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歇爾·德·蒙田[3](法語:Michel de Montaigne,1533年2月28日—1592年9月13日),姓又譯蒙泰涅,法國哲學家,活躍於北方文藝復興時期,以《隨筆集》(Essais)[4]三卷留名後世。《隨筆集》在西方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作者另闢新徑,不避謙疑大談自己,開卷即說:「吾書之素材無他,即吾人也。」(je suis moi-même la matière de mon livre.)[5]
生平
蒙田生於波爾多附近的佩里戈爾(現在的多爾多涅省),為家中長子。家族為殷實商人,從事魚、酒的國際貿易。家中信奉天主教,蒙田一生堅持舊教信仰,但有幾個弟妹後改奉新教。其父在意大利當過兵,吸收了一些新穎的教育思想。六歲以前寄宿在農村家庭,以農民夫婦為教父母,並由只說拉丁文的老師教導,因此以拉丁文為母語。少年時代,在吉耶訥學院(Collège de Guyenne)習希臘文、法文、修辭術,因拉丁語流利,多在拉丁劇中擔任主角;後來到圖盧茲(一說巴黎)習法律。
1557年起蒙田在波爾多最高法院(Parlement de Bordeaux)任職,並認識博埃希(Étienne de la Boétie),成為莫逆。1561年至1563年在查理九世的宮廷出入。1563年博埃希離世,大受打擊。1565年成婚,兒女多夭折,唯一女長成。1568年父親離世,襲其封號與領地,成一家之主。1571年起退居蒙田堡(Château de Montaigne),潛心寫作。
宗教內戰期間,蒙田為舊教的亨利三世和新教的納瓦拉的亨利居間調停。1578年起為腎石所困擾,1580年至1581年遊法國、德國、奧地利、瑞士、意大利等地,散心之餘,尋找療法。回國後出任波爾多市長直至1585年,並繼續增修《隨筆集》。59歲病逝於蒙田堡。
作品
為完成父親的遺願,蒙田將西班牙神父兼醫生塞朋德(Raymond Seybond)的著作《自然神學》(Theologia naturalis)由拉丁文譯成法文。1564年該書的序文被教會列為禁書,但蒙田將序文部分大幅修改,譯本也在1569年順利出版,後來被多次翻印。
蒙田的首兩卷《隨筆集》在1580年出版,三卷版付梓於1588年,死前蒙田還在病榻上增訂該書。學者習慣將蒙田的思想分為三個階段(儘管未必準確):斯多噶時期(1572─74年)、懷疑主義危機(1576年)、伊壁鳩魯時期(1578-92年)。三個階段的思想也粗略反映在三卷《隨筆集》中,卷二的〈為塞朋德辯護〉(Apologie de Raymond Sebond)一文,被認為代表了蒙田的懷疑主義思想,該篇也是《隨筆集》裏最長的一篇(後世很多出版商將這一篇獨立成書)。
後人也將蒙田的《旅遊日誌》(Journal de voyage)和書信(現存39封)整理、出版。
評價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