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蘇州模式是指20世紀90年代形成於中國江蘇省蘇州市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其前身為蘇南模式。區別於蘇南模式,蘇州模式具有明顯的外向型經濟特點,撤離了鄉鎮政府對鄉鎮企業的支配權,轉而積極吸引外資,發展出口加工業。中國東北部分地區的經濟發展一定程度上受到蘇州模式的影響。[1]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創研究。 (2012年4月2日) |
蘇州模式又被稱作「外資經濟」,通過招商引資,使得蘇州經濟、社會迅猛發展。蘇州模式與溫州模式的民營式經濟剛好相反,蘇州模式主張以政府吸引外來資本在本區投資建廠,依靠廉價勞動力和較為豐富的土地資源,使得經濟快速發展。
政府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之中,過於依賴外來資本。這可能會影響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蘇州模式可能會導致過度依賴外資的外生型經濟,這樣的經濟結構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同時,在招商引資的過程中,可能會過度壓低土地成本,導致土地的嚴重消耗。
蘇州模式體制下有大量的外企工廠,這些工廠需要輸入大量的廉價勞動力。重慶市市長黃奇帆2004年時認為[2]:
蘇州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但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才1萬多元人民幣;而同等的人均GDP規模,上海人均收入2萬多元人民幣;即使在人均GDP只有1000美元的重慶,城市人均收入也達到了8000元人民幣。這是典型的『只長骨頭不長肉』。
然而事實上,當年蘇州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4451元,上海為16683元,重慶為9221元[3]。黃奇帆此舉顯然是錯誤地將蘇州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與上海的人均工資相比較,而重慶市當時與這兩個城市產業結構差別巨大,並不具有可比性。而到了2014年,蘇州與上海的差距有所縮小,而重慶與兩市的差距卻越來越大。
蘇州市的財政收入位居全國第六位,甚至超過了廣州市。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位列華東第二位,全國第四位;農村居民純收入位居全國第二位[4]。可見蘇州居民的收入水平位次明顯要高於財政收入的位次。
儘管蘇州在近代出現了大量民營經濟,但隨着蘇州模式的不斷發展,民營資本逐漸弱於外來資本。由於對內資和外資實行不同的政策,進一步抑制了民營經濟的發展。[來源請求]
近年來,蘇州市積極實行經濟轉型,開始鼓勵個體私營經濟,大力加強自主創新。儘管蘇州經濟發展速度略有減慢,但經濟實力仍保持在中國大陸前幾位,年增長速度維持在10%以上。[5]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