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緬甸的蒙巴頓伯爵路易·法蘭西斯·亞厘畢·域陀·尼古拉斯·蒙巴頓 KG GCB OM GCSI GCIE GCVO DSO PC FRSLouis Francis Albert Victor Nicholas Mountbatten, 1st Earl Mountbatten of Burma,1900年6月25日—1979年8月27日), 曾任英國皇家海軍元帥英軍海陸空三軍國防參謀長、末任印度副王及總督。他同時是英國愛丁堡公爵菲臘親王的舅舅。1979年被愛爾蘭共和軍刺殺,享壽79歲。

快速預覽 英國國防參謀長, 總理 ...
海軍元帥
緬甸的蒙巴頓伯爵 閣下
The Rt Hon The Earl Mountbatten of Burma

KG GCB OM GCSI英語Order of the Star of India GCIE GCVO DSO PC FRS
Thumb
英國國防參謀長
任期
1959年7月13日—1965年7月15日
總理哈羅德·麥美倫
何謨
哈羅德·韋爾遜
前任威廉·迪克森英語William Dickson (RAF officer)
繼任理查·赫爾英語Richard Hull
第一海務大臣
任期
1955年4月18日—1959年10月19日
總理安東尼·艾登
哈羅德·麥美倫
前任羅德里克·麥克格里格英語Rhoderick McGrigor
繼任查理斯·蘭普英語Charles Lambe
印度自治領總督
任期
1947年8月15日—1948年6月21日
君主佐治六世
首相賈瓦哈拉爾·尼赫魯
前任本人印度副王
繼任查克拉瓦爾蒂·拉賈戈巴拉查理
印度副王及總督
任期
1947年2月12日—1947年8月15日
君主佐治六世
前任韋維爾子爵
繼任本人印度總督
穆罕默德·阿里·真納巴基斯坦總督英語Governor-General of Pakistan
個人資料
出生巴滕貝格的路易·法蘭西斯·亞厘畢·域陀·尼古拉斯親王
Prince Louis Francis Albert Victor Nicholas of Battenberg

(1900-06-25)1900年6月25日
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 英國伯克郡溫莎浮若閣摩爾宮
逝世1979年8月27日(1979歲—08—27)(79歲)
 愛爾蘭斯萊戈郡馬拉莫爾英語Mullaghmore, County Sligo
墓地羅姆西修道院
配偶埃德溫娜·阿什莉
兒女第二代緬甸的蒙巴頓女伯爵帕特里西婭·納奇布爾英語Patricia Knatchbull, 2nd Countess Mountbatten of Burma
帕梅拉·希克斯夫人
父母巴滕貝格的路易親王
黑森和萊茵河畔的維多利亞公主
母校劍橋大學基督學院
專業海軍軍官
宗教信仰聖公宗
軍事生涯
暱稱迪基(Dickie)
效命英國
軍種皇家海軍
服役年份1913年–1965年
軍銜海軍元帥
統率國防參謀長(1959–65)
第一海務大臣(1955–59)
地中海艦隊(1952–54)
第四海務大臣(1950–52)
盟軍東南亞最高指揮官(1943–46)
聯合作戰參謀長(1941–43)
光輝號航空母艦(1941)
凱利號驅逐艦英語HMS Kelly (F01)(1939–41)
威斯哈特號驅逐艦英語HMS Wishart (D67)(1934–36)
勇敢號驅逐艦(1934)
參與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
獲得勳章嘉德騎士
巴芙爵級大十字勛位
功績勳章
印度之星爵級大司令英語Order of the Star of India
印度帝國爵級大司令
維多利亞皇家爵級大十字勳章
傑出服務勳章
戰況報告表揚英語Mentioned in Despatches
關閉

家世

路易斯·蒙巴頓是蒙巴頓家族成員,於1900年6月25日出生於英國的溫莎堡浮若閣摩爾宮。他是英國第一海務大臣米爾福德黑文侯爵路易斯·蒙巴頓親王的二兒子,母親是黑森-萊茵大公國維多利亞公主

