蓖麻毒蛋白英語:Ricin)是從蓖麻籽中所萃取出來的一種毒性蛋白質,幾乎對所有的真核細胞都具有殺傷作用。蓖麻毒蛋白的純品是一種白色粉末或結晶體,無味,可溶於稀酸或鹽類,不溶於苯、甲苯、乙醇、乙醚、三氯甲烷等有機溶劑,乾熱時具有良好的穩定性。蓖麻毒蛋白存在多種類型,如結晶型、B-型、D型、E型、T3型、G型等,不同類型的蓖麻毒蛋白毒性不盡相同,其中以D型的毒性最大[1]

Quick Facts 蓖麻毒蛋白 (Ricin), 標識 ...
蓖麻毒蛋白
(Ricin)
Thumb
蓖麻毒素結構。A鏈為藍色、B鏈為橙色。
標識
生物 Ricinus communis
符號 RCOM_2159910
Entrez 8287993
RefSeq (mRNA) XM_002534603.1
RefSeq (蛋白質) XP_002534649.1
UniProt P02879
其他數據
EC number 3.2.2.22
染色體 whole genome: 0 - 0.01 Mb
Close
Quick Facts 核糖體失活蛋白(蓖麻毒素A鏈), 鑑定 ...
核糖體失活蛋白(蓖麻毒素A鏈)
鑑定
標誌RIP
PfamPF00161舊版
InterPro英語InterProIPR001574
PROSITE英語PROSITEPDOC00248
SCOP英語Structural Classification of Proteins1paf / SUPFAM
Close
Quick Facts 蓖麻毒素型β-三葉凝集素結構域(蓖麻毒素B鏈), 鑑定 ...
蓖麻毒素型β-三葉凝集素結構域(蓖麻毒素B鏈)
鑑定
標誌?
PfamPF00652舊版
Pfam宗系CL0066舊版
PROSITE英語PROSITEIPR000772
SCOP英語Structural Classification of Proteins1abr / SUPFAM
CAZy英語CAZyCBM13
Close
Thumb
蓖麻

此種毒素對人類的平均致死量為0.2毫克,但也有一些文獻記載的劑量較高[2]。蓖麻毒蛋白具有糖苷酶活性,作用於真核細胞的核糖體RNA,使其降解,從而阻止蛋白質合成,導致細胞的死亡,進而對生物體造成傷害。研究顯示,8顆蓖麻種子的毒素可對一名成人產生毒性[3]。不過在已知紀錄中,因攝取植物種子而死亡的案例並不多見[4]。自然界中還存在某些類似蓖麻毒的毒素,例如雞母珠中的雞母珠毒素(Abrin)。

中毒症狀與治療方式

蓖麻毒蛋白在吞嚥注射以及吸入等情形下具有毒性。中毒症狀則依接觸量與接觸方式而有所不同。吸入蓖麻毒者可能在8小時後才會產生中毒症狀,首先出現呼吸窘迫、發燒咳嗽噁心與胸悶,之後大量出汗並造成肺水腫,最後可能在低血壓及呼吸衰竭中身亡[2]。吞嚥者則可能在6小時內出現症狀,其中包括帶血嘔吐腹瀉,並使中毒者脫水,幾天後可能因為器官衰竭而死亡[2]。由於中毒後需要一段時間才會顯現出症狀,而且許多症狀類似其他疾病,因此當中毒者得知自己中毒時常為時已晚[5]。若是中毒者在3到5天之後仍未死亡,則通常會康復[2]

Thumb
篦麻毒的表面結構圖,藍色是A鏈,黃色是B鏈。
Thumb
蓖麻毒的卡通圖,紅色部分是糖分子支鏈。

目前並無任何蓖麻毒專用的解毒劑,不過已經有疫苗發展出來[6][5]。此外也可使用對症療法支持療法進行救治。根據中毒方式,有不同的治療方法,例如幫助呼吸、透過注射方式將液體注入靜脈,以及針對中毒產生的癲癇與低血壓進行治療,或是利用活性碳洗胃。如果是眼睛接觸,則以清水沖洗[2]

毒素構造與作用機制

蓖麻毒蛋白是一種異源二聚體糖蛋白[7]。包含兩條具有不同胺基酸序列的蛋白質鏈,分別重約30kDA,兩蛋白質鏈之間以雙硫鍵相連。除此之外,還有兩種不同長度的糖分子支鏈結合於其上[8]。兩條蛋白質鏈如下:

