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眉燕鷗(學名:Onychoprion anaethetus)又名褐翅燕鷗,為鷗科棕背燕鷗屬的海鳥,全球大部分熱帶水域均可覓其蹤影,其背部大體為褐色,而腹部則為淺色。白眉燕鷗主要以魚為食,且會與其他海洋動物一同捕食,有時還會嘗試搶走其他鳥類的獵物。該鳥主要在熱帶島嶼上築巢繁殖,有多種不同的求偶動作。其一般一巢內只有一枚卵,雙方親鳥均會參與孵蛋以及育雛。目前白眉燕鷗種群龐大,分佈廣泛,無滅絕之虞。IUCN將其評為「無危」。
白眉燕鷗 | |
---|---|
澳洲昆士蘭州埃利奧特夫人島的一隻白眉燕鷗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鳥綱 Aves |
目: | 鴴形目 Charadriiformes |
科: | 鷗科 Laridae |
屬: | 棕背燕鷗屬 Onychoprion |
種: | 白眉燕鷗 O. anaethetus
|
二名法 | |
Onychoprion anaethetus | |
亞種 | |
| |
白眉燕鷗的分佈範圍 繁殖區(夏候鳥) 越冬區(冬候鳥)
| |
異名 | |
|
種系關係
從動物形態學來看,白眉燕鷗與灰背燕鷗十分相似,二者的生態位有所重疊,很有可能是異域物種形成的產物[3][4]。線粒體DNA測序的結果支持這一觀點,並認為二者為姐妹種。此外,基因測序還發現白眉燕鷗原先所在的燕鷗屬是多系群,並隨後對其進行拆分。其中,白眉燕鷗與灰背燕鷗、烏燕鷗和白腰燕鷗一同被拆分至棕背燕鷗屬[5]。
亞種
目前白眉燕鷗有四個亞種[6]:
- 指名亞種O. a. anaethetus:該亞種分佈範圍北至琉球群島與台灣島、南至澳洲、東至美屬薩摩亞、西至大巽他群島的海域;其各深色身體部位色澤大致相同,外側的發翔羽末端為灰色;
- O. a. antarcticus:該亞種分佈於馬爾代夫、馬達加斯加、塞舌爾等印度洋島礁以及紅海。該亞種比起指名亞種羽冠更小、頸部與腹部顏色更淺、尾部的分叉更淺、雌性的翅膀更短;
- O. a. melanopterus :該亞種分佈於加勒比海、畿內亞灣與大西洋。該亞種腹部為純白色,最外側的尾羽亦是純白色,但末端為棕灰色。其頸部顏色偏白,尾部分叉較淺,鳥喙短而粗。
- O. a. nelsoni :該亞種分佈於中美洲靠太平洋一側的海岸。其外貌與O. a. melanoptera相似,但腹部為灰色而非白色,鳥喙也更長而尖。
外貌描述
與其他燕鷗相比,白眉燕鷗體型屬中等。其尾部深叉,翅膀窄而尖銳。繁殖季的白眉燕鷗翅膀上半部、背部與尾部均為褐色,但靠近頸部與腰部的位置則更偏灰色。其腹部和翅膀下半部為白色,但因飛羽為黑色故其翅膀邊緣顏色較深。該鳥有黑色羽冠,在面部會有一道上至羽冠、穿過眼角、下抵頸部的黑斑。白眉燕鷗鳥喙長而尖,為黑色。非繁殖季的白眉燕鷗會在面部黑色區域長出白色條紋,深色羽毛末端也會變為白色。雛鳥尾部較短,遍體有白色或褐色的斑紋;亞成鳥大體為淡褐色,有帶灰黑色斑點的褐色羽冠[6]。
物種分佈
生態與習性
白眉燕鷗會在繁殖季聚集於熱帶島嶼的沙丘、鵝卵石灘和懸崖洞穴上築巢[7][8]並在數公里外的開闊水域捕食[9]。該鳥在非繁殖季則生活於海面上。在墨西哥外海,白眉燕鷗一般出沒於離海岸18—35公里處[10],但美國佛羅里達州南部、佐治亞州和南卡羅萊納州外海的白眉燕鷗棲息於離岸更遠的海域,通常可達180公里[6]。此外,美國東南沿海的白眉燕鷗種群十分依賴海面上漂浮的馬尾藻,以至於在非繁殖季過半目擊記錄均位於馬尾藻附近[11]。