路易斯·蒙巴頓的曾祖父是黑森-萊茵大公路德維希二世,祖父是亞歷山大·巴滕貝格親王。外曾祖父是路德維希二世的兒子卡爾親王,外祖父是亞歷山大·巴滕貝格親王的堂侄、黑森-萊茵的路德維希三世大公,外祖母是維多利亞女皇的二女兒愛麗絲公主

路易斯·蒙巴頓的姨母阿莉克絲後來成為俄國皇后,叔叔亞歷山大曾在1879年至1886年擔任保加利亞大公。另一個叔父亨利娶了維多利亞女皇的幼女貝婭特麗克絲,其女兒維多利亞·歐亨妮婭嫁給西班牙國王亞豐素十三世,是西班牙國王胡安·卡路士一世的祖母。通過黑森皇族、薩克森-科堡-哥達家族、丹麥-希臘皇室以及其他皇族之間的聯姻,蒙巴頓在英國、丹麥、希臘、俄國、德國、比利時、保加利亞、南斯拉夫、羅馬尼亞、葡萄牙、西班牙、瑞典、以及黑森-萊茵、梅克倫堡等德國諸侯皇室中都有親戚。此外,由於身為維多利亞女皇的直系後代,路易斯·蒙巴頓在出生時還是英國皇位的假定繼承人之一,其繼承順序排在愛德華七世的幼女毛德公主(後來成為挪威皇后)和德皇威廉二世之後,但是排在維多利亞女皇的三個幼女及其後代之前。

路易斯·蒙巴頓有一個哥哥和兩個姐姐,長姊愛麗絲嫁給希臘的安德魯親王,是菲臘親王的母親,長兄佐治是第二代米爾福德黑文侯爵,次姊路易絲嫁給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六世

生平

早年生涯

1913年,13歲的路易斯·蒙巴頓進入懷特島的奧斯本海軍學校,成為少年軍校生。1914年底轉入達特茅斯海軍學院。1916年7月,以80人裏名列第一的成績畢業,分配到巡洋艦隊旗艦、貝蒂海軍上將獅號戰列巡洋艦服役。1917年,路易斯·蒙巴頓隨其父親將姓氏由巴滕貝格更改為蒙巴頓,並放棄了黑森親王的身份及殿下頭銜。1918年年初,蒙巴頓改調到K-6號潛艇上服役,但是只待了兩個月就又被調到P-31號巡邏艇上擔任少尉,在英倫海峽進行反潛警戒,並護送到法國的運兵船隊。

Thumb
蒙巴頓和妻子艾德溫娜,1920年代

1919年1月15日,蒙巴頓晉升海軍中尉,並於10月從海軍中暫時退役,前往劍橋大學基督學院學習國際政治。1920年3月,蒙巴頓奉令重返海軍,前往聲望號戰列巡洋艦報到,然後隨同威爾斯親王、約克公爵和告羅士打公爵訪問澳洲。1921年,蒙巴頓晉任海軍上尉,又隨威爾斯親王乘反擊號戰列巡洋艦出海8個月,訪問了印度馬來亞香港日本

1923年1月,蒙巴頓前往地中海艦隊復仇號戰列艦報到,並前往土耳其沿海監視希土戰爭的進程。1924年蒙巴頓前往樸茨茅夫皇家海軍通訊學校學習遠程聯絡方面的課程。此後兩年中,他又在格林威治的皇家海軍學院讀完了高級電子學理論,然後在百人隊長號戰列艦上服役半年,最後於1927年1月調到地中海艦隊,擔任艦隊司令的助理無線電通訊官,並晉任海軍少校

1931年8月,蒙巴頓就任地中海艦隊無線電聯絡官,並在12月被提升為海軍中校。1934年,蒙巴頓就任新建的「大膽」號驅逐艦(HMS Daring)艦長,一年後轉任一戰時建造的老驅逐艦「威斯哈特」號(HMS Wishart)艦長。1936年,蒙巴頓被調往海軍部任職,負責海軍航空兵事務。在任內作為皇家海軍的負責人,同皇家空軍爭奪海軍航空兵的控制權。

