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翼龍學名Ceoptera,意為「霧之翼」)是達爾文翼龍類翼龍已滅絕的一個屬,來自蘇格蘭中侏羅世基爾馬盧亞格組英語Kilmaluag Formation。屬下包括單一物種埃氏霧翼龍C. evansae),所知於部分骨骼。它是基爾馬盧亞格組發現的唯一翼龍。霧翼龍代表繼2022年蜥翼龍屬後蘇格蘭命名的第二種翼龍。[1][2]

Quick Facts 科學分類, 模式種 ...
霧翼龍屬
化石時期:中侏羅世巴通階),168.3–166.1 Ma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目: 翼龍目 Pterosauria
演化支 短四跖骨類 Breviquartossa
演化支 翼手龍形態類 Pterodactylomorpha
演化支 單窗孔類 Monofenestrata
演化支 達爾文翼龍類 Darwinoptera
屬: 霧翼龍屬 Ceoptera
Martin-Silverstone et al., 2024
模式種
埃氏霧翼龍
Ceoptera evansae

Martin-Silverstone et al., 2024
Close

發現與命名

霧翼龍正模標本NHMUK PV R37110於2006年在英國蘇格蘭斯凱島艾爾果英語Elgol附近的基爾馬盧亞格組英語Kilmaluag Formation沉積物中發現。這件不完整標本保存於三塊石板上,由背椎尾椎(還有兩節分類不明的破碎椎骨)、部分胸骨骨盆、右肩胛烏喙骨英語scapulocoracoid及左前肢和左後肢的幾塊骨骼組成。[3]

該化石材料在2019年的一篇會議摘要中首次提及,[4]後於2020年一項關於基爾馬盧克組化石椎骨動物群的研究中再次提及。[5]

2024年,馬丁-西韋斯通等人根據這些化石遺骸描述了達爾文翼龍類翼龍新屬新種埃氏霧翼龍(Ceoptera evansae)。屬名組合蘇格蘭蓋爾語詞彙「cheò」/「ceò」(發音為「ki-yo」)——指斯凱島的常見蓋爾語名稱Eilean a' Cheò(意為「霧之島」)——和拉丁語詞彙「ptera」(意為「翅膀」)。種名致敬英國古生物學家蘇珊·埃文斯英語Susan E. Evans (Susan E. Evans)及其科學貢獻,尤其是關於斯凱島的方面。[3]

描述

估計正模標本後肢長0.76米(2英尺6英寸)、翼展寬約1.6米(5.2英尺)。許多骨骼結構均已融合,部分骨骼表面有緻密光滑的紋理。兩者均為骨組織發育成熟的體現,故此個體死前可能已停止生長。[3]

分類

馬丁-西韋斯通等人(2024年)將本屬恢復為單窗孔類達爾文翼龍類的成員,且與相似分類單元共處於未解決的多分支英語polytomy中。達爾文翼龍類則被作為翼手龍亞目姐妹群[3]

單窗孔類 Monofenestrata
達爾文翼龍類 Darwinoptera

長城翼龍 Changchengopterus

鯤鵬翼龍 Kunpengopterus

悟空翼龍 Wukongopterus

達爾文翼龍 Darwinopterus

藏龍 Kryptodrakon

捻船頭翼龍 Cuspicephalus

古腦翼龍 Allkaruen

霧翼龍 Ceoptera

翼手龍亞目 Pterodactyloidea

喙手龍'Rhamphodactylus'

翼手龍 Pterodactylus

衍生翼手龍亞目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