帶球過掉英格蘭隊中包括彼得·比士利、彼得·列特、特里·布徹(兩次)和特里·分域在內的四名球員五次,隨後假動作晃過英格蘭隊門將彼得·施路頓,踢進了「世紀最佳入球」。憑藉這兩個入球,阿根廷2-1淘汰英格蘭晉身四強,並最終在對西德的決賽中擊敗對手,成為當屆世界盃冠軍,馬勒當拿也捧得那屆世界盃的金球獎[2]。而為英格蘭踢進該場比賽唯一入球的加利·連尼加則憑藉該屆盃賽決賽階段的6個入球榮獲世界盃金靴獎[2]。
19世紀的英國移民就將足球運動傳播到了阿根廷[3]。不過英格蘭和阿根廷之間的足球競爭通常要追溯到1966年國際足協世界盃[3][4][5]。在該屆世界盃1/4決賽中兩隊在英格蘭隊的主場溫布利球場相遇。比賽中雙方火藥味十足,經常有犯規動作出現。第35分鐘,阿根廷隊隊長安東尼奧·拉廷因和德國球證魯道夫·克賴特萊因發生爭吵被罰出場[6][7]。拉廷對此判罰十分憤怒,認為聽不懂西班牙語的克賴特萊因偏袒同處歐洲的英格蘭,因而拒絕下場,比賽一度中斷。隨後拉廷為表達自己的不滿一屁股坐在了專供伊利沙伯二世女王行走的皇家紅地毯上(一說在地毯上跺腳),還將印有英國國旗的角旗揉成一團。最終拉廷被兩名英國警察帶離球場。阿根廷在這場被稱作「世紀大搶劫」(西班牙語:El robo del siglo)[8]的比賽中0-1告負,被英格蘭擋在四強門外。拉廷的做法讓時任英格蘭隊領隊阿爾夫·拉姆西將阿根廷人比作「動物」[9],這個比喻讓阿根廷人認為拉姆西是在種族歧視[5]。
儘管在這場比賽的十二年後阿根廷球員奧斯瓦爾多·阿迪列斯和裏卡多·比利亞一起加盟英格蘭的托定咸熱刺足球會,並且受到球迷的熱烈歡迎[5],但兩隊之間的較量激烈程度並沒有削弱。1982年福克蘭群島戰爭的爆發則讓雙方彼此間的衝突進一步加劇。坐落於南大西洋的英國海外領地福克蘭群島一直被阿根廷聲索為本國領土,並稱作馬爾維納斯群島。1982年4月2日,阿根廷軍隊攻佔福克蘭群島,認定此次軍事行動為侵略的英國派遣聯合特遣隊於同年6月14日重新佔領福克蘭群島。儘管兩國之間沒有正式宣戰,這次衝突依然造成了258名英國軍人和655名阿根廷軍人的陣亡。福克蘭群島戰爭讓1986年的這場比賽的對賽雙方情緒十分高漲。馬勒當拿在這場比賽中取勝後表示:「儘管我們在這場比賽前常說,足球與馬爾維納斯群島的那場戰爭沒有任何關係,但是,我們知道許多阿根廷年輕人死在了那裏,英國人像殺死小鳥一樣殺死了他們……我們這場比賽是一場報復。」[5][10]:146
1986年世界盃原先由哥倫比亞主辦,後因該國爆發經濟危機而放棄承辦[11],改由墨西哥主辦。英格蘭以不敗戰績在歐洲區外圍賽第3小組成功出線,阿根廷則在南美區外圍賽分組賽最後一輪一度落後的情況下2-2逼和秘魯,驚險晉身世界盃[12]。
在這屆世界盃分組賽中,阿根廷兩勝一平晉身16強,而分組賽前兩場一球沒進的英格蘭在最後一場比賽中憑藉加利·連尼加的帽子戲法3-0擊敗波蘭才勉強出線。進入十六強後兩隊都遇上了來自南美洲足球總會的對手,阿根廷對陣烏拉圭,英格蘭則迎戰巴拉圭[4] 。儘管兩隊在世界盃正賽開始階段表現不甚理想[13],但英格蘭在隨後的比賽中逐漸找回了狀態,阿根廷也憑藉馬勒當拿的實力穩步前行[13]。