1936年初,蒙巴頓被愛德華八世指定為私人海軍副官,愛德華八世退位後又擔任佐治六世的海軍副官,並升為海軍上校

1939年初,蒙巴頓被任命為新建的「凱利」號驅逐艦(HMS Kelly,F-01)艦長。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Thumb
路易斯·蒙巴頓勳爵(中)與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哈斯本·金梅爾海軍上將(右)、夏威夷軍區Hawaiian Department)司令沃爾特·肖特英語Walter Short陸軍中將(左)合影。1941年8月攝於夏威夷

「凱利」號艦長

1939年8月23日,「凱利」號加入現役。9月3日英國對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凱利」號奉邱吉爾的命令,前往法國,將溫莎公爵夫婦接回英國。1939年10月,「凱利」號奉命北上挪威海域,為英國和挪威之間的HN和ON運輸船隊提供護航。在這段時期,蒙巴頓發明了海軍迷彩「蒙巴頓粉紅英語Mountbatten Pink」。

1940年3月9日,在從蘇格蘭前往卑爾根的ON-17護航隊中,「凱利」號和南下的HN-17護航隊中的「廓爾喀」號驅逐艦在挪威沿海的大雪天氣中發生碰撞事故。兩艦受損都不嚴重,各自駛到了原定的目的地。在船塢中檢修時發現,「廓爾喀」號艦尾的螺旋槳保護架將「凱利」號的艦首戳開了一個口子。英國海軍部對這次碰撞事件進行了訊問,但由於當時海面狀況惡劣,因此兩艦艦長都沒有受到處罰。

1940年5月9日,蒙巴頓率領第五驅逐艦分隊在英吉利海域巡邏,接到巡邏機發回的報告,稱發現一支德國布雷船隊。蒙巴頓聞訊後率「凱利」號、「坎大哈」號(HMS Kandahar)以及「大鬥犬」號驅逐艦(HMS Bulldog)去搜捕敵艦。當天晚上23點45分,德國海軍S-31號魚雷艇向「凱利」號發射了兩枚魚雷,將其炸傷。在「凱利」號大修的時間裏,蒙巴頓將旗艦轉移到「標槍」號(HMS Javelin (F61))驅逐艦以指揮第五驅逐艦分隊,在11月和德國海軍發生戰鬥,「長矛」號受創,而德艦無一損失,蒙巴頓因此受到指責。

1941年4月,第五驅逐艦分隊調到地中海。在5月的克里特戰役中,「凱利」號在5月23日上午遭到大批德國飛機轟炸,最終被炸沉,128名艦員遇難,包括蒙巴頓在內的38人倖存。

聯合作戰司令部司令

「凱利」號沉沒後,蒙巴頓奉命前往美國,就任「光輝」號航空母艦艦長。當時該艦正在美國大修。1941年10月,蒙巴頓被邱吉爾召回英國,被指定為「聯合作戰司令部」的領導人,負責制訂兩棲聯合登陸作戰的計劃。蒙巴頓升任海軍準將,並在1942年被同時授予海、陸、空三軍的中將軍銜。蒙巴頓的職權包括擔當聯合作戰的技術顧問;負責訓練計劃,創辦訓練學校;研究各種聯合作戰戰術,從小規模突襲到大規模兩棲作戰;指導和監督聯合作戰所需技術裝備的研製和發展。

蒙巴頓擔任聯合作戰司令後,對德國目標發動了一系列的突襲,包括1941年10月用傘兵摧毀挪威瓦格索的重水工廠;1942年2月襲擊法國沿海的德國雷達站;1942年3月對德國佔領下的法國聖納澤爾港的突擊;以及同年5月英國和南非軍隊在迪亞高-蘇亞雷斯港實施登陸,對維希法國統治下的馬達加斯加島進行「預防性佔領」。

