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英和(1771年—1840年),初名石桐,字樹琴,號煦齋,又號粵溪生[1],索綽絡氏,內務府滿洲正白旗人[2],先世居吉林混同江東北弗阿哈(滿語舊阜之義)之地。中國清朝官員,進士出身,授協辦大學士。工詩,善書。
英和之父德保,官至禮部尚書,母側室經氏。英和生於乾隆三十六年(1771)廣州,時父德保任廣東巡撫。英和少有俊才,權臣和珅欲召之為婿,德保不準。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中順天鄉試舉人,五十八年(1793年)癸丑科二甲進士(時隸內務府正白旗包衣哈豐阿管領下,載《欽定八旗通志:進士》),選庶吉士,散館後授編修。[3]
嘉慶四年,充高宗實錄館纂修官,復授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六年(1801),授總管內務府大臣,充經筵講官,工部左侍郎兼左翼總兵官,充江南鄉試正考官。七年,授翰林院掌院學士。九年,加太子少保銜,旋授軍機大臣,紫禁城騎馬。嘉慶十八年,授步軍統領、工部尚書。嘉慶十九年(1814),出任正藍旗滿洲都統。嘉慶二十四年,任鑲黃旗滿洲都統。道光五年(1825年),任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太保銜。[3]
道光七年(1827年)因「家人私議增租」被降職,外放熱河都統。次年,授寧夏將軍,以病為由請求解職,獲得批准。道光八年(1828年),監修之宣宗陵寢地宮浸水案發,致使孝穆成皇后的梓宮被浸,英和被發現有嚴重貪瀆行為,在涉案大臣中其罪尤重。被重責,本擬處死,幸有太后說情,改發配黑龍江齊齊哈爾(達斡爾語稱卜魁、卜奎)充當苦差,子孫也一併革職;寓於卜魁城北門外,齊齊哈爾副都統玉英與英和是世交,予關照。道光十一年(1831年)被釋回,子孫復官。道光二十年(1840年)卒,贈三品卿銜。[3]
英和工詩文,善書法,著有《恩福堂詩鈔》十二卷(法式善、阮元序)、《恩福堂詩集筆記》、《恩慶堂集》、《卜魁城賦》(初刻版有貴慶作序,受業徐松作跋。後來清代的定版則掉刪貴慶序,並改變原文。見賈敬顏1990年發表在《北方文物》02期的」記初刻本《魁卜賦》「)、《卜魁集紀略》等。阮元評英和的詩境「格高而性逸」。嘉慶十五年(1810),御賜承澤園(據說以前由怡親王弘曉擁有),英和居住時更名為「依綠園」,有詩「依綠園十四事」、「依綠園十四詠」等。英和年輕時師從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己丑科進士任大椿,同窗詩友有內務府正黃旗漢軍百齡、姻戚內務府正黃旗蒙古法式善。曾任《欽定全唐文》副總裁官。參與編寫《石渠寶笈》三編(1816)。
鈐印有:煦齋藏法、英和之印、清華濟美、四代翰林家。與夫人薩克達氏介文合作書畫合冊。為邵彌《竹石圖》題跋。為保定蓮池書院(又名直隸書院,今古蓮花池)的水東樓題柱聯:「屐齒潤沾三徑綠,塵心春洗一潭清」。英和又師從書法家劉墉 (清朝),為後者《劉文清公遺集》作跋。為《承德府志》(清道光11年(1831)刊本)作序。道光十八年為胡敬 (嘉慶進士)的《崇雅堂詩文集》作序。
為官之餘,嗜書藏書。曾手抄《永樂大典》,藏於「恩福堂」中。編撰《恩福堂書目》4卷,著錄圖書900餘種,宋本有數百卷,藏書處另有「恩慶堂」、「歡頤山墅」等,藏書印有「恩福堂藏書記」、「煦齋藏庋」、「臣和恭藏」、「宮保世家」、「南齋翰林左翼總兵」、「身在萬里半天下」等。曾收藏明末清初陳洪綬《書齋伏案圖》。曾收藏並跋宮廷御賜畫狀元唐岱的《秋山圖》立軸(1749)。
[編]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