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投入韓戰後對聯合國軍發起的第二場大規模戰役,時間從1950年11月25日至12月24日。此役以太白山脈為界分成東、西兩個戰場,西線的主要戰役為清川江戰役,東線則為長津湖戰役。戰役時間正值隆冬,戰場溫度達到零下30度,兩軍部隊因凍傷失去戰鬥能力甚至凍死的人員甚至比因作戰死亡者更多。
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二次戰役 | |||||||
---|---|---|---|---|---|---|---|
| |||||||
參戰方 | |||||||
中國人民志願軍 北韓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彭德懷 |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 | ||||||
參戰單位 | |||||||
西線: 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8、39、40、42、50、66軍,炮兵1個營8個連 東線: 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0、26、27軍[1] |
西線: 美軍第1軍、第9軍 南韓第2軍 英軍第27旅 土耳其旅 東線: 美軍第10軍 南韓第1軍[1] | ||||||
兵力 | |||||||
志願軍(只有地面部隊)6個軍18個師。 一線23萬餘[1] |
聯合國軍總兵力55.3萬人,地面部隊總兵力42.3萬人。西線8個師2個旅,東線:5個師 一線22萬餘[1] | ||||||
傷亡與損失 | |||||||
總計:78,156人 |
美軍: |
在第一次戰役結束後,聯合國軍指揮官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刻意忽視中國人民志願軍與聯合國軍交戰的情報,而錯誤樂觀地提出在聖誕節返鄉的宣告,戰力不足的聯合國軍遭到中國人民志願軍重擊,被迫撤退重整防線。志願軍在這階段的勝利將聯合國軍逐出朝鮮半島北部,戰場退回到38度線周邊場域。
在1950年9月下旬仁川登陸戰役成功後,兵疲馬困的朝鮮人民軍幾乎是呈潰散狀態,聯合國軍迅速的朝北方進軍,10月3日,聯合國軍跨越38度線,攻入朝鮮半島北部。麥克阿瑟在10月1日呼籲朝鮮人民軍投降,並下令部隊開向中國與朝鮮半島的地理邊界鴨綠江。至11月24日,聯合國軍發動最後一波攻勢,聲稱此波攻勢將可讓聯合國軍在聖誕節結束戰爭。但是麥克阿瑟與他的親信參謀們淡化中華人民共和國介入的宣告,以及低估中國軍隊投入戰場的規模,還有對部隊可能的風險。在一份11月25日的情研報告中,聯合國軍判斷在朝鮮半島的中國軍隊僅有7萬人,但同一天,中國人民志願軍以30萬人的大軍朝聯合國軍發起攻勢。
1950年11月23日時聯合國軍兵力約553,000人。其中海軍約75,000人,駐紮在日本和朝鮮半島的空軍約55,000人,在朝鮮半島的地面部隊總數為423,313人。地面部隊包括韓軍223,950人、美軍178,464人(陸軍153,536人、海軍陸戰隊24,928人)、英軍11,186人、土耳其軍5,051人等。[5]
1950年11月25日,時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機要秘書兼俄語翻譯的毛岸英,在北韓平安北道大榆洞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遭空襲陣亡。
1950年12月23日,第8軍團司令沃爾頓·沃克將軍等人乘着吉普車到漢城北郊,打算在38線進行重整時,發生車禍而身亡,被追晉為上將。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