儘管阿根廷在十六強中1-0擊敗烏拉圭晉身八強,但時任阿根廷領隊卡洛斯·比拉爾多確信身穿藍色棉襯衫的球員們會在墨西哥城的熱浪中感到十分不適[14]。於是他請求阿根廷的球衣製造商在半準決賽開始前給他的隊員們提供更加輕便的藍色球衣,但由於時間緊迫,製造商無法完成這項任務。在離比賽開始還有三天的時候,比拉爾多讓教練組成員魯本·莫斯切拉(Ruben Moschella)在墨西哥城的商店中搜羅合適的藍色球衣。莫斯切拉帶回了兩件不同的球衣,教練組隨即進行了稱重,但仍無法在二者之間作出選擇。馬勒當拿的及時出現為教練組解了圍:「這件球衣太棒了,穿上它我們一定會擊敗英格蘭。」[14]莫斯切拉趕緊奔赴商店訂購了38件球衣。一名設計師製作了一些臨時的阿根廷足球總會徽章,將它們縫在每件球衣上,並把銀色的號碼熨在球衣背後[14],等待同英格蘭的對決。
兩隊的球迷在比賽開始前就在墨西哥城的街道上以及球場裏爆發了肢體衝突[15],最後幾名英格蘭足球流氓被毆打住院,數面旗幟被阿根廷極端球迷組織「Barra brava」偷走。這些旗幟後來在數場阿根廷甲組足球聯賽的比賽中被小保加隊球迷在賽場上展示[16]。
兩隊在比賽開始階段互有攻守[13] ,不過阿根廷在隨後的時間裏逐漸主導比賽。馬勒當拿為阿根廷創造了很多進攻的機會,但都被英格蘭隊門將彼得·施路頓一一化解。比賽第13分鐘,阿根廷門將內裏·蓬皮多撲球脫手,英格蘭球員彼得·比士利抓住機會射門,但沒能入球[4],上半場結束時比數依然是0-0。儘管阿根廷在球場上控球時間更長且跑動比對方積極,但仍然無法突破英格蘭隊的防線。
下半場比賽第6分鐘,馬勒當拿從球場左側開始向前跑動,朝位於球場右邊的隊友佐治·華丹奴傳出一記低球,冀望形成二過一配合。不過馬勒當拿的傳球稍稍越過了巴爾達諾的身後,落在了拖後的英格蘭中場球員史蒂夫·霍奇身前。霍奇左腳卸下足球後接下來的行動讓人感到費解——他是想將球回傳給準備衝出罰球區的本方門將彼得·施路頓,讓後者救球,還是將球直接踢出邊線。但不管霍奇的想法如何,他都沒能成功,因為球在被他踢到之後反而折射旋進了罰球區,而這正是馬勒當拿前進的方向。希爾頓見情況不妙急忙衝向皮球,試圖將其打出罰球區,但此時馬勒當拿也已趕到,儘管身高只有1.65公尺的他比希爾頓整整矮了20厘公尺,馬勒當拿還是先一步伸出了左手,一拳把球打入球門[10]:149。
執法這場比賽的主球證,突尼斯人阿里·本·納賽爾表示並沒有看到馬勒當拿的故意手球犯規行為,判定入球有效[17]。不過場上的一名旁證,保加利亞人博格丹·多切夫在2007年接受的一次採訪中表示自己當時已經看到了馬勒當拿的手球動作。但由於在當時的比賽規則中,旁證不能向主球證指出錯誤的判罰,因此多切夫沒能及時通知主球證納賽爾這一點[18]。多切夫還表示這屆盃賽中數名來自非洲的主球證不太適應歐洲和世界大賽的比賽氣氛,對比賽判罰也沒有多少責任心[19]。納賽爾對多切夫的說法表示並不認可,他說:「我在等多切夫告訴我球場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但他並沒有給出手球的信號。而且國際足協賽前發給我們的比賽執法說明上面講的很明確,如果我的搭檔站位比我更好的話,我應該尊重他的意見。」[18]
馬勒當拿後來曾說道:「我在等待隊友擁抱我,但沒有人過來……我告訴他們:『快過來擁抱我,要不球證就不讓我們這麼做了。』」[20]
