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竇泰(500年—537年2月12日),字寧世[1],太安郡捍殊縣(今山西省晉中市壽陽縣)人,本姓紇豆陵,北魏、東魏官員。
竇泰弓馬嫻熟,智勇兼備,有將帥之才。竇泰的父親和兄長都戰死在軍鎮,於是他背着父兄的骸骨投奔爾朱榮,跟隨討伐邢杲,出任輔國將軍、驍騎將軍,封廣阿縣開國子,食邑三百戶[1]。高歡出任晉州刺史時,請竇泰出任鎮城都督,參謀軍事。竇泰跟隨高歡在信都起兵,封廣阿縣伯,在韓陵之戰擊敗爾朱氏聯軍。等到高歡進入洛陽,竇泰因為參與謀劃,出任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魏孝武帝元修登基,竇泰進爵為廣阿縣開國公[1]。爾朱兆戰敗後退守秀容,分兵防守險要之地。高歡每次聲言要去討伐爾朱兆,出兵後又停止,如此至少四次。高歡揣摩爾朱兆必定在新年的第一天聚會飲酒,派遣竇泰率領精銳騎兵作為前鋒,一日一夜奔襲五百里。爾朱兆的將士因為飲酒而鬆懈,忽然見到竇泰的軍隊,所有人都是挫傷銳氣[2]。高歡軍襲破爾朱兆於秀榮城,爾朱兆僅率張亮等數騎逃至赤谼嶺,命張亮及侍衛陳山提斬己首投降,左右不忍。遂殺所乘白馬,自縊於樹,張亮伏屍痛哭,餘部降高歡。
東魏天平三年十二月,高歡伐宇文泰,兵分三路,大都督竇泰攻潼關,以司徒高敖曹領兵攻上洛(今商州),高歡親領兵自晉陽趨蒲坂(今山西永濟西南)。天平四年(537年)正月,高歡率領的東魏軍在黃河造浮橋。正月十七日宇文泰以輕銳潛出小關(今陝西潼關南禁谷),竇泰得知西魏軍突然逼近,急忙領兵自風陵渡(今陝西潼關對岸渡口)渡過黃河,此時西魏軍已進至馬牧澤(今陝西潼關北),未及停息,即向竇泰軍發起猛攻,大敗之,竇泰於天平四年正月十七日(537年2月12日)在弘農自殺,虛歲三十八[1],東魏朝廷贈予使持節、侍中、太師、大司馬、太尉公、錄尚書事、都督冀定並恆瀛五州諸軍事、定州刺史,開國公如故,諡號武貞。同年十月,西魏將竇泰的首級還給東魏[3]。北齊建國後,齊文宣帝高洋於天保元年六月壬午(550年7月3日)詔令,已故御史中尉竇泰等人輔佐先帝,協助治理皇室基業,有的不幸早年去世,有的以身殉職,可以派遣使者到墓地進行祭奠,並安撫慰問他們的妻子兒女,安慰兼及活着或死去的人[4][5]。北齊天保六年歲在乙亥二月壬子朔九日庚申(555年3月17日)改葬於鄴城西二十里[1]。皇建元年十一月庚申(560年12月15日),齊孝昭帝高演詔令將竇泰等十二人合祭於高歡的宗廟之中[6][7]。
[編]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