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磯鶇(學名:Monticola solitarius)為鶲科磯鶇屬的鳥類,俗名亞東藍石鶇、水嘴、麻石青。這種類似鶇科的舊世界鶲科,曾經被歸類於鶇科家族。它在南歐、西北非以及從中亞到中國北部和馬來西亞繁殖。藍磯鶇是馬爾他的官方國鳥(其馬爾他語名稱為Merill),並曾出現在該國的Lm 1硬幣上,這是馬爾他以前的貨幣之一。
分類學
藍磯鶇由卡爾·林奈於1758年在他著作《自然系統第十版》自然系統中以雙名法命名為Turdus solitarius。[2][3] 其學名源自拉丁文,Monticola 來自 mons, montis "山",colere "居住",而種小名solitarius意指"孤獨的"。[4]
磯鶇屬(Monticola)曾經被歸類於鶇科[5],但分子系統發生學研究顯示該屬物種與舊世界鶲科成員關係更密切。[6]
- M. s. solitarius(林奈,1758年) – 西北非、南歐、土耳其北部至喬治亞與阿塞拜疆。
- 藍磯鶇藏西亞種 M. s. longirostris(布萊思,1847年) – 希臘、西部和南部土耳其,經中東至西北喜馬拉雅山脈,延伸至東北非和印度。在中國大陸,分佈於西藏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印度。[9]
- 藍磯鶇華南亞種 M. s. pandoo(賽克斯,1832年) – 中部喜馬拉雅山脈至中國東部,越南北部,至大巽他群島。在中國分佈於台灣以及甘肅、陝西、四川、湖北、湖南、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西藏、新疆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印度Ghats。[10]
- 藍磯鶇華北亞種 M. s. philippensis(米勒,1776年) – 東蒙古至薩哈林,南至日本,極北的菲律賓和中國東北,直至印尼。在中國分佈於台灣以及內蒙古、東北、河北、河南、山西、山東、四川、雲南、貴州、安徽、江西、江蘇、住家、福建、廣東、海南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菲律賓。[11]
- M. s. madoci(查森,1940年) –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北部。
有提議將Monticola solitarius分成兩個物種:西部種群包含M. s. solitarius和M. s. longirostris,東部種群包含M. s. philippensis、M. s. pandoo和M. s. madoci。[12]
描述
藍磯鶇是一種椋鳥大小的鳥,體長21—23 cm(8.3—9.1英寸),喙細長。指名亞種的繁殖期雄鳥顏色明顯,全身藍灰色羽毛,只有翅膀較深。[8] 雌鳥和未成熟鳥的上身為深棕色,下身則有較淺的棕色鱗狀紋。M. s. philippensis亞種的雄鳥從中胸到尾下部為紅棕色羽毛。[8] 兩性均無磯鶇外側尾羽的紅色。
雄鳥的叫聲清晰悅耳,類似於磯鶇的叫聲,但音量更大。
分佈與棲地
分佈於廣佈於歐洲南部、非洲北部和中部、亞洲中部和南部、北部自西伯利亞東南隅、向南至朝鮮、日本、東南亞以至馬來西亞和菲律賓以及中國東北與中部、亦見於新疆及西藏等地,夏季一般棲息於多岩的山地或河岸上、冬時多在開闊的平原以及常見於住家屋頂、城牆巔處、古塔、廢墟等處。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意大利。[1]
歐洲、北非和東南亞的藍磯鶇多為留鳥,僅在高度變化時移動。其他亞洲種群較為候鳥性,冬季遷徙至撒哈拉以南非洲、印度和東南亞。這種鳥在北歐和西歐很少見,僅在北美被記錄到兩次:一次在1997年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另一次是在2024年的俄勒岡州。[13][14]
行為
藍磯鶇在開放的山地區域繁殖,牠們在岩石洞穴和牆壁上築巢,通常產下3-5枚蛋。藍磯鶇是雜食性的,除了昆蟲和小型爬行動物外,還吃多種漿果和種子。[8]
文化
圖集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