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關於平庸的惡的報告》(英語:Eichmann in Jerusalem: A Report on the Banality of Evil)是美國政治理論家漢娜·阿倫特1963年的著作。猶太人阿倫特在希特拉上台後逃離德國,本書集合了阿道夫·艾希曼於1961年在耶路撒冷受審時她為《紐約客》撰寫的報道。本書於1964年出版增訂版。

Quick Facts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關於平庸的惡的報告, 作者 ...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關於平庸的惡的報告
作者漢娜·阿倫特
類型書面作品[*]專論
語言英語
主題阿道夫·艾希曼 編輯維基數據
故事背景地點歐洲 編輯維基數據
發行資訊
出版機構Viking Press英語Viking Press
出版時間1963
出版地點美國
頁數312
Close

艾希曼

阿倫特接受了阿道夫·艾希曼的法庭證詞和可用的歷史證據,並對艾希曼提出了以下幾點看法:

  • 艾希曼在法庭上自述,他一直試圖遵守康德絕對命令
  • 阿倫特在書中這樣描述艾希曼:「說話時間越長,越能感受到他表達力的匱乏與思考能力的缺失,他不會站在別人的立場思考問題,之所以無法同他交流,並不是因為他說謊,而是因為他周圍圍繞着堅固的壁壘,屏蔽他的言辭和他人的存在,從而幫他一併拒絕着真相。」

審判的合法性

除了對艾希曼本人的討論之外,阿倫特還討論了審判的其他幾個方面:

  • 她指出,艾希曼在阿根廷被以色列特工綁架並運到以色列,這是非法行為,他沒有在以色列犯下罪行,但在以色列受到了審判。
  • 她將他的審判描述為由以色列總理本-古里安安排的一場表演。本-古里安出於政治原因希望不是強調艾希曼所作的行為,而是強調猶太人在大屠殺期間受到的痛苦。[1]
  • 她質疑以色列審判艾希曼的權利,以色列1950年簽署《聯合國反種族滅絕公約》,該公約拒絕普遍管轄權,並要求被告在實施犯罪行為的領土上受審,或由國際法庭審判。[2]
  • 艾希曼的行為不是德國法律規定的罪行,因為在當時的第三帝國看來,他是守法公民。[3]

平庸的惡

阿倫特的書介紹了惡的平庸。[4]她的論點是,艾希曼不是一位狂熱者,而是一個及其平庸而平凡的人,他依靠陳詞濫調為自己辯護,而不是自己思考。任何人放棄對善惡是非的判斷力去服膺權威,那麼最平凡的人也會導致最極端的邪惡。

根據〈「平庸之惡」主角艾希曼的一生〉,作者記載「在鄂蘭眼中,艾希曼明明是大屠殺的策劃人,但卻是一個沉悶、普通、平庸得可怕的官僚,他平凡到令人感受不到一點變態和殘酷的氣息。而根據其證詞,他對猶太人沒有一絲恨意,只是在整個納粹官僚體制中奮發向上。最終那種不帶個人思想的官僚心態,令他把自己的所作所為,從現實脈絡中抽離,在沒有惡念的情況下,做出歷史上最邪惡的事。」(Tong, 2020年)[5]

註釋

參考來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