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州在西晉初稱為司隸,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以後,全國分為十九個州部,在司隸地區設置司州[參 1]管轄範圍相當於現在的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北部、山西省西南部、陝西省東南部和山東省西北一隅。治所首都洛陽縣(今河南省洛陽市)。

永嘉五年(311年)六月,漢趙國主劉聰派遺劉曜王彌攻破洛陽,俘獲晉帝司馬熾[參 2]司州大半淪沒於胡,東晉初全境易手。

永和五年(349年)及太元九年(384年)曾短暫收復,數年後又失,義熙十二年(416年)劉裕北伐,收復司州黃河以南地區。[參 3]

西晉

郡級行政區

晉朝建國後,繼承曹魏司隸的河南、河內、弘農、河東、平陽、野王、原武、魏郡、陽平、廣平10郡。其後泰始二年(266年)廢野王、原武2郡,分河南郡置滎陽、陽翟2郡(陽翟郡不久廢郡),分河內郡置汲郡,分魏郡及廣平郡置頓丘郡,分雍州京兆郡置上洛郡。太康年間(280-289),計有12郡,100縣。

河南郡
曹魏為河南尹。晉朝建國後改稱河南郡。郡治洛陽縣(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初領洛陽、鞏縣、河陰、成皋、緱氏、新城、偃師、梁縣、新鄭、穀城、陽翟、滎陽、京縣、密縣、苑陵、中牟、開封17縣。晉初廢偃師、穀城2縣。泰始二年(266年)滎陽、京縣、苑陵、中牟、開封5縣移屬滎陽郡,陽翟、密縣2縣移屬陽翟郡(旋廢,陽翟縣來隸);弘農郡新安、陸渾2縣及潁川郡陽城縣來隸。[參 4][參 5]晉末領洛陽、河南、鞏、河陰、成皋、緱氏、陽城、新城、梁、新安、陸渾、陽翟12縣。永嘉五年(311年)六月漢國攻破洛陽縣。[參 2]
弘農郡
曹魏舊郡。郡治弘農縣(今河南省靈寶市北),領弘農、陝縣、黽池、宜陽、盧氏、湖縣、華陰、新安、陸渾9縣。泰始二年(266年)盧氏縣移屬上洛郡,大約同時新安、陸渾2縣移屬河南郡。[參 4][參 5]晉末領弘農、湖、陝、宜陽、黽池、華陰6縣。永嘉五年(311年)為劉曜攻陷。
平陽郡
曹魏舊郡。郡治平陽縣(今山西省臨汾市西),領平陽、楊縣、永安、蒲子、狐讘、襄陵、絳邑、臨汾、北屈、皮氏10縣。晉初河東郡端氏、濩澤2縣來隸。[註 1]
晉末領平陽、楊、端氏、永安、蒲子、狐讘、襄陵、絳邑、濩澤、臨汾、北屈、皮氏12縣。永嘉二年(308年)為劉淵所攻陷。[參 6]
河東郡
曹魏舊郡。郡治安邑縣(今山西省夏縣西),領安邑、聞喜、東垣、汾陰、大陽、猗氏、解縣、蒲坂、河北、濩澤、端氏11縣。晉初端氏、濩澤2縣移屬平陽郡。[註 1]晉末領安邑、聞喜、東垣、汾陰、大陽、猗氏、解、蒲坂、河北9縣。永嘉二年(308年)為劉淵所攻陷。[參 6]
河內郡
