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地可地鐵(法語:Métro de Montréal)是加拿大魁北克省滿地可島、朗基爾市和拉華爾市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由滿地可交通局(法語:STM)管理及營運。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e/Montreal-Metro-Rush_Hour-01.png/640px-Montreal-Metro-Rush_Hour-01.png)
整個系統目前包括4條行車線及73個車站,全長69.2公里,是世上最繁忙的地鐵系統之一,客流量在加拿大各都市鐵路系統中位居首位。[1]。其在2008年共接載2.92億人次,[2]2010年平均周工作日客流量達105萬人次[1]。自1966年首段通車起計至2006年,地鐵載客人次已逾60億,相當於世界人口總數[3]。
滿地可地鐵是世界上少數使用膠輪路軌系統的重鐵系統,其技術源自法國巴黎地鐵的MP-59列車。另外,該地鐵系統亦是軌道運輸標竿聯盟(NOVA)的成員之一[4]。
歷史
自1861年聖雅各街(英語:St. Jame's Street、法語:Rue Saint-Jacques)出現首條馬車路綫以來,街車漸成滿地可市內最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網絡不斷隨城市發展而擴張。然而,街車服務的準時程度受限於路面交通狀況,鑒於市內交通擠塞問題日益嚴重,早在1910年已有在滿地可修築地下鐵路系統之議,但一直到六十年代才得以實現。
-
1910年的地鐵藍圖
-
1944年的地鐵藍圖
-
1953年的地鐵藍圖
-
1961年的地鐵藍圖
滿地可地鐵在1962年5月動工;同年11月由於莫斯科放棄1967年世界博覽會舉辦權,原為舉辦城市次選的滿地可取而代之,使滿地可地鐵系統雖非為世博而建,亦能顧及世博帶來之市內交通需求。地鐵1號綫(艾華特至芳提納)及2號綫(博訥至昂利·布哈沙)於1966年10月起分階段通車,而專為連貫世博會場而建的4號綫(全綫)則在1967年4月啟用。
另一方面,最終得以落實的滿地可地鐵藍圖本來有3號綫之設,擬定為由市中心穿越皇家山而連接滿地可島北部卡提亞城(Cartierville)地區的地面捷運路綫,使用加拿大國家鐵路公司擁有之既有鐵路軌道。然而,由於滿地可當局就路段使用權與國鐵當局之談判破裂,加上滿地可獲得世博主辦權後須調撥資源以建造4號綫,故3號綫最終遭到擱置,使現時地鐵網絡只有1、2、4、5號綫而沒有3號綫(三號線在2019年被替換成新的城市快速輕軌)。
繼成功申辦世博後,滿地可又於1970年獲得197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主辦權,是以當局於1971年10月動工將1號綫由芳提納延長至安諾希·波格朗,以將奧運會主場館納入地鐵網絡覆蓋範圍,新車站於1976年6月投入運作。1號綫的另一端亦在1978年9月由艾華特延至安基翁,2號綫則不斷向西北面伸展,分別於1980年4月、1981年9月、1982年1月、1982年6月和1984年1月伸延至聖昂利廣場站、施諾東站、聖凱斯琳嶺站、柏民頓站及學院站。
滿地可地鐵在八十年代末期的擴展使之成為加拿大規模最大的地鐵系統。5號綫於1986年6月落成,初由卡斯特諾站至聖米歇爾站,1987年6月延長至公園站,復於1988年1月伸展至2號綫原有之施諾東站。同期2號綫亦在1986年11月向西北伸展一站至禾度嶺站。然而,由魁北克自由黨執政的魁省政府於1990年對滿地可地鐵發展實施延期履行權(moratorium),停止一切地鐵擴展計劃,此後十多年滿地可地鐵一直維持1988年時的規模。直至2002年魁人黨掌政期間,當局才再度決定延展地鐵網絡,將2號綫的東北端延長,由昂利·布哈沙站穿越平原河(Rivière des Prairies)而達滿地可島北面耶穌島(Île Jésus)拉華爾市(Laval)的蒙莫倫斯站。2號綫於2007年4月28日延長至拉華爾市後,地鐵網絡每日錄得逾六萬人次的增幅。 [5]
掌管大滿地可地區整體交通規劃的大都會交通局(Agence Métropolitaine de Transport,AMT)於2011年12月公佈「鐵路願景2020」(Vision 2020)計劃,建議研究將5號綫進一步伸展至滿地可島東部的安茹(Anjou)地區,以及將2號綫由禾度嶺延展與通勤火車交匯的法蘭林站。[6]
