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東亞及東南亞古代政府機關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4年9月10日) |
南北朝北周時開始設立,在《周禮》中相當於春官,其長官禮部尚書,有時以「大宗伯」為代稱。
隋唐時已有禮部,為六部之一,掌禮部、祠部、主客、膳部。[1]其後歷代相沿,長官為禮部尚書,檢查吉、嘉、軍、賓、凶五禮之用,並管理全國學校、科舉考試,和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
禮部下設四司,明清皆為:儀制清吏司,掌嘉禮、軍禮及管理學務、科舉考試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禮、凶禮事務;主客清吏司,掌賓禮及接待外賓事務;精膳清吏司,掌筵饗(宴席)廩餼(糧食)牲牢(牲畜)事務。四司之外,清設有鑄印局,掌鑄造皇帝寶印及內外官員印信。會同四譯館,掌接待各藩屬、外國貢使及翻譯等事。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宣佈「仿行憲政」,將原設之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併入禮部。禮部內部機構中添設承政、參議二廳,儀制、太常、光祿三司及禮器庫、禮學館。宣統三年(1911年),將禮部改為典禮院,成為清政府專管朝廷壇廟、陵寢之禮樂及製造典守事宜,並掌修明禮樂、更定章制的機關。
唐代禮部乃是承襲隨代舊制,歸屬在尚書省之下的六部之一,職責為「掌天下禮儀、祭享、貢舉之政令。」,即負責朝廷內外的一切制度禮儀和祭祀神明、祖先相關的規定方法以及科舉等選拔有才學之士的部門。其下又再分為四個司級部門單位:
唐代禮部的編制人數為112人。
正三品 禮部尚書1人 | |||||||||||||||||||||||||||||||||||||||||||||
正四品下 禮部侍郎1人 | |||||||||||||||||||||||||||||||||||||||||||||
從五品上 禮部郎中1人 | 從五品上 祠部郎中1人 | 從五品上 膳部郎中1人 | 從五品上 主客郎中1人 | ||||||||||||||||||||||||||||||||||||||||||
從六品上 禮部員外郎1人 | 從六品上 祠部員外郎1人 | 從六品上 膳部員外郎1人 | 從六品上 主客員外郎1人 | ||||||||||||||||||||||||||||||||||||||||||
從八品上 禮部主事2人 | 從九品上 祠部主事2人 | 從九品上 膳部主事2人 | 從九品上 主客主事2人 | ||||||||||||||||||||||||||||||||||||||||||
令史5人 書令史11人 亭長6人 掌固8人 | 令史5人 書令史11人 亭長6人 掌固8人 | 令史4人 書令史9人 掌固4人 | 令史4人 書令史9人 掌固4人 | ||||||||||||||||||||||||||||||||||||||||||
宋代禮部的編制人數早期為171人,後又裁減4人為167人。
受中國文化影響,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也設有禮部,其首長為禮部尚書;至朝鮮王朝時期,禮部改稱禮曹,首長改稱禮曹判書。越南古代亦設有禮部的機構。
朝鮮王朝時期,禮曹的本曹設置官員九名,分別為判書一名(正二品)、參判一名(從二品)、參議一名(正三品)、正郎三名(正五品)、銓郎三名(正六品)。禮曹之下設有稽制司、典享司、典客司三個機構。
受中國唐代文化影響,日本古代相應採取了二官八省制,設立治部省主管各姓氏、族姓葬禮以及佛寺、雅樂、外交事務。其後相沿至近代。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