白眉燕鷗主要以魚為食,尤其偏好會形成魚群的海水錶層魚類,如鱸形目、鯡形目、銀漢魚目與魨形目的魚類,亦會捕食甲殼類與昆蟲[6]。為減少種間競爭,白眉燕鷗多在營養貧瘠的水域覓食[12]。該鳥在捕食時會自空中將鳥喙插入水中並夾走獵物,期間身體其他部位一般不會入水[9]。該鳥會與其他食魚海鳥一同覓食,例如科里猛鸌、奧氏鸌、黃蹼洋海燕、黑浮鷗、白翅浮鷗、普通燕鷗、紅燕鷗、白頂玄燕鷗、白玄鷗和短尾賊鷗[6][8]。此外,有時大西洋斑海豚、瓶鼻海豚和棱皮龜也會與其一同捕食[6]。該鳥有盜食寄生的習性,會攻擊諸如黑頂圓尾鸌等海鳥以脅迫其拋棄捕得的獵物。由於白眉燕鷗在遭遇盜食寄生時會立刻吞下獵物,再加上其動作敏捷,常能甩開覬覦其食物的其他海鳥,該鳥本身鮮少成為盜食寄生的目標[13]。
加勒比海的種群於每年4—9月交配繁殖,大部分島嶼產卵高峰期為6月上旬,但庫萊布拉島的種群主要在5月產卵,聖托馬斯島種群則在8月10日仍有個體產卵。這一時間選擇是為了減弱西印度群島晚夏頻發的颶風對繁殖的影響。西非種群的繁殖季與加勒比海種群相似。紅海種群的繁殖季為5—8月,馬達加斯加種群的繁殖季則為7—8月[6]。澳洲種群則在南半球的春季繁殖,一般開始於11月至來年1月,但有時也會早至7月[9]。該鳥會在繁殖季前數周返回繁殖地,其中雄鳥會在產卵前3—4周就佔據心儀的築巢地[14]。
白眉燕鷗的求偶行為較為多樣。雄性的白眉燕鷗會螺旋上升至300米高的高空,之後滑翔至地面;亦會銜着樹枝或樹葉,以極其緩慢的振翅速度繞群落飛行。白眉燕鷗在地面上亦有數種不同的求偶動作。雄鳥有可能會面對雌鳥抬高尾巴鞠躬或透過反芻給予雌鳥食物。另外,配偶雙方還會並排闊步走,並在之後來回搖晃喙部。有時一方會面朝自己的配偶繞圈,期間會緊貼對方[6]。白眉燕鷗為一夫一妻制鳥類,其配偶關係多維持至繁殖季結束,但有約三分之一的個體會保持長期的配偶關係[14]。
白眉燕鷗偏好在石灰岩洞穴、峭壁縫隙、岩架或是巨石底部築巢[15],有時也會築巢於茂密的植被中[16]。該鳥會利用諸如奧氏鸌和蟹鴴等鳥類的廢棄巢穴[6][17]。此外,其繁殖群落內往往會混雜有烏燕鷗、大鳳頭燕鷗、紅燕鷗與楔尾鸌等其他海鳥的巢穴[9]。
該鳥鳥蛋一般為橢圓形,顏色可能為白堊色、褐色、褐粉色或淡綠色,其上有褐色、薰衣草色、鐵鏽色或暗紫色的斑塊[6]。蛋長約47毫米,寬33毫米[16]。該鳥每巢僅產一枚卵[6]。其孵化期約為一個月,雙方親鳥均會參與孵蛋,二者每3—5個小時換一次班[9]。剛孵化的雛鳥全身覆蓋有灰色或棕色的絨毛,遍體黑色,眼睛已能睜開[16]。破殼1天的雛鳥已有躲避天敵的能力。小於3日齡的雛鳥一般會在天敵接近時匍匐於巢內不動,而更大的雛鳥會躲進鳥巢附近的植被中[6]。親鳥會在雛鳥孵化的3—7日內緊密看護雛鳥,此後則會將其長時間單獨留在巢內[16]。親鳥大約每數小時返回巢穴,透過反芻的方式投餵雛鳥,尤其常在清晨5—6時至下午4—5時進行投喂。雛鳥會在約2月大時離巢,但此後親鳥還會繼續照料雛鳥約一個月[6]。
白眉燕鷗一般在4歲時性成熟[6]。透過繫放估計,成年個體平均壽命約為9.2歲,每年死亡率約為17.5%[7]。目前已知最年長的有繫放個體壽命為17歲又11個月,但幾乎可以肯定有比該鳥更為年長的個體存在[6]。
在加勒比海,成年白眉燕鷗的天敵包括游隼和灰背隼,而貓鼬、野狗、野貓、黃頂夜鷺與鄉野地蟹則會捕食其雛鳥[6][16][18]。此外,琉球群島的蛇類與塞舌爾的石龍子也會捕食白眉燕鷗的雛鳥[8][19]。
保育狀況
目前白眉燕鷗種群龐大,全球共有數十萬隻個體,加之其分佈範圍非常廣泛,IUCN將其評為「無危」。雖然在西印度群島和太平洋島嶼人類會採集該鳥的鳥蛋與雛鳥,以及其會因人類影響而棄巢,但這些因素均不足以對白眉燕鷗的種群造成可觀影響[1]。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