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莆田話
莆仙語的一種方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莆田話(興化平話字:Pó-chéng-uā),又稱府城話,是莆仙語(興化語)的一種方言,也被當作莆仙語的標準音。莆田話一般以福建莆田城廂的城裏腔為標準音,其使用者以莆田城區為中心,福清、平潭的部分地區也通行莆田話。[2]
莆田話也是烏坵的通用語言,當地的莆田話融合了國軍士兵戰地文化用語,又被稱為烏坵話(O-ku-uā)。
莆田話是從古代漢語分化出來的,存在古代江東吳語和南楚方言的一些特徵,並保留了古代百越民族語言的一些詞彙。莆田話與閩南語泉州話以及閩東語福州話也存在一定淵源,其中文白異讀與閩南語相似,連讀變調則與閩東語更相近。
Remove ads
發音
莆田話共有15個聲母、50個韻母以及七個聲調。其中韻母比仙遊話少5個。清末的莆田話存在鼻化韻,今日已全部脫落,但在仙遊話裏仍保留。與其他閩語例如閩南語和閩東語發音差別頗大,無法互通,這種情況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福建移民中頗為常見,南洋史學家王賡武對此有所記載。[3]
以下聲母、韻母列表中,括弧內附註的為興化平話字的寫法。
- β和ɣ是口語流中產生的聲母。
- 陰入字和陽入字(即入聲字)以[-k̚]或[-ʔ]結尾。
- 有念ɨŋ韻。
- 此外,尚有uʔ、aiʔ、auʔ三韻,有音無字韻,且較少使用,因此不列於表中。
莆田話有七個聲調,平去入各分陰陽。具體的調值如下:
標號 | 1 | 2 | 3 | 4 | 5 | 6 | 7 |
調類 | 陰平 | 陽平 | 上聲 (陰上) |
陰去 | 陽去 | 陰入 | 陽入 |
音值 | ˥˧˧ (533) | ˩˧ (13) | ˦˥˧ (453) | ˦˨ (42) | ˩˩ (11) | ʔ˨˩ (ʔ21) | ʔ˦ (ʔ4) |
興化平話字調號 (括弧內附註的是使用範例) |
不標調 (a) | ́ (á) | ˆ (â) | ˈ (a̍) | - (ā) | 不標調 (ah) | ˈ (a̍h) |
例字 | 詩巴 | 時爬 | 始把 | 試霸 | 寺罷 | 濕北 | 實拔 |
連讀音變
莆田話的連讀音變分為連讀變聲、連讀增音、連讀變調三種。
連讀變聲,即兩個音節連讀的時候前字的韻母或後字的聲母發生變化的現象。後字的聲母受前字的影響而產生變化,稱為順同化;前字韻母受後字的影響(一般為後字的聲母)而產生的變化,稱為逆同化。[4]
連讀變調,即兩個音節連讀的時候,前字的聲調受後字聲調的影響而發生變化。
以下是莆田話的連讀變調規律表。其中,綠色代表前字,藍色代表後字。
陰平 533 |
陽平 13 |
上聲 453 |
陰去 42 |
陽去 11 |
陰入 ʔ21 |
陽入 ʔ4 | |
陰平 533 |
陽去11 | 陽平13 | 陽去11 | ||||
陽平 13 |
陽去11 | 55 (高平調) |
陰去42 | 陽去11 | |||
上聲 453 |
陽平13 | 陽去11 | 陽平13 | 陽去11 | |||
陰去 42 |
55 (高平調) |
陰去42 | 55(高平調) | 陰去42 | 55 | ||
陽去 11 |
陽去11 | 55 | 陰去42 | 55 | |||
陰入 ʔ21 |
陽入ʔ4 | ||||||
陽入 ʔ4 |
陰入ʔ21 |
文白異讀
莆田話存在非常豐富的文白異讀現象,大體可分為以下幾類:
- 韻母異讀:西:文讀/ɬe˥˧˧/,白讀/ɬai˥˧˧/
- 聲母異讀:婦:文讀/hu˩˩/,白讀/pu˩˩/
- 韻母、聲調異讀:聽:文讀/tʰɛŋ˦˨,白讀/tʰia˥˧˧/
- 聲母、聲調異讀(最少):虹:文讀:/hɒŋ˩˧/,白讀/kʰɒŋ˩˩/
- 聲母、韻母異讀:馬:文讀/ma˦˥˧/,白讀/pɒ˦˥˧/
- 聲母、韻母、聲調皆異讀:雨:文讀/y˦˥˧/,白讀/hɔu˩˩/
由於莆田、仙遊一帶與福州、閩南的特殊歷史淵源,莆仙語的白讀系統不僅有自身的特色,有時還兼具閩東語和閩南語的特點,因而非常豐富。在莆仙語中,有的單字甚至可能出現兩到四種的白讀讀法。但是,每一個單字往往只有一種文讀讀音。以下舉莆田話中的部分字詞為例:
文字

1890年(光緒十六年),美國基督教美以美會傳教士威廉·蒲魯士來興化府傳教。在興化期間,蒲魯士學會了莆田話,並仿照閩南語白話字和閩東語平話字,創造了莆田話的羅馬字——「興化平話字(Hing-hua̍ báⁿ-uā-ci̍)」。興化平話字極大地便利了基督教的傳播。不過,同其他眾多教會羅馬字一樣,興化平話字並未走出教會圈子,如今已然為人們所忘卻。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