  • B鏈(B chain;EC 3.2.2.22)是一個凝集素,其第262個殘基和A鏈之間以雙硫鍵結合[7]。此鏈可與細胞表面上的D-半乳糖殘基甘露糖殘基結合[10],介導A鏈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以發生作用。有許多植物,如大麥,含有A鏈卻沒有B鏈,因此人們不會因為攝取大量大麥而中毒。

分離純化

蓖麻毒蛋白的分離純化工藝主要可以分為兩步完成,一是蓖麻毒蛋白的粗提取,二是蓖麻毒蛋白的提純。根據蓖麻毒蛋白可溶於稀酸或者鹽溶液的性質,一般採用稀酸或者鹽溶液來提取蓖麻毒蛋白。Nicosion等採用PBS緩衝體系進行抽提並用硫酸銨進行鹽析,此方法被廣泛採用。蓖麻毒蛋白的純化工藝主要利用蓖麻毒蛋白對D-半乳糖的特異性結合性質,採用Sepharose英語Sepharose4B(6B)瓊脂糖凝膠進行親和層析,並使用D-半乳糖溶液進行洗脫製得蓖麻毒蛋白的純品。

蓖麻籽中含有35~57%的蓖麻油,會對蓖麻毒蛋白的分離純化過程帶來很大的影響,因此生產中需要進行除油。一般方法是將蓖麻籽進行壓榨,然後用乙醚等有機溶劑進行萃取除油。

用途

生物與化學武器

美國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研究蓖麻粗毒的潛在軍事用途,當時的構想包括以爆炸法分散蓖麻粗毒,或是將其包覆於彈藥外殼。研究後來並沒有充分進行;而在子彈或砲彈外殼包覆毒素的途徑,則違反了1899年的海牙公約。到了二次大戰時期,美國、英國加拿大開始研究蓖麻毒素與集束炸彈配伍後的戰鬥效果,並證明35%的蓖麻粗毒-四氯化碳懸浮液系最佳載荷。不過經過測試之後,他們發現其經濟效益比使用光氣更差。

蓖麻毒蛋白可經呼吸道吸入導致人員中毒,但作用緩慢;在沙林、VX等已能大量生產的條件下,蓖麻毒素作為毒劑應用的可能性不大,然而對工業水平不高而原料豐富的國家而言仍可考慮用作戰劑。

Thumb
刺殺喬治·馬可夫的雨傘尖端之構造。

蘇聯特務機關KGB冷戰時期曾將蓖麻毒用來作為生物武器。1978年9月7日,保加利亞異議人士喬治·馬可夫英國倫敦被保加利亞秘密警察以偽裝成雨傘的特種槍械擊中,在高壓氣體的驅動下,封有0.45mg蓖麻毒蛋白的銥金小球得以侵入目標體內[5],從而使馬可夫中毒,並於3天後身亡。他的死因是在驗屍之後才為人所知,可能的兇手是保加利亞的秘密警察,而毒素可能來自KGB的支援。在稍早,一名蘇聯異議人士亞歷山大·索贊尼辛,也曾在與KGB探員接觸之後出現類似於蓖麻毒中毒的症狀[11]

在1972年的生物武器公約及1997年的禁止化學武器公約中,蓖麻毒皆被收錄於附表1化學品(schedule 1)列管名單當中。

潛在醫療用途

蓖麻毒或其他相似毒素稱為免疫毒素(immunotoxins),由於這類蛋白質一方面可以和細胞膜上特定分子結合,一方面又能進入細胞中抑制蛋白質合成,因此具有用來辨識、侵入並殺死特定細胞(如癌細胞)的可能性。由於可以辨識特定細胞,使這一類的蛋白質不會有傳統化學治療缺乏專一性的缺陷[12]。除了癌症之外,也有用來治療病毒寄生蟲感染的可能性[13]。而且這類毒素在生產上較為便宜[14]

蓖麻毒本身與單株抗體(可用來作為蛋白質對特定類型細胞的辨識依據)的結合相當有效,且對多種類型的淋巴瘤白血病具有醫療上的活性[15]。不過其使用劑量會因為一種稱為血管滲漏症候群(vascular leak syndrome)的副作用而有所限制[15]

流行文化

  • 美劇《絕命毒師》(Breaking Bad)中多次出現,由主角製得,計劃用於暗殺。
  • 2014年電影《採訪》(The Interview)中,主角原本計劃使用蓖麻毒素來暗殺金正恩

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