曹魏舊郡。郡初治懷縣(今河南省武陟縣西北),泰始二年(266年)左右移治野王縣(今河南省沁陽市),[參 7]領懷縣、河陽、軹縣、溫縣、州縣、平皋、山陽、武德、修武、汲縣、共縣、獲嘉、朝歌、林慮14縣。泰始二年(266年)以汲縣、朝歌、共縣、林慮、獲嘉5縣移屬汲郡,野王郡野王、沁水2縣來隸。太康年間(280-289)脩武縣移屬汲郡。[註 2]晉末郡治移往懷縣(今河南省武陟縣西北),領野王、州、懷、平皋、河陽、軹、山陽、溫、武德、沁水10縣。永嘉四年(310年)為石勒所攻陷。[參 8]
廣平郡
曹魏舊郡。郡初治曲梁縣(今河北省曲周縣西北),後移至廣平縣(今河北省曲周縣北),領曲梁、廣平、易陽、武安、涉縣、南和、平恩、邯鄲、襄國、任縣、曲周、列人、廣年、斥章、肥鄉、臨水16縣。晉初省曲周縣。晉末領廣平、邯鄲、易陽、武安、涉、襄國、南和、任、曲梁、列人、肥鄉、臨水、廣年、斥漳、平恩15縣。永嘉二年(308年)為石勒所攻陷,六年(312年)為西晉收復,建興元年(313年)石勒再次攻陷。[參 6]
陽平郡
曹魏舊郡。郡初治館陶縣(今河北省館陶縣),後移至元城縣(今河北省大名縣東),領館陶、元城、清淵、衛縣、發干、東武陽、頓丘、陽平、樂平9縣。泰始二年(266年)頓丘、衛縣2縣移屬頓丘郡;省發干、樂平2縣,太康年間復置。晉末領元城、館陶、清淵、東武陽、陽平、發干、樂平7縣。永嘉二年(308年)為石勒所攻陷,六年(312年)為西晉收復,建興元年(313年)石勒再次攻陷。[參 6]
魏郡
曹魏舊郡。郡治鄴縣(今河北省磁縣北),領鄴縣、繁陽、內黃、魏縣、黎陽、陰安、斥丘、蕩陰8縣。晉初置長樂、安陽2縣。泰始二年(266年)繁陽、陰安2縣移屬頓丘郡,鄴縣改名臨漳縣(313年改名)。晉末領臨漳、魏、斥丘、蕩陰、內黃、黎陽、長樂、安陽8縣。永嘉二年(308年)為石勒所攻陷,六年(312年)為西晉收復,建興元年(313年)石勒再次攻陷。[參 6]
滎陽郡
曹魏時曾置郡,後廢。泰始二年(266年)以河南郡滎陽、京縣、苑陵、中牟、開封5縣及原武郡原武、卷縣、陽武3縣復置滎陽郡。[參 9]郡治滎陽縣(今河南省滎陽市東北)。後廢原武縣,陽翟郡密縣來隸。晉末領滎陽、京、密、卷、陽武、苑陵、中牟、開封8縣。
上洛郡
晉初置京兆南部都尉,領京兆郡東南部的上洛、商縣2縣。泰始二年(266年)以都尉所屬2縣及弘農郡盧氏縣置郡。[參 10]郡治上洛縣(今陝西省商洛市商州區),領上洛、商縣、盧氏3縣。泰始三年(267年)置拒陽、豐陽2縣。太康年間(280-289)以前已廢拒陽、豐陽2縣。晉末領上洛、商、盧氏3縣。永嘉五年(311年)為劉曜攻陷。
汲郡
泰始二年(266年)以河內郡汲縣、朝歌、共縣、林慮、獲嘉5縣置郡。[參 11]郡治汲縣(今河南省新鄉縣東北)。後河內郡脩武縣來隸。[註 2]晉末領汲、朝歌、共、林慮、獲嘉、脩武6縣。永嘉四年(310年)為劉淵所攻陷。[參 6]
頓丘郡
泰始二年(266年)以魏郡繁陽、陰安2縣及陽平郡頓丘、衛縣2縣置郡。[參 12]郡治頓丘縣(今河南省內黃縣南)。晉末領縣同前。永嘉二年(308年)為劉淵所攻陷。[參 6]
野王郡(廢除)
曹魏舊郡,領野王、沁水2縣。[註 3]泰始二年(266年)左右廢郡,併入河內郡。
原武郡(廢除)
曹魏舊郡,領原武、卷縣、陽武3縣。[註 4]泰始二年(266年)左右廢郡,併入滎陽郡。
陽翟郡(廢除)
泰始二年(266年)分河南郡置,領陽翟、密縣2縣,[註 5]旋廢併入河南、滎陽2郡。[參 13]

