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守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生平
正德二年(1507年)江西鄉試第四十六名舉人,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科會試第一名,殿試第一甲第三名進士[1][2]。鄒守益初見王守仁於虔臺,求表父墓,無意於學,後聽王守仁日夕談學,忽有省悟,而明白「格致之即慎獨也」[3],遂為王守仁門生。[4]
授翰林院編修。逾年告歸,在江西拜謁王守仁,講學於贛州。朱宸濠叛亂,鄒守益隨王守仁籌劃軍事。直至明世宗即位,始回京赴官。嘉靖改元(1522年)啟用[4]。
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禮上疏,世宗大怒,下詔獄拷打,謫廣德州判官。廢淫祠,建復初書院,與學者講授期間。[4]後擢南京禮部郎中,任滿告歸,州人立生祠以祀。聞其師王守仁卒,為位哭,服心喪,日與呂柟、湛若水、錢德洪、王畿、薛侃等論學。考滿入都,即引疾歸。
久之,以薦起南京吏部郎中,召為司經局洗馬。次年遷太常寺少卿兼侍讀學士,掌南院,陞南京國子監祭酒。九廟災,有旨大臣自陳,大臣皆恐慌引罪。鄒守益上疏陳君臣交修之道,帝大怒,遂落職。[4]
居家講學,四方遊者接踵而至,學者稱「東廓先生」。四十一年卒。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贈右侍郎,諡文莊[5][4]。
功夫論──以靜修己[4]
之所以要戒慎,是因為他認為此為「為學大要」、「聖門要旨」,是恢復「吾心本體,精明靈覺」的始終、內外的貫通功夫,因此幾乎是以宗教家苦修、苦煉的精神去做功夫(對待「戒慎恐懼」之學)[4]
讀書學習、好學好察,並非從外物中所求、擴充、增益知識,而是為了恢復「良知」(心)的本體之明。
只是原初明也,非合天下古今之明而增益之也。[6]
此功夫是貫徹體用、內外、始終一貫的,絕不能將內外二分。若「倚於感」而「逐外」。「倚於內」而「專內」,則失聖學之要(將無欲視為聖學之要),病人本性。
博文格物,即戒懼擴充,一箇功夫,非有二也。[7]
反對聶豹「從寂處、體處」用功夫,以「感應、運用處」為效驗(主張在本體上用歸寂功夫),鄒守益主張在體、用上都用功夫[4]。東廓自認為只有自己的「良知之精明而不雜以塵俗也」的觀點才符合「聖門要旨」和王學的「良知之教」(雙江與彭山之論都屬「粗而不精」)。
本體論
視良知為一個自滿自足的先天之知,是一個透明清澈的本體,它能畢照萬物,物來則應,認識了「良知」這個「精神靈覺」的本體後,便無所不知。
無論是「寂然不動」之體還是「感而遂通」之用,都是「良知一也」,故「體用非二物也」。
成就
師從王守仁,講學於贛州,以「居敬」、「戒懼」為「致良知」宗旨。「戒慎之學」與宋代理學家的「主敬」說有些脈相承的關係
建有復初書院。
曾助王守仁平定朱宸濠叛亂。
黃宗羲認為其學是王陽明的正宗。
其時雙江從寂處、體處用功夫,以感應、運用處為效驗。先生言其「倚於內,是裂心體而二之也」。彭山惡自然而標警惕,先生言其「滯而不化,非行所無事也」。夫子之後,源遠而流分,陽明之沒,不失其傳者,不得不以先生為宗子也。夫流行之為性體,釋氏亦能見之,第其捍禦外物,是非善惡一歸之空,以無礙我之流行。蓋有得於渾然一片者,而日用倫物之間,條理脈絡,不能分明矣。粗而不精,此學者所當論也。[7]
作品
家族
曾祖鄒仕魯;祖父鄒思傑,封大理寺左評事;父鄒賢,按察司僉事贈奉政大夫。母周氏(封孺人)。嚴侍下。弟鄒守明、鄒守蒙[8]。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