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耗羨歸公又稱火耗歸公,中國歷史上,地方官向民眾徵收稅金時,會以運送與鎔鑄等耗損為由,多徵銀兩,更稱為「火耗」或「耗羨」,但耗羨的範圍大於火耗,因還包含了雀鼠耗等項目[1]。
漢朝時,每繳糧食一石,加耗兩斗,後漢隱帝時,雀鼠耗由納糧一石加耗兩斗增到四斗。此後耗羨作爲中國歷代官員的陋規收入近乎一種公開狀態。清代康熙後期虧空嚴重。康熙帝一方面宣佈「永不加賦」,一方面對官吏稅外收費只能默許。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七月,御史袁橋彈奏山西巡撫噶禮「縱庇貪婪」,「通省錢糧,每兩索火耗銀二錢,除分補大同、臨汾、洪洞、襄陵、翼城、臨晉、聞喜、崞縣、長治、介休諸處虧空外,入己銀共四十餘萬兩。」[2]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至六十一年(1722年)二月,直省虧空銀九百一十三萬兩,米谷二百四十二萬余石。[3]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川陝總督年羹堯和陝西巡撫噶什圖最早提出耗羨歸公建議,但遭到了康熙帝的斥責而未果。雍正時山西巡撫諾岷[4]、布政使高成齡[5]請提解火耗歸公。雍正元年(1723年)十一月正式實施耗羨歸公[6],最早在山西推行,當年就有湖廣、河南、山東等省份奏報實施耗羨歸公。雍正二年(1724年)七月,正式推廣至全國,將明朝以降的「耗羨」附加稅改為法定正稅,並制度養廉銀,用意在打擊地方官吏的任意攤派行為。
耗羨歸公終究是陋規合法化成為正稅的結果,難免有「加賦」之嫌。乾隆帝繼位,對耗羨歸公和養廉銀的政策頗有異議,與臣下商討是否繼續實行。有官員表示希望恢復耗羨私征制度,但大多數人認為應當堅持。錢陳群認為耗羨提解以來,「吏治肅清,民亦安業」。[7]兵部主事彭端淑亦稱耗羨歸公是「萬世不易之法」。[8]最後乾隆表示:「此事當從眾議,仍由舊章。[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