1941年6月22日蘇德開戰後,以及美國參戰後,斯大林不斷要求英國和美國在西歐大陸開闢「第二戰場」。為了進行登陸戰術驗證,同時向蘇聯表明盟國尚沒有實力開闢陸上戰場,邱吉爾指示聯合作戰司令部,設法在法國北部搞一次較大規模的兩棲登陸突襲。突擊計劃在1942年5月擬好,當時的行動代號叫「開轍犁行動」(Operation Rutter),後來改成了「禧年行動」(Operation Jubilee),現稱第厄普突擊戰。突襲的地點選在了法國北部的迪厄普。1942年8月18日上午10時,蒙巴頓下令開始實施登陸行動。由於情報泄露、準備不充分等多方面原因,登陸部隊在8月19日上岸後不久即被德軍擊敗。參加禧年行動的6090人中有1027人陣亡、2340人被俘。

Thumb
時任盟軍東南亞戰區總司令的蒙巴頓與副司令約瑟夫·史迪威(左)交談,1944

迪厄普突襲失敗後,為掩蓋盟軍在西西里島登陸的企圖,英國海軍情報處展開了代號為「肉餡」的欺敵活動,誘使希特拉認為盟軍的下一步目標是佔領撒丁島以及希臘。蒙巴頓配合海軍情報處的行動,親筆撰寫了欺敵行動所需的信件。西西里登陸成功後,蒙巴頓和邱吉爾前往加拿大的魁北克,參加美英首腦的「四分儀」會議,在這次會議上,他被任命為盟軍東南亞戰區(SEAC)最高司令官,協調這一戰區的海、陸、空軍聯合作戰,晉階海軍上將。

東南亞戰區最高總司令

Thumb
蒙巴頓伯爵紋章的盾徽

1943年10月6日,蒙巴頓抵達新德里,正式就任東南亞戰區最高司令,協調指揮中國-緬甸-印度戰場的各場戰役。在他指揮下,盟軍先後在若開戰役、英帕爾戰役、科希馬戰役中擊敗日軍的進攻,並於1945年初在緬甸發動了反攻,緬甸成為除菲律賓以外盟軍在日本宣佈投降前唯一「收復」的殖民地。1945年9月12日,蒙巴頓在新加坡市政廳舉行了盟國東南亞戰區的正式受降儀式。

戰爭結束後,蒙巴頓的軍銜由戰時海軍上將和陸空軍中將變為海軍少將,並在1946年1月2日被任命為地中海艦隊第一巡洋艦隊司令。為了獎賞蒙巴頓在整個戰爭期間的功勞,特別是作為盟軍東南亞戰區總司令在緬甸擊敗日軍的戰績,在艾德禮首相的建議下,他在1946年8月23日被英皇佐治六世封為緬甸的蒙巴頓子爵,接着又在1947年10月28日加封緬甸的蒙巴頓伯爵羅姆塞男爵。由於蒙巴頓沒有兒子,因此英皇特許這個爵位可以傳授給其長女帕特里夏。

印度總督

1946年12月18日,英國內閣決定由蒙巴頓出任最後一任印度副王兼總督(Viceroy and Governor-General)。1947年3月22日,蒙巴頓夫婦抵達新德里,於3月24日即位。

二戰結束後,由於中國、朝鮮、越南、印尼等遠東國家和殖民地相繼爆發了共產主義革命或反西方的民族獨立運動,決心儘快給予印度獨立地位的英國工黨內閣採取了多項準備工作,加快了印度獨立的進程,第一步是推進印度的憲政改革,將更多的權力分散到印度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手中。第二步是宣佈英國政府將不再充當決定印度前途的角色,只起協調和維護印度法律與秩序的作用。甘地、以及印度國大黨領袖尼赫魯和帕特爾等人都希望建立一個統一的印度國家,蒙巴頓也贊同印度統一建國,以便扶植建立一個親西方的亞洲大國,抗衡東亞和東南亞的共產革命浪潮。而全印度穆斯林聯盟領袖真納則希望成立單獨的巴基斯坦國,並以發動內戰相威脅。1947年4月10日,談判最終破裂,為避免內戰爆發,蒙巴頓在印度國大黨同意分治的前提下,開始制訂印巴分治方案,即《蒙巴頓方案》。5月13日,蒙巴頓將擬好的方案發給印度臨時內閣討論。6月3日晚上7點,蒙巴頓在全印廣播電台發表講話,闡述了英國政府戰後對印政策的一貫主張以及國大黨與穆斯林聯盟之間的分歧,然後全文宣讀了《蒙巴頓方案》的內容。