縣級行政區

More information 郡名 (縣數), 郡治 ...
司州(州治:洛陽縣)
說明:本表為西晉時期司州各郡所轄的縣份;以深灰色表示者,為曾經建置,後來廢除的縣份
郡名
(縣數)
郡治 縣名 今地位置(2012年12月) 隸屬郡國 備注
河南郡
(12)
洛陽縣 洛陽縣 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 河南郡(265-316)
河南縣 今河南省洛陽市 河南郡(265-316)
鞏縣 今河南省鞏義市西南 河南郡(265-316)
河陰縣[註 6] 今河南省孟津縣 河南郡(265-316)
成皋縣 今河南省滎陽市西 河南郡(265-316)
緱氏縣 今河南省偃師市 河南郡(265-316)
新城縣 今河南省伊川縣西南 河南郡(265-316)
梁縣 今河南省汝州市東北臨汝鎮西 河南郡(265-316)
陽城縣 今河南省登封市東南 潁川郡(265-266?)→河南郡(266?-316)
新安縣 今河南省澠池縣 弘農郡(265-266?)→河南郡(266?-316)
陸渾縣 今河南省嵩縣東北 弘農郡(265-266?)→河南郡(266?-316)
陽翟縣 今河南省禹州市 河南郡(265-266)→陽翟郡(266)→河南郡(267?-316)
偃師縣 今河南省偃師縣 河南郡(265-266?) 晉初廢縣併入洛陽縣。[參 14]
穀城縣 今河南省洛陽市西 河南郡(265-266?) 晉初廢縣併入洛陽縣。[參 15]
弘農郡
(6)
弘農縣 弘農縣 今河南省靈寶市 弘農郡(265-316)
湖縣 今河南省靈寶市西 弘農郡(265-316)
陝縣 今河南省三門峽市 弘農郡(265-316)
宜陽縣 今河南省宜陽縣西 弘農郡(265-316)
黽池縣 今河南省洛寧縣西北 弘農郡(265-316)
華陰縣 今陝西省華陰市 弘農郡(265-316)
平陽郡
(12)
平陽縣 平陽縣 今山西省臨汾市西 平陽郡(265-316)
楊縣 今山西省洪洞縣東南 平陽郡(265-316)
端氏縣 今山西省沁水縣東北 平陽郡(265-316)
永安縣 今山西省霍州市 平陽郡(265-316)
蒲子縣 今山西省隰縣 平陽郡(265-316)
狐讘縣 今山西省永和縣西南 平陽郡(265-316)
襄陵縣 今山西省臨汾市東南 平陽郡(265-316)
絳邑縣 今山西省侯馬市 平陽郡(265-316)
濩澤縣 今山西省陽城縣西北 平陽郡(265-316)
臨汾縣 今山西省臨汾市 平陽郡(265-316)
北屈縣 今山西省吉縣 平陽郡(265-316)
皮氏縣 今山西省河津市 平陽郡(265-316)
河東郡
(9)
安邑縣 安邑縣 今山西省夏縣西 河東郡(265-316)
聞喜縣 今山西省聞喜縣 河東郡(265-316)
東垣縣[註 7] 今山西省垣曲縣東南 河東郡(265-316)
汾陰縣[參 16] 今山西省萬榮縣西南 河東郡(265-316)
大陽縣 今山西省平陸縣 河東郡(265-316)
猗氏縣 今山西省運城市西 河東郡(265-316)
解縣 今山西省臨猗縣西南 河東郡(265-316)
蒲坂縣 今山西省永濟市西 河東郡(265-316)
河北縣 今山西省芮城縣西 河東郡(265-316)
河內郡
(10)
懷縣

野王縣

懷縣
野王縣 今河南省沁陽市 野王郡(265-266?)→河內郡(266?-316)
州縣 今河南省沁陽市 河內郡(265-316)
懷縣 今河南省武陟縣西北 河內郡(265-316)
平皋縣 今河南省溫縣 河內郡(265-316)
河陽縣 今河南省孟縣西 河內郡(265-316)
軹縣 今河南省濟源市 河內郡(265-316)
山陽縣 今河南省焦作市東北 河內郡(265-316)
溫縣 今河南省孟州市 河內郡(265-316)
武德縣[註 8] 今河南省武陟縣 河內郡(265-316)
沁水縣 今河南省濟源市 野王郡(265-266?)→河內郡(266?-316)
廣平郡
(15)
曲梁縣

