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被遺忘權(英語:right to be forgotten)是一種人權概念,即人們有權利要求移除有關於自己的負面訊息或過時的個人身分資訊,搜尋結果;但有爭議的點在於,任何人權基礎都不可侵害他人本有的基本人權,比如,因為產生了與言論自由間的衝突,與可能產生互聯網審查的疑慮,因此引發了爭議,且法律框架仍不明確。[1][2]應當注意,應用時有很嚴格的前提條件。
2014年5月13日,歐洲法院裁決,當個人資料顯然已過時且不相關時,民眾有權行使「被遺忘權」[3][4],這對Google等搜尋引擎公司產生了巨大影響[5]。5月29日,Google製作了一個網絡表單(Webform)以接受歐洲民眾的請求[6],[7]Google另組成了一個獨立委員會,以建議與確保Google在歐洲履行新的私隱保護責任[8],當中成員包括了維基百科創辦人之一的吉米·威爾斯[9]。[10][11][12]
2014年,負責維基百科運作的維基媒體基金會表示,已經接到谷歌公司通知,維基百科頁面的50多個連結將根據歐盟「被遺忘權」法被谷歌搜尋引擎移除,其中包括活躍於1970年代的一個黑幫組織的意大利文介紹以及1980年代被判刑入獄的一名愛爾蘭商人的照片等。維基百科對谷歌公司的決定表示反對。吉米·威爾斯,維基百科的創始人之一,現為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榮譽主席,談到歐盟通過實施的「被遺忘權」法時說:「我出現在公眾視野中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對我說好說歹的人都有。這就是歷史。我永遠都不會通過任何像這樣的法律程序來試圖壓制真理。」[13][14][15]
2014年,中華職棒米迪亞暴龍隊球團前負責人施建新在臺灣臺北地方法院訴請臺灣Google撤銷關於其先前負面資訊之連結,但於2015年1月遭宣告敗訴,並於其後再度提起上訴。[16][17]
2015年,埼玉縣地方法院勒令Google刪除關於一名男子之相關負面報導;此案為日本首宗涉及「被遺忘權」之判決。[18][19]
2016年,一名意大利女子在為自己爭得「被遺忘權」以刪除其遭流傳於網絡上之性愛影片,但後來仍因不堪龐大訴訟費用及眾人持續嘲笑而自殺身亡。[20]
2016年年底,Google公司在巴西「被遺忘權」案件中獲判勝訴。[21]
2018年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範(GDPR)執行,被遺忘權在世界舞台上正式有直接的法律基礎。GDPR亦影響了之後的各國法令,比如2020年開始執行的美國加洲消費者私隱法案(California Consumer Privacy Act);被遺忘權也被納入其中。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