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 (清朝)

中国清朝政治人物、朝廷官员、书法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劉墉 (清朝)

劉墉(1720年8月19日—1805年1月24日),字崇如,號石庵山東諸城注溝鎮逄戈莊村(今屬高密)人,祖籍江南省碭山(今屬安徽省),中國清朝中期著名政治人物及書法家,系乾隆年間首席軍機大臣劉統勛之子。劉墉於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曾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直隸總督、吏部尚書及體仁閣大學士等職,在職期間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於世。劉墉的書法也造詣深厚,是帖學大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其逝世後被贈「太子太保」。

快速預覽 劉墉, 籍貫 ...
劉墉
Thumb
清代學者象傳》第一集之《劉墉像》,清葉衍蘭
大清太子少保體仁閣大學士吏部尚書
籍貫山東諸城縣注溝鎮逄戈莊村
族裔漢族
字號字崇如,號石庵
諡號文清
出生康熙五十九年七月十六日
1720年8月19日
大清山東諸城縣
逝世嘉慶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1805年1月24日(84歲)
大清京師
親屬劉棨(祖父)
劉統勳(父)
劉墫(從兄)
劉錫朋(子)
劉鐶之(姪)
劉喜海(姪孫)
劉華海(姪孫)
出身
  • 乾隆十六年辛未科進士出身
著作
  • 《清愛堂石刻》
  • 《劉文清遺集》
  • 《石菴詩集》
關閉

生平

劉墉生於康熙五十九年農曆七月十六日(公元1720年8月19日),為時任大學士劉統勳之子。乾隆十六年(1751年),劉墉中二甲第二名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編修,再遷侍講。乾隆二十年(1755年),劉統勳獲罪,劉墉也被奪官下獄。不久,其事解決,又賞編修,出督安徽學政[1]。劉墉在任期間針對當時貢生監生管理混亂的狀況,上疏「請州縣約束貢監,責令察優劣」,並提出切實可行的補救辦法,得到皇帝肯定。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十月,改任江蘇學政[2]。還上書皇帝稱:「生監中滋事妄為者,府州縣官多所瞻顧,不加創艾。行政官員既畏刁民,又畏生監,兼畏胥役,以致遇事遲疑,皂白不分,科罪之後,應責革者,並不責革,實屬闒茸怠玩,訟棍蠹吏,因得互售其奸。」這一看法深受乾隆皇帝賞識,稱讚其「知政體」[3]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劉墉任山西太原府知府,因失察下屬「侵帑」,被發往軍臺效力。年餘被放還,受命在修書處行走[4]。不久,因受其父恩澤,仍以知府用,知江蘇江寧府,任內有清名。次年升江西鹽驛道,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遷陝西按察使。次年,其父統勳病卒,因丁憂去職[5]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劉墉守喪結束後,被授予內閣學士[6],在南書房行走。逾年調江蘇學政[2]。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八月,江蘇省東台縣監生蔡嘉樹唆使如臯縣民人童志璘向劉墉告發已故的江蘇東台縣舉人徐述夔生前的作品集中有「大明天子重相見,且把壺兒擱半邊」,「明朝期振翮,一舉到清都」的詩句,當時徐述夔和其子徐懷祖皆已物故,仍被開棺戮屍,孫子徐食田、徐食書、徐首發被處斬。為徐詩作序的已死禮部尚書沈德潛,也被戮屍[7]。歷遷戶部、吏部侍郎[8]。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任湖南巡撫[9][10]。劉墉在任期間,政簡刑清,吏民畏服。「嘗勸捐州縣社倉谷凡十二萬石,民以為便」[11]。次年遷左都御史,仍直南書房,兼管國子監事務[12][13]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奉命與尚書和珅錢灃前往山東查辦巡撫國泰貪污及縱容下屬之事。和珅修書一封給予國泰令其準備庫銀掩蓋虧空,但是因為劉墉指派手下阻礙而不成功[14]。因查訪案情有功,劉墉被授予工部尚書,充上書房總師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署直隸總督,兩年後被授職協辦大學士[15]。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因「諸皇子師傅久不入書房」而被降為侍郎銜。不久,授內閣學士,歷升順天學政、禮部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任禮部尚書,署吏部尚書,不久實授[16]

嘉慶二年(1797年),授體仁閣大學士。五月,劉墉奉旨偕同尚書慶桂到山東辦案,察看黃河決口的情況,劉墉上書請求在決口處築壩,下游疏導分流,朝廷採納了意見[17]。嘉慶四年(1799年),加封太子少保,奉旨辦理文華殿大學士和珅植黨營私、擅權納賄一案。劉墉查明和珅及其黨羽橫徵暴斂、搜刮民脂、貪污自肥等罪行20條,奏報朝廷。嘉慶隨即處死和珅。嘉慶四年年底,劉墉上疏陳述漕政,對漕運中的漏洞體察至深,嘉慶皇帝看後深以為然[18]。嘉慶六年(1801年),劉墉充任會典館正總裁[4]。嘉慶七年(1802年),皇帝駕幸熱河,命劉墉留京主持朝政。此時劉墉已八十有餘,卻輕健如故,雙眸炯然,寒光懾人。

嘉慶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公元1805年1月24日),劉墉在北京病逝,享壽八十五歲(虛歲)。據記載,其當天還到南書房當值,晚上宴會客人,「至晚端坐而逝」。[19]朝廷追贈其太子太保,祀賢良祠,諡文清[20]

著有《劉文清公遺集》(受業、協辦大學士英和跋,道光六年刻本)。

書法

劉墉擅書法,工書,尤長小楷,其書用墨厚重,貌豐骨勁,別具風貌,為清一代書法家,也兼及顏真卿蘇軾。其書法最初從元代趙孟頫入手,至中年方自成一家,以為師,筆意古厚。與鐵保翁方綱成親王永瑆並稱為清代四大書法家。

劉墉書寫杜甫詩句之手卷時,書於水紅色、鈎金花的紙張上,十分別緻。起始的一首詩題名為〈縛雞行〉,敘述小僕綁着雞要到市中去賣,引起了詩人對人、雞、蟲三者間的一些感慨,內容頗有意趣。至於在書法方面,圓潤婉轉的字體,看似柔軟無骨,實際上卻是將勁道隱藏於豐厚的外貌中,相當的內斂,前人評論劉墉的書法為綿裏藏針,應即此意了。

七十歲以後則專心於北朝石碑書法。他的書法,用墨厚重,墨色濃墨豐潤,但是骨架結構則非常剛勁,結合了柔與剛的兩面,別具特色。徐珂稱讚劉墉:「文清書法,論者譬之以黃鐘大呂之音,清廟明堂之器,推為一代書家之冠。蓋以其融會歷代諸大家書法而自成一家。所謂金聲玉振,集群聖之大成也。其自入詞館以迄登台閣,體格屢變,神妙莫測。」[21]

軼事

相傳劉墉有駝背,所以他在民間有個外號叫作「劉羅鍋」,更有後世的文藝作品對此渲染,但並不完全符合史實。清朝官員普遍因常需弓腰面上而駝背,而劉墉個字偏高,所以顯得駝背突出一些。嘉慶帝曾稱劉墉為「劉駝子」,「劉羅鍋」這個外號由此流傳開來。

劉墉的實際年齡比和珅年長三十歲,壯年的和珅入朝為官時,劉墉已年過六旬,部分現代影視作品中關於二人年齡的描畫不真實,但劉墉確實參與了嘉慶帝對和珅的清算與查處。

相關文藝作品

註釋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