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田千春(日語:塩田 千春,1972年),日本當代藝術家[1][2]大阪岸和田市[3][4],以行為藝術裝置藝術創作為主。

快速預覽 鹽田千春, 出生 ...
鹽田千春
出生大阪
國籍日本
職業藝術家
知名於裝置藝術、行為藝術
網站chiharu-shiota.com
關閉
快速預覽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 ...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塩田 千春
假名しおた ちはる
平文式羅馬字Shiota Chiharu
關閉

家庭及教育

鹽田千春出生在大阪府,她的父母經營載魚木箱的工廠[5]。鹽田千春在十二歲時決定要成為藝術家,父母為她的決定有些擔憂,不過仍讓她學習藝術[5]。鹽田千春高中就讀大阪府立造形高等學校(現在的大阪府立港南造形高等學校英語大阪府立港南造形高等学校[6][7],在1992年至1996年就讀京都精華大學美術學部的洋畫科,在1993年成為坎培拉澳洲國立大學的交換學生,1997年至1999年就讀德國的布倫瑞克造型藝術學院英語Hochschule für Bildende Künste Braunschweig,在1999年至2003年就讀柏林藝術大學[8]。鹽田千春在接受Andrea Jahn訪問時,曾提到她的第一個裝置創作《成為畫》(Becoming Painting),是她用紅色釉質顏料在自己身上製成的。「參與《成為畫》的製作是自由解放的行動。這是我第一個實體的創作,用的不是充滿了技巧的藝術品,而是我整個人。」[5]。鹽田千春在柏林時是視覺藝術家瑞貝卡·霍恩英語Rebecca Horn的學生,在布倫瑞克時則是南斯拉夫行為藝術家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的學生[9]

作品

鹽田千春的作品連結了行為藝術雕塑裝置藝術中的許多層面。她的作品以廣闊的,散佈在房間的線網及軟管網聞名,將抽象的網絡和日常常見的實際物品(例如鎖匙、窗框、洋裝、鞋、船和皮箱)連結[10]。她早期的作品是表演作品,許多是用照片及影片方式記錄,後來的大型裝置藝術則是整合了別人給她的個人物品(例如鞋子)。在她的藝術作品中,材料和頻色常有特殊的含意,其中月經也是藝術材料之一,而紅色的線象徵人與人之間的關係[11]。鹽田千春提到在她藝術形成過程中,受到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許多的影響,而克里斯提安·波坦斯基的作品也是她後來一些裝置藝術的靈感來源[12]。地點對她的作品有很重要的意義。她對研究心理和地理關係的地理心理學(psychogeography)非常有興趣。鹽田千春用線組成的作品是因其藝術家經歷,長期在不同地方移動,後來衍生想用紗線將自己的所有物包覆起來的想法[12]。在一次的專訪中,她提到若不是她住在柏林,她可能無法完成大型裝置藝術《A Room of Memory》(2009年)和《Memory of Skin》(2005年)[13]。她也和編舞家和作曲家合作,例如細川俊夫英語Toshio Hosokawa薩沙·沃爾茲英語Sasha Waltz[14]斯特凡·戈德曼英語Stefan Goldmann[15]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