決定印巴分治後,蒙巴頓對當時印度半獨立的565個土邦國進行了大量勸說工作,勸其加入印度(國大黨只允許6個土邦加入巴基斯坦),而不要選擇獨立。經過勸說,絕大多數土邦與印度簽署了合併協議,只有海德拉巴和克什米爾兩個土邦希圖保持獨立地位。海德拉巴後於1949年被印度出兵佔領,克什米爾則被印度和巴基斯坦分佔。

1947年8月14日,蒙巴頓在卡拉奇主持了巴基斯坦獨立儀式,隨後又於8月15日在新德里主持了印度獨立儀式。原英屬印度帝國變為印度自治領後,蒙巴頓的「副王」頭銜也被取消,但他被印度聘請為獨立後的第一任總督(巴基斯坦自治領總督由真納擔任)。

國防參謀長

Thumb
攝於1961年4月,蒙巴頓伯爵在美國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內與時任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及時任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李曼·雷姆尼澤交談。

1948年6月20日,蒙巴頓辭去印度總督職務,返回英國,重新擔任地中海艦隊第一巡洋艦隊司令。1950年6月,已升為海軍中將的蒙巴頓調離地中海艦隊,就任第四海務大臣,負責皇家海軍的補給、軍餉和後勤工作。1952年5月,蒙巴頓被任命為地中海艦隊總司令。

1955年3月21日至1959年,蒙巴頓出任皇家海軍第一海務大臣。1956年,晉升為海軍元帥。1959年5月22日,麥美倫首相任命蒙巴頓元帥為英國國防參謀長和參謀長委員會主席,成為英國海陸空軍的最高專職統帥。蒙巴頓上任後設法撤消各軍種參謀部,設立統一的三軍聯合計劃參謀部,並由他擔任這個機構的常任主席。不過由於遭到各軍種參謀長的消極抵制,這個構想沒能實現。蒙巴頓把這個辦法用到了駐外英軍身上,分別在塞浦路斯、亞丁和新加坡設立了三個聯合司令部,分別指揮近東、中東和遠東的英國海陸空軍部隊。在他的努力下,長期獨立存在的陸軍部、海軍部和空軍部在1964年分別改為三軍委員會,並統一歸於國防部和英國防務會議之下。此外蒙巴頓還為加強美英防務合作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為英國引進了「北極星」彈道導彈和建造核潛艇的技術。但蒙巴頓在國防參謀長任內也做了一些有爭議的事,比如取消TSR-2轟炸機項目。

晚年生活

1965年6月30日,蒙巴頓從國防參謀長職位上退休。他退休後居住在英格蘭南部,衡州郡羅姆塞(Romsey)的布羅德蘭茲莊園(Broadlands)。由於蒙巴頓在歐洲皇室有眾多親戚,在英聯邦和美國軍界也有眾多故交,因此他退休後經常成為英國的非官方特使,出訪外國,參加外交活動,例如1973年出席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六世的國葬、1974年訪問中國、1975年出席尼泊爾國王比蘭德拉的加冕典禮等等。

