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外交部部长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維亞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維奇·莫洛托夫(俄語:Вячеслав Михайлович Молотов,羅馬化:Vyacheslav Mikhailovich Molotov;1890年3月9日—1986年11月8日),原姓斯克里亞賓(Скрябин,羅馬化:Skryabin),早年參加革命時,將姓氏改為「莫洛托夫」(Молотов,取「錘子」之意,俄文「錘子」為「молот」)。1930年-1941年任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政府總理),1942年至1957年任蘇聯人民委員會(1946年後改稱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1939年至1949年及1953年至1956年兼任外交人民委員(1946年後改稱外交部長),1957年6月被降為駐蒙古大使,1964年被開除黨籍,勒令退休。1984年恢復黨籍[1]。
維亞切斯拉夫·莫洛托夫 Вячеслав Молотов | |||||||||
---|---|---|---|---|---|---|---|---|---|
第3任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 | |||||||||
任期 1930年12月19日—1941年5月6日 | |||||||||
副主席 | 瓦列里安·古比雪夫 尼古拉·沃茨涅申斯基 | ||||||||
前任 | 阿列克謝·李可夫 | ||||||||
繼任 | 約瑟夫·史太林 | ||||||||
蘇聯外交部長 | |||||||||
任期 1939年5月3日—1949年3月4日 | |||||||||
總理 | 約瑟夫·史太林 | ||||||||
前任 | 馬克西姆·李維諾夫 | ||||||||
繼任 | 安德烈·維辛斯基 | ||||||||
任期 1953年3月5日—1956年6月1日 | |||||||||
總理 | 格奧爾基·馬林科夫 尼古拉·布爾加寧 | ||||||||
前任 | 安德烈·維辛斯基 | ||||||||
繼任 | 德米特里·謝皮洛夫 | ||||||||
蘇聯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 | |||||||||
任期 1942年8月16日—1957年6月29日 | |||||||||
總理 | 約瑟夫·史太林 格奧爾基·馬林科夫 尼古拉·布爾加寧 | ||||||||
前任 | 尼古拉·沃茨涅申斯基 | ||||||||
繼任 | 尼古拉·布爾加寧 | ||||||||
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中央委員會責任書記 | |||||||||
任期 1921年3月—1922年4月 | |||||||||
前任 | 尼古拉·克列斯京斯基 | ||||||||
繼任 | 約瑟夫·史太林 (作為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 ||||||||
蘇聯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委員 | |||||||||
任期 1926年1月1日—1957年6月29日 | |||||||||
蘇聯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 | |||||||||
任期 1921年3月16日—1926年1月1日 | |||||||||
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書記處書記 | |||||||||
任期 1921年3月16日—1930年12月21日 | |||||||||
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組織局委員 | |||||||||
任期 1921年3月16日—1930年12月21日 | |||||||||
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 | |||||||||
任期 1929年4月—1935年 | |||||||||
前任 | 布哈林 | ||||||||
繼任 | 季米特洛夫 |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維亞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維奇·斯克里亞賓 Вячеслав Михайлович Скрябин 1890年3月9日 俄羅斯帝國維亞特卡省庫喀卡(今 俄羅斯基洛夫州蘇維埃茨克) | ||||||||
逝世 | 1986年11月8日 蘇聯莫斯科 | (96歲)||||||||
國籍 | 蘇聯 | ||||||||
政黨 | 蘇聯共產黨 | ||||||||
配偶 | 波林娜·熱姆丘任娜 | ||||||||
宗教信仰 | 無 | ||||||||
獲獎 |
| ||||||||
簽名 |
莫洛托夫生於沙皇俄國維亞特卡省亞蘭斯克(今俄羅斯基洛夫州蘇維埃茨克),原名斯克里亞賓,商店職員之子,與常見錯誤相反他與知名作曲家亞歷山大·斯克里亞賓並無親屬關係,在聖彼得堡理工學院就讀。後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擔任《真理報》編輯。被沙俄政府流放。1912年在聖彼得堡結識史太林。在沃洛格達流放期間曾靠演奏小提琴掙生活費。考上大學從而合法結束流放生活,隨後以大學生的身份免服第一次世界大戰兵役。1915年,由於認為斯克里亞賓不好發音,莫洛托夫聽上去與無產階級和工人聯繫更緊密,故使用假名莫洛托夫。1917年二月革命爆發時,是布爾什維克在彼得堡的地方黨組織負責人。在列寧時期就是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1926年起任政治局委員。他是史太林的親信。在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阿列克謝·伊萬諾維奇·李可夫倒台(1938年被處死)後,他繼任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成為史太林領導班子的二號人物,支持史太林的農業集體化政策並參與領導了大清洗。
1939年-1949年及1953年-1956年兼任外交人民委員(1946年後改稱外交部長),是史太林國際談判的主要代言人和顧問,曾多次冒着生命危險飛越敵占區上空與西方領導人斡旋。他善於使用外交手段維護蘇聯的利益,能言善辯,被譽為外交天才,儘管史太林對他並不完全信任。
1941年,史太林親自出任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把莫洛托夫降為蘇聯人民委員會(後改稱蘇聯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1949年,莫洛托夫的妻子熱姆丘任娜因支持猶太人的言論遭到了史太林的迫害,莫洛托夫被解除了外長職務,但莫洛托夫至始至終都在堅定地支持史太林,在史太林去世後重新兼任外交部長。由於反對赫魯雪夫推動的蘇共二十大後的反史太林和去史太林化政策而於1957年被打為「反黨集團」頭目,被降為駐蒙古人民共和國大使。1964年被開除黨籍,勒令退休。1984年被恢復黨籍,1986年去世。是列寧同志中,極少數幾個活到1980年代的。
從1969年至1986年的17年間,莫洛托夫接受了蘇聯記者丘耶夫139次採訪,談了許多問題,對史太林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後來被丘耶夫寫成《同莫洛托夫的140次談話》。莫洛托夫談話的主要內容可概括為:
莫洛托夫晚年出版回憶錄,透露許多政治與二戰內幕,頗具歷史價值與可看性。
在蘇芬戰爭中,蘇聯轟炸機曾轟炸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總統府(曾為沙皇行宮),此為冬季戰爭期間的赫爾辛基轟炸,結果炸彈擊中總統府前面廣場的汽車站;赫爾辛基總共被轟炸了8次,全市遭到350枚炸彈襲擊,造成97人死亡,260人受傷,另有55座建築物被摧毀,遭到世界各國的譴責。因蘇聯在其它地區使用了RRAB-3子母彈留下了大型外殼,國際社會指責蘇聯用子母彈攻擊芬蘭平民,蘇聯外長莫洛托夫辯稱蘇聯飛機沒有向芬蘭人民扔下炸彈,而是去轟炸機場及去貧民區為貧苦的芬蘭人民空投麵包。芬蘭軍民便將蘇聯投下謔稱為「莫洛托夫的麵包籃」。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