滿地可交通局與省政府在2013年9月20日正式聯合宣佈延長5號綫(藍線)的決定,延伸段將設五個新車站,預計於2020年代初葉竣工。然而,因魁人黨於2014年魁省議會選舉失利,相較將地鐵網絡東延,執政自由黨政府對將滿地可島西部納入地鐵覆蓋範圍較感興趣,令5號綫延長計劃的前景一度變得不明朗。2018年4月,自由黨政府正式對5號綫向東北伸延的建議開綠燈,原本預計可在2020年動工,2026年通車。[7] 目前處於施工狀態,通車時間不確定。
另一方面,2017年11月當選滿地可市長的Valérie Plante,競選時曾以興建連貫滿地可北部與市中心的粉紅綫(法語:Ligne Rose;英語:Pink Line)為其主要政綱之一。該綫興建工程原本預計可在2025年或之前完成,不過至今仍無施工計劃。2020年的滿地可大都會快速網絡-東線(REM de l'Est)項目基本上替代了粉紅線的願景,不過此項目剛宣佈不久就很快被省政府「擱置」[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2023年6月,市長Valérie Plante宣佈拉欣區(Lachine)已經準備好迎接了粉紅綫,然而並沒有任何的時間線和具體計劃。[8]
路綫
滿地可地鐵目前有四條路綫,橫貫市內多個地區。各綫雖有其官方編號,惟日常溝通中多以其代表顏色代稱之。
不同大部分的大都市,滿地可地鐵網絡並無服務其國際機場,而是經通勤火車的Dorval站連接;乘客亦可在巴里站附近的滿地可長途巴士總站乘坐747綫巴士直達。2號線和 4號線是離開滿地可島的行車線,分別前往聖海倫島(Île Sainte-Hélène)的拉華爾市和南岸的朗基爾市。在2007年4月28日,2號線位於拉華爾市的一段正式通車,開通蒙莫倫斯至昂利·布哈沙站一段,設有蒙莫倫斯站、協和站及卡迪耶站三個車站。滿地可沒有地鐵3號線,取而代之的是大都會交通局的二山線通勤鐵路。
車站設計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0/09/Portes_papillon_station_namur_metro_de_montreal.jpg/640px-Portes_papillon_station_namur_metro_de_montreal.jpg)
滿地可地鐵沿綫共有68個車站,全屬地底車站,當中四個屬於地鐵行車線之間的轉綫站,另外五個連接通勤火車站。[9]站間距離平均為950米,當中最短之距離是綠綫的皮爾站(Peel)至麥基爾站(McGill)一段,兩站相隔僅296米;最長的則是黃綫由巴里站(Berri-UQAM)至尚達坡站(Jean-Drapeau),兩站分處滿地可島與聖海倫島(Île Sainte-Hélène),為聖勞倫斯河所隔,使兩站距離長達2,362米。[9]
滿地可地鐵車站月台平均深度為15米,最深者首推夏洛瓦站(Charlevoix),其安諾希·波格朗方向月台深入地表下29.6米;距地表最近的則是安基翁站(Angrignon)與朗基爾—舍布奇大學站(Longueuil—Université-de-Sherbrooke),月台僅深4.3米。[來源請求]
車站設計深受滿地可的嚴寒天氣影響,各站出口多採取密封設計,設有特別設計的玻璃門分隔車站內外,並以獨立建築物形式建置,異於不少城市直接於行人路開洞興建樓梯通往地底車站的做法。市中心的多個車站更與滿地可地下城共構,全天候連接附近建築物。
列車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f/Inside-Montreal-trainNight.jpg/640px-Inside-Montreal-trainNight.jpg)
地鐵每列包括9節車廂,每3節車廂為一組。每節車廂寬2.5米,內設39~40個座位,設計最高載客量160人。平均時速40公里(25 mph),最高時速72公里(45 mph)。