1965年11月11日,羅德西亞自治領(今津巴布韋)的白人總理伊恩·史密夫(Ian Smith)宣佈單方面獨立,建立白人少數政權。韋爾遜擔任首相的英國工黨內閣一方面堅持「NIBMAR」(沒有實現非洲人多數統治之前不能獨立)的原則,不承認羅德西亞的非法獨立,並對其實施經濟制裁,另一方面準備採取一項名為「蒙巴頓使團方案」的行動。蒙巴頓作為英國政府特使派往羅德西亞,與反對單方面獨立的漢弗萊·傑斯總督一道建立一個聯合抵制運動,有可能的話,蒙巴頓使團將聯合羅德西亞軍隊中忠於英國的高層軍官,發動一場推翻種族主義政府的軍事政變。英國廣播公司將派出工作人員,協助政變部隊干擾羅德西亞國家電視台和電台的信號。蒙巴頓雖然表示同意,但是對其可行性提出置疑。11月26日,羅德西亞政府軟禁總督,英國飛機被禁止降落,切斷了同英國的一切聯繫,「蒙巴頓使團」方案無疾而終。

1968年,蒙巴頓牽涉到英國國內的一場政變傳聞中。1968年5月5日,他的朋友休·卡德利普(Hugh Cudlipp)把英國傳媒巨頭、軍情五處的秘密代理人薛韶·金(Baron Cecil King)、以及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朱克曼請到布羅德蘭茲莊園,一起討論如何振興國家精神的問題。金告訴蒙巴頓,在英國國防部、三軍和情報部門中,已經形成了一個反對工黨政府的右翼軍官集團,如果蒙巴頓同意出面做最高領袖,他們將動員國防部的少壯軍官集團和桑赫斯特軍校的學員,在倫敦發動突然襲擊,派出機槍封鎖道路並實行戒嚴,逮捕韋爾遜首相和其他工黨要員,並將其遞交軍事法庭,以審判其「叛國罪」。蒙巴頓勳爵,以其在軍隊和國民中的崇高聲望,將成為「救國政府」(Government of national salvation)的最高獨裁者。雖然蒙巴頓拒絕參加政變,但此事後來被當事人披露,引起公眾譁然。

蒙巴頓在晚年參加了記錄片《海軍元帥蒙巴頓伯爵的時代和生平》的拍攝工作。由於身為皇室中年齡最大的政治家,他還是菲臘親王查理斯三世父子的精神導師,與查理斯三世互稱「我的名譽祖父」和「我的名譽孫子」。

遇刺

Thumb
蒙巴頓伯爵之墓

退休後的蒙巴頓喜愛到愛爾蘭斯萊戈郡馬勒莫英語Mullaghmore, County Sligo度假。由於該地位於愛爾蘭和北愛的邊界,經常被用作愛爾蘭共和軍的藏身地,所以愛爾蘭和平衛隊(國家警察)早就對蒙巴頓發出數次警告,指他有被謀殺的可能,但蒙巴頓沒有重視。[1][2]1979年8月27日,蒙巴頓攜家人在馬勒莫小碼頭乘坐「幻影五號」遊艇捕蝦。一名愛爾蘭共和軍成員,湯馬士·麥克馬洪英語Thomas McMahon (Irish republican)(Thomas McMahon),早時趁船上無人值守時安裝了一枚重達50磅(23千克)的炸彈,隨後當蒙巴頓一家都上船後,麥克馬洪引爆了在船上的的炸彈。蒙巴頓的雙腿被幾近炸斷,雖然他很快就被附近漁民救起,但在上岸之前就因傷重而死,終年79歲。同船身亡的還有他14歲的雙胞胎外孫之一尼古拉斯·納奇布爾,他女婿的母親布拉伯恩女爵,以及船上的15歲愛爾蘭籍少年船員保羅·馬克士威爾。[2][3]隨船的蒙巴頓長女帕特里夏和丈夫的兩腿都被炸斷,但兩人均存活。[4] 愛爾蘭共和軍則迅速表示對此事負責,且宣稱謀殺蒙巴頓是「為了吸引英國民眾對(英國政府)持續侵佔北愛爾蘭行為的關注」[1][5]新芬黨當時的副黨魁蓋瑞·亞當斯則稱愛爾蘭共和軍對蒙巴頓的謀殺行動「恰恰是蒙巴頓一生都在對他人做的事」[6]

