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上玉皇胎息經,簡稱《胎息經》。撰人以及著作年代不詳,似出於唐代[1]。此經為七言韻文,全篇僅八十八字論述胎息要旨,收入《正統道藏》洞真部本文類。
胎息為道家養生之術,淵源甚古,可追溯至先秦兩漢的「行氣」呼吸之術,《抱朴子內篇》〈遐覽〉有著錄以「胎息」為名的道經,此後歷代修習者,絡繹不絕[2]。
題解
胎息,道教煉養方法之一。指至深入靜之呼吸,達到有如嬰兒在母胎之中,不用口鼻而用丹田行內呼吸的「真息」境界[3][4]。
《抱朴子內篇》〈釋滯〉說:「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噓吸,如在胞胎之中,則道成矣」。內丹家視胎息為修煉內丹術的重要功法,「胎息,實曰內丹。非只治病,決定延年。久久行之,名列上仙」「含守於真息。又云神息定而金木交,心意寧而龍虎會,此內丹之真胎息之用也」[5][6]。
內容
論述胎息修煉法中「氣」和「神」的關係,主張「胎」從氣中結,氣從胎中息。若氣在身中,神不離身;若神住身內,氣不離身。所以修行者要瞭解「神」與「氣」的相注關係,從而「固守虛無,以養神氣」。
註解
- (唐)幻真先生《胎息經註》
- (明)王文祿《胎息經疏略》
- 張義尚,《胎息經》註釋,1982年,第3期《氣功》雜誌
影響
《胎息經》對後代氣功的實踐有很大影響。唐代修習胎息法的人特別多,出現了大量有關胎息法的著述。《諸真聖胎神用訣》收錄了這一時期二十多家的胎息法,雖然各家功法側重不同,但均師承《胎息經》的修持法則。相傳為唐代道士司馬承禎所著的《胎息精微論》,對胎息養生的原理,有更為深刻的闡述[7]。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