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在佛教中,行有廣義與狹義之區分,依不同脈絡而定[1]。
行(巴利語:Saṅkhāra)梵文中的字面意義是「被放在一起」,或「放在一起」。
觸、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 此等七法名遍一切心心所。
尋、伺、勝解、精進、喜、欲, 此等六法名為雜心所。
如是當知此等十三法名為通一切心心所。
痴、無慚、無愧、掉舉、貪、見、慢、
嗔、嫉、慳、惡作、昏沉、睡眠、疑,
此等十四法名為不善心所。
信、念、慚、愧、無貪、無嗔、中舍性、
身輕安、心輕安、身輕快性、心輕快性、
身柔軟性、心柔軟性、身適業性、心適業性、
身煉達性、心練達性、身正直性、心正直性,
此等十九法,名為遍一切淨(善)心所。
正語、正業、正命,此三法名為離心所。 悲、喜二法,名為無量心所。
若與慧根一起,則此等一切共二十五法,當知為淨(善)心所。
為十二因緣之一,有兩層意思,一為造作,二為遷流[6]。南傳上座部佛教認為,「行」(造作諸業)而產生「識」[7](業識)。
十二因緣中的行支,則是指由無明而生起的感召,能引起因果報應的身、口、意等「業」,亦指人的一切身心活動[8]。十二因緣中的行,專指能感召罪福果報的善、惡業。
按照三世二重因果說,行是過去世的因。無明和行均為過去世的二因。有了此二重因,才造成現在世有情眾生的果報。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