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福生(1886年?—1935年10月4日)[1]英文名Francis Zia,廣東南海人,長於煙臺[2],中華民國記者、翻譯家。
生平
1911年,嚴獨鶴從江西上饒廣信中學堂辭職回到上海後,先任中華書局編輯,後又由沈知方初創的世界書局邀請嚴獨鶴、平海瀾、謝福生等人同編英文刊物。[3]在世界書局,謝福生曾編《世界英華周報》。[4]
民國八年(1919年)10月2日《張元濟日記》載,「鄺先生來言,謝福生系粵人,年三十三歲,長於煙臺,在教會學堂畢業。通英、法文。曾充威海衛港赫德翻譯。現在青年會教授英文。擬令在外幫撰《英文雜誌》用稿。余允之。又交來英文自薦信一封,即送仙華閱看。編譯約惺存、伯訓、拔可商議伯俞提出包辦意見。」[2]本來商務印書館是約謝福生擔任英文期刊的特約撰述,後來改為毎日到館辦事半日,到1919年10月30日,張元濟就打算給謝福生月薪二百元,先由王仙華和謝福生商洽,大概謝福生也很滿意。以1919年上海的生活水平看,二百元已是上中等待遇,等於知名的銀行副經理的薪水。[5]1919年,商務印書館為謝福生定月薪200圓。[6]
1920年7月21日,謝福生致信張元濟介紹「一個葡國女子,任速寫及打字之役」。7月27日《張元濟日記》載,「謝為要求試用半年,兩月前通知。約鄺商,鄺亦謂可行,但不必兩月前通知,仍以一月為期,能早即早。已告拔翁。」日記中的「謝」指謝福生。[7]
謝福生在英文教學方面頗有名氣,主張「多讀英文,少看文法」。謝福生曾任上海總商會英文秘書,只要有英美人士來上海演說,都由謝福生同歩口譯。[8]1921年11月21日,《申報》館佈置一新,館內懸掛中國、英國國徽以及萬國旗,陳列了多種菊花,以歡迎英國《每日郵報》創辦人、《泰晤士報》主人北岩勳爵來訪,貴賓王儒堂、聶雲台、沈信卿、錢新之以及《密勒氏評論報》主筆鮑威爾等人也應邀前來歡迎歡迎北岩勳爵,當時恰逢史量才因為公事而離開上海,由陳冷、張竹平攜汪英賓、李嵩生及翻譯謝福生等人予以招待。[9]
民國11年(1922年)7月9日,上海新聞記者聯歡會舉行第二屆會員大會,出席者32人,大會修改了章程,並且選出謝福生、潘公展、嚴獨鶴、周孝庵、張靜廬、戈公振、嚴諤聲等7人為領導機構成員。[10]
民國15年(1926年),謝福生創辦了英文《公論西報》(又作《公論報》)。[11]同年,孫傳芳在江西敗給國民革命軍,該報在孫傳芳的照片下題有英文「The setting sun」(沒落的太陽),再加上謝福生平時不肯忍氣吞聲,從而招致孫傳芳忌恨,密令淞滬警備司令李寶璋將謝福生拘押至軍署,擬處以死刑。幸虧上海日報公會主席史量才等人向孫傳芳力保,才使謝福生免遭槍決,但仍遭拘禁。1927年,國民革命軍北伐佔領上海後,謝福生方才獲釋。[12][13]
1927年3月22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第二次上海市民代表會議在南市新舞台召開,成立上海特別市臨時市政府,選舉產生19名臨時市政府委員,其中中國共產黨黨員羅亦農、汪壽華、林鈞、何洛、丁曉先、侯紹裘、李震瀛、王景雲、顧順章等9人為委員,其他10名委員為白崇禧、鈕永建、楊杏佛、王曉籟、虞洽卿、陳光甫、陸文韶、王漢良、鄭毓秀、謝福生。[14][15]
1927年3月26日,在上海特別市臨時市政府委員會上,批准了兩名委員鈕永建、陳光甫的辭職。第四次上海市民代表大會補選兩人孫科、薛岳(實際二人都未到任)。3月29日以後,在蔣介石的壓力下,又有幾位委員提出辭職或請假。4月1日,在執行委員會上,只批准兩名委員謝福生、鄭毓秀辭職,對於另外兩位委員王曉籟、楊杏佛則繼續爭取挽留。[16]
著作
- F. M. Jefferson 謝福生,A Collection of Chinese Family Maxims 名賢集,1915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