廣平縣
廣平縣 今河北省曲周縣 廣平郡(265-316)
邯鄲縣 今河北省邯鄲市 廣平郡(265-316)
易陽縣 今河北省邯鄲市東北 廣平郡(265-316)
武安縣 今河北省武安市 廣平郡(265-316)
涉縣 今河北省涉縣 廣平郡(265-316)
襄國縣 今河北省邢臺市 廣平郡(265-316)
南和縣 今河北省南和縣 廣平郡(265-316)
任縣 今河北省任縣 廣平郡(265-316)
曲梁縣 今河北省曲周縣西北 廣平郡(265-316)
列人縣 今河北省肥鄉縣 廣平郡(265-316)
肥鄉縣 今河北省肥鄉縣 廣平郡(265-316)
臨水縣 今河北省磁縣 廣平郡(265-316)
廣年縣 今河北省邯鄲市永年區 廣平郡(265-316)
斥漳縣 今河北省曲周縣 廣平郡(265-316)
平恩縣 今河北省丘縣西南 廣平郡(265-316)
曲周縣 今河北省丘縣東北 廣平郡(265-266?) 晉初廢縣。[參 17]
陽平郡
(7)
館陶縣

元城縣
元城縣 今河北省大名縣 陽平郡(265-316)
館陶縣 今河北省館陶縣 陽平郡(265-316)
清淵縣[註 9] 今河北省館陶縣 陽平郡(265-316)
東武陽縣 今山東省莘縣 陽平郡(265-316)
陽平縣 今山東省莘縣 陽平郡(265-316)
發干縣 今河北省冠縣 陽平郡(265-266?)→(廢縣)→陽平郡(?-316) 晉初廢縣,太康年間(280-289)復置。[註 10]
樂平縣 今河北省冠縣 陽平郡(265-266?)→(廢縣)→陽平郡(?-316) 晉初廢縣,太康年間(280-289)復置。[註 11]
魏郡
(8)
臨漳縣 臨漳縣 今河北省磁縣 魏郡(265-316) 曹魏為鄴縣,建興元年(313年)更名臨漳縣[參 18]
魏縣 今河北省大名縣西 魏郡(265-316)
斥丘縣 今河北省臨漳縣 魏郡(265-316)
蕩陰縣 今河北省蕩陰縣 魏郡(265-316)
內黃縣 今河南省內黃縣西 魏郡(265-316)
黎陽縣 今河南省浚縣 魏郡(265-316)
長樂縣[需要消歧義] 今河南省安陽市 魏郡(?-316) 晉初分內黃縣置。[參 19]
安陽縣 今河南省安陽市 魏郡(?-316) 晉初分湯陰縣置。[參 20]
滎陽郡
(8)
滎陽縣 滎陽縣 今河南省滎陽市東北 河南郡(265-266)→滎陽郡(266-316)
京縣 今河南省鄭州市西南 河南郡(265-266)→滎陽郡(266-316)
密縣 今河南省新密市東南 河南郡(265-266)→陽翟郡(266)→滎陽郡(267?-316)
卷縣 今河南省原陽縣西 原武郡(265-266)→滎陽郡(266-316)
陽武縣 今河南省原陽縣東南 原武郡(265-266)→滎陽郡(266-316)
苑陵縣 今河南省新鄭市東北 河南郡(265-266)→滎陽郡(266-316)
中牟縣 今河南省中牟縣 河南郡(265-266)→滎陽郡(266-316)
開封縣 今河南省開封市 河南郡(265-266)→滎陽郡(266-316)
原武縣 今河南省原陽縣 原武郡(265-266) 晉初廢縣。
上洛郡
(3)
上洛縣 上洛縣 今陝西省商洛市商州區 京兆郡(265-266)→上洛郡(266-316)
商縣 今陝西省丹鳳縣 京兆郡(265-266)→上洛郡(266-316)
盧氏縣 今河南省盧氏縣 弘農郡(265-266)→上洛郡(266-316)
拒陽縣 今陝西省洛南縣境內 上洛郡(267-?) 泰始三年(267年)分上洛縣置,太康年間(280-289)以前已廢縣。[參 21]
豐陽縣 今陝西省山陽縣 上洛郡(267-?) 泰始三年(267年)分商縣置,因縣境有豐陽川而得名。太康年間(280-289)以前已廢縣。[參 22]
汲郡
(6)
汲縣 汲縣 今河南省新鄉縣東北 河內郡(265-266)→汲郡(266-316)
朝歌縣 今河南省淇縣 河內郡(265-266)→汲郡(266-316)
共縣 今河南省輝縣市 河內郡(265-266)→汲郡(266-316)
林慮縣 今河南省林州市 河內郡(265-266)→汲郡(266-316)
獲嘉縣 今河南省新鄉市西 河內郡(265-266)→汲郡(266-316)
脩武縣 今河南省獲嘉縣 河內郡(265-280?)→汲郡(280?-316)
頓丘郡
(4)
頓丘縣 頓丘縣 今河南省內黃縣 陽平郡(265-266)→頓丘郡(266-316)
衛縣 今河南省清豐縣 陽平郡(265-266)→頓丘郡(266-316)
繁陽縣 今河南省內黃縣 魏郡(265-266)→頓丘郡(266-316)
陰安縣 今河南省清豐縣 魏郡(265-266)→頓丘郡(266-316)
Close