在賽後的新聞發佈會上,馬勒當拿半開玩笑地表示這個入球「一半功勞屬於我馬勒當拿的頭,一半功勞屬於上帝之手」(西班牙語:Un poco con la cabeza de Maradona y otro poco con la mano de Dios)[21]。這也是形容這個入球的詞語「上帝之手」的由來。「上帝之手」讓本已衝突不斷的兩國足球關係進一步緊張:英國球迷認為這場比賽阿根廷人的勝利是一場騙局[22],阿根廷球迷則享受這個領先的時刻。比如曾在1974年至1982年擔任阿根廷國家足球隊領隊一職的塞薩爾·梅諾蒂就說過:「漂亮!太棒了!這個入球就是這麼不公,就是這麼殘忍,只因我們深深傷害了英國人。[23]」 。
2000年,馬勒當拿在他的自傳《我是迭戈》中承認了這個入球是故意手球:「現在我能夠講述那個時候我不能講的話,也就是那個時候我稱之為『上帝之手』的那個球……什麼上帝之手,那是迭戈[注 1]之手!就像是偷了英格蘭人的錢包。」[10]:149
在馬勒當拿上演「上帝之手」入球的4分鐘之後,他又踢進了日後被稱作「世紀最佳入球」的入球。這一入球被認為是歷史上最精彩的個人入球[4][9]。阿根廷中場球員埃克托·恩裏克從本方半場將球傳給馬勒當拿,隨後馬勒當拿在10秒內向着60碼(合54.864公尺)之外的英格蘭隊大門一路衝刺,中途過掉了四名英格蘭球員:彼得·比士利、彼得·列特、特里·布徹(兩次)和特里·分域。接着馬勒當拿以一個假動作將英格蘭隊門將彼得·施路頓晃到身後,破門得分。阿根廷此時已經2-0領先英格蘭[24]。
關於這個入球,馬勒當拿曾說過:「本來我想把球傳給巴爾達諾,但是當我趕到他那裏的時候他們(英格蘭球員)把我圍的嚴嚴實實,我根本沒有機會傳球,因此我只能繼續一個人單打獨鬥來入球了。」[25]後來馬勒當拿也曾對英格蘭隊的公平競賽精神表示讚揚,他說:「如果我們對陣的是另外的任何一支球隊,那我根本踢不進這樣的球,因為在那之前他們就把我撂倒在地了;他們(英格蘭球員)是世界上最高尚的球員。」[26]而助攻馬勒當拿得分的恩裏克在賽後也打趣說他的傳球非常準確,馬勒當拿不可能進不了球[27][28]。這句玩笑不久在阿根廷流行起來,經常用在有球員精彩地踢入球的時候[29][30]。
2002年,作為迎接當年舉辦的世界盃的一項活動,馬勒當拿的這個入球在國際足協官網上被評選為「世紀最佳入球」[31],這個入球的得票數擊敗了英格蘭球員米高·奧雲在1998年世界盃十六強對陣阿根廷時踢進的個人長途奔襲入球。馬勒當拿在1986年世界盃準決賽擊敗比利時時踢進的另一個入球排名第四位[31]。
在西班牙語國家中,這個入球經常和烏拉圭足球記者維克托·烏戈·莫拉雷斯的一段現場解說聯繫在一起:
他要把球傳給迭戈,那裏有馬勒當拿,兩個人在他身邊,馬勒當拿接到了球,這個世界足球的天才從球場右翼開始前進,他離開了邊路,要把球傳給布魯查加……還是馬勒當拿!天才!天才!天才!那兒,那兒,那兒,那兒,那兒,那兒!球進啦!球進啦!我要哭啦,上帝啊,足球萬歲!這是什麼入球!迭戈的入球!馬勒當拿!原諒我的哭泣,馬勒當拿,為了難忘的奔襲,為了這個從古至今最偉大的入球!宇宙小風箏,你從哪個星球來到人間?你將眾多英格蘭人甩到身後,你讓阿根廷握緊拳頭哭泣!阿根廷2-0英格蘭!迭戈的入球!迭戈的入球!迭戈·阿曼多·馬勒當拿!感謝你,上帝,為了足球,為了馬勒當拿,為了那些淚水,為了阿根廷2-0英格蘭[注 2]。
— —維克托·烏戈·莫拉雷斯[32][33]
