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爾納環形山(Werner)是月球正面中南部高地上一座相對年輕的大隕坑,約形成於32億年-11億年前的愛拉托遜紀[1],其名稱取德國數學家暨地理學家和天文學家約翰內斯·維爾納(Johannes Werner,1468年-1528年) [2],1935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接受。
描述
該隕坑西側毗鄰雷喬蒙塔努斯環形山、西北靠近普爾巴赫環形山、大隕坑比安基奴斯環形山連接了它的北側壁、而克魯森施滕隕石坑和阿里辛西斯環形山則分別位於它的東北和東南,維爾納環形山的東北偏東矗立着阿皮亞納斯隕石坑、西南面坐落了巨大的沃爾瑟環形山[3]。該隕坑中心月面坐標為28.03°S 3.29°E,直徑70.6公里[4],深度約4.2公里[5]。
維爾納環形山的地質齡非常年輕,與周邊其它大隕坑相比,坑壁幾乎未受到侵蝕。該隕坑外側壁突出,內側壁帶有明顯的階地狀結構,坑壁與坑底最大落差達4.2公里[2][6],坑壁平均高出周邊地形1290米[1],內部容積約4400公里³[1]。碗狀的坑底相對平坦,分佈有一些低矮的山脊和一座直徑15.56公里、高1500米的龐大中央峰[7]。靠西北內側坡底有一小片高反照率的地表。據部分觀察者反映,該區域顯示有一座火山口[7];在北側內壁坡底則分佈有另一處高反照率區[8],上面坐落着衛星坑"維爾納 D"。維爾納環形山的形態特徵隸屬"TYC"(以該類隕石坑的典型代表-第谷坑所命名)。
衛星隕石坑
按慣例,最靠近維爾納環形山的衛星坑將在月圖上以字母標註在它的中心點旁邊[9]。
維爾納 | 緯度 | 經度 | 直徑 |
---|---|---|---|
A | 27.2° S | 1.1° E | 15 公里 |
B | 26.2° S | 0.7° E | 13 公里 |
D | 27.1° S | 3.2° E | 2 公里 |
E | 27.4° S | 0.8° E | 7 公里 |
F | 25.8° S | 0.8° E | 10 公里 |
G | 27.6° S | 1.3° E | 9 公里 |
H | 26.6° S | 1.5° E | 16 公里 |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