東晉

義熙十二年(416年)劉裕北伐,收復部分地區,東晉滅亡前夕,司州治虎牢(今河南省滎陽市西北汜水鎮),下領3郡、28縣。

More information 郡名 (縣數), 郡治 ...
東晉司州郡縣表(元熙元年‧西元419年)
說明:「 」為東晉時期的僑郡或僑縣;「*」為東晉時期新置或復置的郡縣
郡名
(縣數)
郡治 下轄縣名 備注
河南郡
(11)
洛陽縣 洛陽縣河南縣鞏縣緱氏縣新城縣梁縣河陰縣陸渾縣、#東垣縣新安縣、*西東垣縣[參 23]
  • 西晉末為漢趙攻陷,建武元年(317年)、永和五年(349年)、永和十二年(356年)及太元九年(384年)曾四度收復河南郡,皆數年後又失,義熙十二年(416年)劉裕北伐,收復河南郡。
  • 移往其他州郡的縣份:成皋縣、[參 24]陽翟縣。
  • 帶#縣份為原河東郡轄縣。
  • 新置縣份:西東垣縣。[參 23]
  • 廢棄縣份:陽城縣。
滎陽郡
(9)
滎陽縣 滎陽縣京縣密縣卷縣陽武縣苑陵縣中牟縣開封縣、#成皋縣[參 24]
  • 西晉末為石勒攻陷,太寧三年(325年)再次為石勒攻陷,昇平年間(357-361)及太元十年(385年)曾收復滎陽郡,皆數年後又失,義熙十二年(416年)劉裕北伐,收復滎陽郡。
  • 帶#縣份為原河南郡轄縣。
弘農郡
(8)
弘農縣 弘農縣陝縣宜陽縣黽池縣、#盧氏縣華陰縣[註 12]湖縣曲陽縣[參 25]
  • 西晉末為石勒攻陷,太元十一年(386年)曾收復弘農郡,隆安元年(397年)又失,義熙十二年(416年)劉裕北伐,收復弘農郡。
  • 帶#縣份為原上洛郡轄縣。
  • 僑寄縣份:曲陽縣[註 13]
河北郡 河北縣 #河北縣
  • 後秦時置河北郡,義熙十三年(417年)劉裕北伐攻佔此郡,元熙元年(419年)棄守。[參 26]
  • 帶#縣份為原河東郡轄縣。
北河東郡 蒲坂縣 #蒲坂縣
  • 義熙十四年(418年)劉裕北伐攻佔蒲阪,設置北河東郡,元熙元年(419年)棄守。[參 27]
  • 帶#縣份為原河東郡轄縣。
上洛郡 上洛縣 上洛縣商縣
  • 西晉末為石勒攻陷,東晉時未再復郡。
  • 移往其他州郡的縣份:盧氏縣。[參 25]
Close

註釋

出處

參考資料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