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本願寺 (臺北市)
建於台灣日本時代的歷史建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西本願寺,是臺灣日治時期建於臺北市新起町的淨土真宗本願寺派佛寺,過去正式名稱為淨土真宗本願寺派臺灣別院。建物群位於今臺北市萬華區中華路一段西側、長沙街與貴陽街之間,近臺北捷運西門站、臺北市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西本願寺廣場站、臺北市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捷運西門站3號出口。戰後原址成為理教公所和一群違建,發生多次火災後,拆建復原其遺址。
歷史
1895年,從軍布教使、軍隊慰問兼開教視察使渡臺。1896年開始布教,並設立臺北教會。1897年時,買收新築用地並創設婦人會,同時也開設龍谷學校。1899年,臺北布教所獲得公認。新築工程則開始於1900年。[1]
布教所在1901年昇格為臺北別院,並且入座木佛本尊。1903年時布教所成立少年教會。1910年,成德學院開院,且開始蕃界布教。1913年,發行雜誌《慈光》,並廢撤蕃界布教使。少年教會在1915年時改稱日曜學校。1916年時,再創設大稻埕本島人布教所。前法主大谷光瑞在1917年時視察臺灣。1922年,成德學院讓渡總督府。1923年,御廟所、鐘樓、會館完工,1924年輪番所(指佛院的負責人或住持的宿舍)落成。1925年,臺北別院舉行了開教三十年紀念傳道,同年創立樹心幼稚園。[1]
1929年改稱臺灣別院。1930年舉行新築起工式,1931年上棟。1932年本堂正式落成,並舉辦入佛式與報恩講;同年西本願寺派的王兆麟在臺南開設臺南家政女學校(今臺南市私立光華高級中學)。[1]新建築佔地有390坪。[2]


西本願寺在當時有弘法傳教、舉辦法會、舉辦演講、存放和護送遺骨回到日本、為亡者舉辦葬禮等功能,曾經舉辦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臺北縣知事橋口文藏、臺灣第一代西畫家陳植棋的追悼會、臺北市協議會員張福老的公弔會、臺灣工業學校校長吉田佐次郎的葬禮,與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祝辰巳的逝世一週年法會。此外由於本願寺派推動社會事業,也提供緊急避難收容救護、教育的功能,例如:樹心幼稚園、日曜日學校、青年會皆使用樹心會館,又樹心佛教婦人會也曾於西本願寺舉行多次活動,成為另一種型態的社交場所,故西本願寺在日治時期可謂具備多元功能。
以下是真宗本派除台灣別院之外的地方寺院及布敎所,但省略開教年代不詳者。[1]
開教年代 | 設置 | |
---|---|---|
1896年 | 台南布教所、台中中尊寺、基隆光尊寺 | |
1897年 | 鹿港龍山寺、苗栗苗栗寺 | |
1898年 | 新竹竹壽寺 | |
1904年 | 馬公光玄寺 | |
1905年 | 台北了覺寺 | |
1906年 | 高雄寶船寺 | |
1908年 | 嘉義光照寺、塩水布教所 | |
1909年 | 彰化彰化寺、屏東大照寺、旗山太平寺 | |
1911年 | 南投尊猷寺 | |
1912年 | 吉野布教所 | |
1913年 | 豐田布教所、埔里能高寺 | |
1914年 | 林田布教所 | |
1916年 | 大稻埕布教所 | |
1917年 | 花蓮港布教所 | |
1920年 | 羅東布教所 | |
1924年 | 恆春布教所 | |
1925年 | 台東布教所 | |
1926年 | 彌陀寺布教所、員林布教所、烏山頭布教所 | |
1927年 | 新高布教所、玉里布教所、蘇澳布教所 | |
1928年 | 鳳林布教所 | |
1929年 | 豐原布教所、潮州布教所 | |
1930年 | 里壠布教所、太平山布教所 | |
1932年 | 虎尾布教所 |
戰後,西本願寺部份建築為理教、軍方[3][4]。建築旁邊則有聯勤被服廠、反共救國軍及大陳島撤退的軍民居住[5],帶有濃厚眷村色彩,曾成為軍隊傷兵收容所、樂團與宗教團體等短期進駐使用的空間。
此時期日本佛寺功能消失,中華新村和理教公所出現,但因為使用者組成複雜、出入流動頻繁,以及搭建臨時住宅、未有維護保存意識導致西本願寺建築保存環境不良,甚至引發火災燒毀部分建築,如本堂等大部分建築即於1975年焚燬。
此區域直到都市更新規劃後才再次受到重視。2006年臺北市政府指定殘存的西本願寺鐘樓、樹心會館為市定古蹟,輪番所、參道、本堂臺座、御廟所等遺蹟為歷史建築[6]。2011年5月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開始整修,2013年7月開放民眾參觀[7]。2014年3月15日,臺北市文獻委員會遷入本堂臺座[4]。
相關條目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