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弗雷德·路易斯·克羅伯(英語:Alfred Louis Kroeber;1876年6月11日—1960年10月5日)是一名美國文化人類學家,1901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了法蘭茲·鮑亞士的博士學位,這是哥倫比亞授予的第一個人類學博士學位。他也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人類學系的第一位教授[3]。他在人類學博物館建立早期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1909年到1947年擔任館長[4]

Quick Facts 阿爾弗雷德·克羅伯, 出生 ...
阿爾弗雷德·克羅伯
Alfred Kroeber
Thumb
1911年與依喜
出生Alfred Louis Kroeber
(1876-06-11)1876年6月11日
美國新澤西州霍博肯
逝世1960年10月5日(1960歲—10—05)(84歲)
法國巴黎
配偶
  • Henriette Rothschild
    1906年結婚—1913年去世)
  • Theodora Krakow Brown1926年結婚)[2]
兒女泰德和克里夫頓(收養)、卡爾厄休拉
父母Florence Kroeber、Johanna Muller[2]
獎項維京基金獎(1946)
學術背景
母校哥倫比亞大學
博士導師法蘭茲·鮑亞士
學術工作
學科文化人類學
研究機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施影響於H. Stuart Hughes[1]
Close

生平

克羅伯出生在新澤西州霍博肯的一個上層中產階級家庭,具有猶太血統,父母是德國新教徒。他的母親約翰娜·穆勒(Johanna Muller)是德裔美國人。他的父親弗洛倫斯·克羅伯(Florence Kroeber)十歲時隨父母和家人從德國來到美國,成為法國鐘錶的進口商。[5][6]

阿爾弗雷德很小的時候全家搬到了紐約市,他在那裏就讀於私立學校。他在家說德語,在學校也開始學習拉丁語希臘語,發展出對語言的終生興趣。他在16歲時就讀於哥倫比亞學院,加入了愛言會,並於1896年獲得英語學士學位,並於1897年獲得浪漫戲劇碩士學位。1901年,他轉而研究人類學,在哥倫比亞大學法蘭茲·鮑亞士名下獲得博士學位,他的28頁論文來源於他的阿拉帕霍田野調查。這是哥倫比亞大學授予的第一個人類學博士學位。

他的大部分職業生涯都在加利福尼亞度過,主要是工作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他既是人類學教授,也是當時的加州大學人類學博物館(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Museum of Anthropology,現為菲比·赫斯特人類學博物館)的館長。加州大學人類學系總部大樓(Kroeber Hall)以他的名字命名,但在2021年1月26日除名[7]。直到1946年退休為止他一直在伯克利工作。1960年,他在巴黎逝世。

個人生活

克羅伯於1906年與亨利埃特·羅斯柴爾德(Henriette Rothschild)結婚。亨利埃特·羅斯柴爾德後來感染肺結核,幾年後於1913年去世。

1926年,他再娶寡婦西奧多拉·克拉考·布朗(Theodora Kracaw Brown),育有兩個孩子:文學評論家卡爾·克羅伯和科幻作家厄休拉·勒古恩。此外,阿爾弗雷德還撫養了西奧多拉和前夫生的兩個兒子泰德和克利夫頓·布朗,兩人後來都改了他的姓。2003年,兩人出版了一本關於依喜的論文集,名為《Ishi in Three Centuries》 [8]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