滿地可地鐵現有兩種型號車輛服役,當中自1976年開始運行的MR-73型屬第二代列車,由龐巴迪公司(Bombardier Transportation)生產;2015年起陸續投入服務的第三代列車為龐巴迪-阿爾斯通(Bombardier-Alstom)所聯合生產的MPM-10型,冠以由公眾票選的「Azur」暱稱,耗資30億加元訂製,是第一款於車廂之間設通道供乘客通過的滿地可地鐵列車。隨第三代列車投入服務,自1966年地鐵通車起一直沿用的第一代列車——加拿大維克斯公司(Canadian Vickers)的MR-63型逐漸退出營運,並在2018年6月21日全面退役,結束52年歷史任務。[10]
-
已於2018年全面退役的MR-63型列車
-
MR-73型列車駛進呂西安·拉利耶站
-
MPM-10型於2016年陸續歸隊
運行系統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d/08-04-05_12-39_STM_Cartier_OPUS_Machines_Distributrices.jpg/320px-08-04-05_12-39_STM_Cartier_OPUS_Machines_Distributrices.jpg)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a/Turnstiles_with_OPUS_reader_at_Bonaventure_Metro_Station_in_Montreal.jpg/320px-Turnstiles_with_OPUS_reader_at_Bonaventure_Metro_Station_in_Montreal.jpg)
地鐵運營時間為早晨5:30到凌晨1:00,周六則持續到凌晨1:30。由於5號線客流量較少,凌晨0:15便結束運營。高峰期平均每2~5分鐘一班地鐵。
票價每張3.25加元,可免費在中轉站轉乘其他地鐵路綫,或在規定時間內單次在地鐵和STM巴士之間周轉。本地居民多使用OPUS智能卡。滿地可交通局有單程票,聯票,日票,周票,月票多種選擇。學生,兒童及65歲以上的老人則享有不同程度的優惠。幼兒免費。[18]
沿綫著名景點
- 滿地可植物園(Jardin Boutanique)位於1號線庇護九世站為世界上第三大植物園,於1931年開業。其附近還有著名的滿地可昆蟲館,生態博物館和天文館(生態館和天文館位於1號線維奧站)。
- 奧林匹克公園(Parc Olympique)位於1號線庇護九世站和維奧站,是197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場地。
- 滿地可大學(Université de Montréal)位於5號線的滿地可大學站。
- 魁北克大學滿地可分校(Université du Québec à Montréal)位於1號線、2號線和4號線巴里站和藝術坊站。
- 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位於1號線麥基爾站。
- 協和大學(Concordia University)位於1號線蓋爾—協和大學站。
- 皇家山公園(Parc du Mont-Royal)位於2號線皇家山站。
- 滿地可老城(Vieux Montréal)和滿地可老港(Vieux Port de Montréal)為滿地可主要打卡點,位於2號線軍事廣場站和戰神廣場站。滿地可老城及老港都是始於17世紀皮毛交易而興起的。在老城,那裏依舊有追早的石路和建築如滿地可市政廳和滿地可聖母教堂;老港上有許多水上活動以及博物館,沙灘供遊客遊玩。
- 滿地可美術館(Musée des beaux-arts de Montréal)是加拿大歷史最悠久的美術館,創建於1860年,開館於1879年,位於1號線蓋爾-協和站北面謝爾布魯克大街上。曾在1972年造搶劫,成為加拿大犯罪史上被害額最高的搶劫案。如今我們看到的美術館是於1912年建的新館,裏面有收藏大約四萬四千餘藝術作品。
- 貝爾中心(Centre Bell)(北美職業冰球大聯盟滿地可加拿大人隊的主場)位於2號線呂思安·拉利耶站。
- 讓·塔隆市場(Marché Jean-Talon)位於2號線和4號線莊塔隆站。
- 同志村(le Village)位於1號線波特站,有著名的同性戀酒吧,每年吸引大量遊客。
- 滿地可賭場(Casino de Montréal)位於4號線尚達坡站。
- La Ronde樂園(La Ronde)位於4號線尚達坡站,每年夏季舉行滿地可國際煙花節。
路網圖
參考文獻及註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