在阿根廷取得兩球領先優勢後,英格蘭將2名入替球員——基斯·華度和約翰·班尼斯——先後派上球場,意圖加強進攻。英格蘭人幾乎得到了回報:在比賽前半段消耗了太多體力的阿根廷人逐漸疲於奔命,英格蘭人則開始大規模進攻,欲將比數扳平。在格倫·霍德爾和約翰·班尼斯的帶動下,英格蘭創造了許多入球機會。第81分鐘,萊因克爾接到巴恩斯的傳球破門得分,踢進個人在本屆世界盃的第6粒入球[4]。在萊因克爾入球後不久,入替出場的阿根廷球員卡洛斯·塔皮亞立刻還以顏色,他的射門擊中門柱內側彈出[13] 。英格蘭隊最終沒能再次改寫比數,阿根廷隊2-1擊敗對手,晉身四強。
史蒂夫·霍奇在賽後與馬勒當拿互相交換了球衣。霍奇後來將這件阿根廷球衣捐贈給位於英國的國家足球博物館[34]。
這場比賽的結果進一步加深了英格蘭球迷與阿根廷之間的矛盾,他們認為馬勒當拿的手球欺騙了球證,致使英格蘭出局[22] 。而在阿根廷,這場比賽被視為是對於1982年的福克蘭群島戰爭和1966年世界盃那場「世紀大搶劫」最好的復仇。阿根廷前國腳羅伯托·佩爾富莫曾表示:「1986年,我們擊敗英格蘭就足夠了,奪得世界盃冠軍是次要的。將英格蘭打敗就是我們的真實目的。」[5]
儘管馬勒當拿的「上帝之手」在英格蘭充滿爭議,但「世紀最佳入球」在全世界都得到了認可。一個證明英國人對這個入球充滿讚譽的證據出現在2002年,在英國第四台播出的節目「100個最偉大的體育瞬間」中,「世紀最佳入球」在英國觀眾中的得票數位居第六[35]。此外,一尊馬勒當拿踢進「世紀最佳入球」的雕塑矗立在墨西哥的阿茲特克運動場場外,以紀念這個偉大的時刻[36]。
阿根廷在隨後的比賽中一路高歌猛進,並最終在這屆世界盃決賽中3-2擊敗西德,繼1978年世界盃之後再次奪冠。而在4年後的1990年世界盃上,阿根廷又一次在決賽中遇到西德,這一次阿根廷輸掉了比賽,屈居亞軍[37]。英格蘭球員萊因克爾憑藉這屆盃賽踢進的6粒入球摘得該屆世界盃金靴獎。4年後的1990年世界盃,英格蘭隊最終獲得第四名,這是他們在1966年本土奪冠後世界盃的最佳戰績[38][39]。
阿根廷和英格蘭在之後的世界盃賽場上又有過兩次交手記錄。1998年世界盃十六強,雙方先是各自罰進一粒十二碼,隨後米高·奧雲踢進一粒精彩的長途奔襲入球。上半場補時階段,阿根廷在經過一系列自由球配合後由查維·辛尼迪將比數扳為2-2平。而在下半場比賽中,英格蘭球員大衛·碧咸因不冷靜行為被紅牌罰下[40]:192,另一名英格蘭球員蘇·金寶的入球又因隊友犯規被判無效[40]:193,最終阿根廷在互射十二碼中擊敗英格蘭晉身八強。賽後多名英格蘭球迷痛駡球證,並質疑爲何不將故意推倒碧咸的迪亞高·施蒙尼趕離場。四年後的2002年世界盃,兩隊在分組賽中相遇。由於這場比賽在英國當地時間中午12:30開球,數百萬英格蘭球迷停下手頭的工作和其他各種活動,在電視機前觀看比賽,因此這場比賽被稱為「史上最長的午休」。英格蘭憑藉大衛·碧咸踢進的十二碼1-0擊敗對手,而輸掉這場比賽的阿根廷最終沒能從小組中出線[31][41]。
2015年8月17日,馬勒當拿前往突尼斯拜訪了執法這場比賽的主球證阿里·本·納賽爾。馬勒當拿將一件親筆簽名的阿根廷球衣贈給納賽爾以表示敬意,還將納賽爾稱作「我的終生摯友」[42][43][44][45]
阿根廷
|
英格蘭
|
|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