刺殺蒙巴頓的當天,愛爾蘭共和軍還對在北愛爾蘭唐郡華倫點行軍的英國陸軍發動大規模襲擊,共18名英軍士兵喪生,包括16名傘兵團的士兵和一名英軍中校,且6人受重傷。是次襲擊被稱作華倫點襲擊,並為北愛爾蘭衝突中傷亡人數最嚴重的一次衝突。

1979年9月5日,蒙巴頓勳爵的國葬儀式在西敏寺舉行。這是1965年邱吉爾去世後英國最大的一次國葬,出席葬禮的除了英國皇室全體成員外,還有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丹麥、瑞典、挪威、西班牙、摩納哥等國的君主,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意大利等歐洲戰敗國以及希臘的前國王,以及美國、法國、印度、加拿大、澳洲、新西蘭、尼泊爾、菲律賓、南斯拉夫等國的君主、總統特使或政府代表。按照蒙巴頓生前特地聲明的願望,沒有邀請日本人出席葬禮。[7]國葬儀式後,蒙巴頓的靈柩被運回羅姆塞,安葬於羅姆塞修道院的墓室中。

刺殺蒙巴頓的兇手麥克馬洪在1979年底被控謀殺罪,不過在1998年依據《貝爾法斯特協議》中的條例被釋放。他至今仍然住在愛爾蘭,且未對蒙巴頓的死表有任何歉意,僅為兩名少年的死表示懊悔。[8]

家庭

Thumb
蒙巴頓與妻子艾德溫娜,攝於1920年代。

蒙巴頓於1922年7月18日在倫敦的西敏寺同一位猶太富商的外孫女艾德溫娜·阿什莉結婚。兩人生有兩個女兒,長女帕特里夏出生於1924年,嫁給第七代布拉伯恩男爵約翰·納奇布爾,生有6個兒子和兩個女兒,次女阿曼達曾被看作查理斯王子未來的王妃之一。蒙巴頓遇刺後,帕特里夏繼承了緬甸伯爵的封號。次女帕梅拉生於1929年,嫁給大衛·希克斯,生有一子一女。

頭銜

  • 1900年6月25日—1917年7月14日:巴滕貝格的路易王子殿下
    His Serene Highness Prince Louis of Battenberg
  • 1917年7月14日—1917年11月7日:路易·蒙巴頓紳士
    Louis Mountbatten, Esq.
  • 1917年11月7日—1946年8月23日:路易·蒙巴頓勛爵
    Lord Louis Mountbatten
  • 1946年8月23日—1947年2月21日:非常尊敬的蒙巴頓子爵[9]
    The Right Honourable The Viscount Mountbatten of Burma
  • 1947年2月21日—1947年10月28日:非常尊敬的蒙巴頓子爵閣下[10]
    His Excellency The Right Honourable The Viscount Mountbatten of Burma
  • 1947年10月28日—1948年6月21日:非常尊敬的蒙巴頓伯爵閣下[11]
    His Excellency The Right Honourable The Earl Mountbatten of Burma
  • 1948年6月21日—1979年8月27日:非常尊敬的蒙巴頓伯爵
    The Right Honourable The Earl Mountbatten of Burma

榮譽

海軍元帥,緬甸的蒙巴頓伯爵,樞密院議員

英國勳章獎章

  • 1937年:維多利亞皇家爵級大十字勳章 Knight Grand Cross of the Royal Victorian Order – GCVO (1920: MVO, 1922: KCVO)
  • 1941年:優異服務勳章 Distinguished Service Order – DSO
  • 1943年:聖約翰騎士團騎士 Knight of Justice of St John – KJStJ
  • 1946年:嘉德騎士 Knight of the Garter – KG
  • 1947年:印度之星爵級大司令 Knight Grand Commander of the Star of India – GCSI
  • 1947年:印度帝國爵級大司令 Knight Grand Commander of the Indian Empire – GCIE
  • 1955年:巴思爵級大十字勛位 Knight Grand Cross of the Bath – GCB (1943: CB, 1945: KCB}
  • 1956年:Grand Commander of the Order of Thiri Thudhamma (Burma)
  • 1965年:功績勳章 Member of the Order of Merit – OM

外國勳章獎章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