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歷史沿革
- 秦為番縣治,始築城池,西漢作番易,東漢加邑為鄱陽。
- 三國吳赤烏八年(245)起,歷為縣、州、府治所。
- 在兩漢時期,縣治曾經遷往城東60里的故縣(原名不詳,即今天的古縣渡鎮),但於公元245年(三國吳赤烏八年)重新遷回原址。
- 隋初名饒州(以特產富饒得名),沿用甚久,
- 1938年全縣劃區,鎮稱一區,下設4個鎮(激揚、饒豐、薦福、上宦)和一個鄉(松關);
- 1941年以鄱江(現稱饒河)橫貫城南,並4鎮合稱鄱江鎮;
- 1947年以鄱江橫貫城南而名鄱江鎮。
- 1949年解放改為鄱陽城區,1950年一度改為鄱陽市,1952年改為鄱陽鎮。1960年改鄱湖公社,1961年復置鎮。
- 1990年水上鄉併入鄱陽鎮,[2]
- 1997年,面積13平方千米,人口8萬,轄義倉、戴家河、架木棚、激揚橋、夾積巷、茅園、馬家沖、大港口、郭西廟、肖家架、柳樹巷、東湖、新橋、巡官巷、東門口、五一路、東流湖、中宦嶺、府背街、北關、桐子園、壕山、城隍廟、金山、德化橋、小龍橋、大龍橋、十八坊、高門、靈芝門、廣場、士湖邊、管驛前33個居委會和西門、管驛前2個行政村。
- 2001年12月,撤銷磨刀石鄉,劃歸鄱陽鎮。[3]
- 2015年,在鄱陽鎮區域內設立鄱陽縣饒州街道辦事處。[4]
行政區劃
鄱陽鎮下轄以下地區:[5]
激楊橋社區、大巷口社區、城東社區、馬家沖社區、東湖社區、白天鵝社區、城北社區、桂中樹村、桂灣村、鄧家村、道汊村、嶺曹村、磨刀石村、江家嶺村、朱家橋村、任家村、芝田村、風雨山村、小路口村、角山村、桂湖村和姚公渡村。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