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莎琳·維納蒂亞·萊恩·福克斯·皮特-里弗斯 FRS[2](英語:Rosalind Venetia Lane Fox Pitt-Rivers,1907年3月4日—1990年1月14日)是一名英國生物化學家[1]。1971年,她成為歐洲甲狀腺協會的第二任主席;她接替讓·羅氏(Jean Roche)的位置,傑克·格羅斯也緊隨其後,這三個人的名字都與甲狀腺激素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3)的發現密不可分[3]。
此條目翻譯品質不佳。 (2024年4月2日) |
早年生活和教育
皮特-里弗斯原名羅莎琳·維納蒂亞·亨利(Rosalind Venetia Henley),於1907年3月4日出生於倫敦曼斯菲爾德街18號,是第5長槍兵團上尉安東尼·莫頓·亨利(Anthony Morton Henley)和妻子西爾維亞·勞拉·斯坦利(Sylvia Laura Stanley)的四個女兒中的長女[1][4]。她的父親是第三代亨利男爵安東尼·亨利的三子[5],母親是奧爾德利的斯坦利男爵的女兒[1]。
她在家中接受教育,13歲時進入諾丁山中學。她對化學的興趣始於12歲,當時一位叔叔送給她一套化學試劑[2]。她後來就讀於倫敦大學貝德福德學院,1930年以一等優異成績獲得理學學士學位,1931年獲得理學碩士學位[1][6]。
個人生活
1931年,她與喬治·皮特-里弗斯結婚,成為他的第二任妻子。喬治·皮特-里弗斯是人類學家和優生學家,英格蘭最富有的人之一[7],他是奧古斯都·皮特-里弗斯的孫子,奧古斯都·皮特-里弗斯在牛津建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人類學博物館。她成了他第一次婚姻所生的兩個男孩麥可和朱利安的繼母。1932年,她生下兒子安東尼(Anthony),但這段婚姻於1937年解除[1][6][8]。
在婚姻存續期間,她的丈夫變得越來越支持優生學和反猶太主義,與德國優生學家走得越來越近,並對墨索里尼和希特拉大加讚賞。1940年,他根據《國防條例》第18B條被關押[9]。
職業生涯
1937年離開喬治·皮特-里弗斯後,她重返校園,並於1939年獲得UCL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博士學位[10]。
1942年,她加入國家醫學研究院(NIMR),該研究所是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MRC)最大的研究所[2]。後來,她成為化學部負責人,並於1972年退休[11]。
1952年,她與傑克·格羅斯合作發現了T3激素,並在《柳葉刀》上發表他們的研究成果[12],她因此獲得國際認可[1]。1954年,她獲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2]。1973年,她被授予倫敦貝德福德學院研究員稱號;1983年,她被授予英國皇家醫學會榮譽研究員稱號;1986年,她被授予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榮譽研究員稱號[1]。
她與亞姆舍·R·塔塔合作出版的著作包括《甲狀腺激素》(1959年)、《甲狀腺疾病的化學》(1960年)以及《甲狀腺》(與W·R·特羅特合作,1964 年)[1][13]。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