甕津郡(韓語:옹진군/甕津郡 Ongjin gun),是大韓民國仁川廣域市的郡,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接壤。現時管有7個面、73個里、273個班,面積合共164.34平方公里。人口有15,609人,分屬6,801個戶籍家庭。郡廳現時位於仁川市內的彌鄒忽區。
歷史
甕津郡早在被西漢佔領時已有人居住,當時屬於樂浪郡。在公元4世紀的三國時代,甕津郡附近一帶屬於高句麗,叫作「甕泉」。到了高麗太祖時,甕川被改名為甕津。1018年(高麗顯宗九年),甕津置縣[2]。
甕津郡的名稱源於當地的甕津半島,原屬黃海道,直到1945年,甕津郡管有一個邑及10個面,即:甕津邑、茄川面、交井面、東南面、鳳邱面、富民面、北面、西面、龍淵面、龍泉面、興嵋面。1945年8月15日獨立後,南北分治,38線以北的交井面和茄川面歸北韓管轄,現歸黃海南道;以南的甕津邑、東南面、鳳邱面、富民面、北面、西面、龍淵面、龍泉面、興嵋面歸大韓民國管轄,屬於京畿道。
韓戰開戰時,半島受到朝鮮人民軍的攻擊而失陷。休戰後,甕津半島地域被劃歸北韓,南韓統治的地區只餘下白翎島和延坪島。
- 1945年11月3日:碧城郡(벽성군)的海南面(해남면)、東江面(동강면)、松林面(송림면)和長淵郡(장연군)的白翎面(백령면)被編入甕津郡,合共1邑12面)[3] 韓戰期間被北韓暫時佔領。
- 1951年1月4日:在仁川中區沓洞設置郡臨時事務所
- 1953年7月27日:休戰後,松林面的一部(延坪島周邊)和白翎面被「收復」,回歸甕津郡,甕津郡這時有2個面;甕津邑、富民面、龍淵面、鳳邱面、興嵋面、海南面、東江面、東南面、北面、西面、龍泉面、交井面、茄川面和松林面的一部成為了北韓的領土。
- 1962年:白翎面設置大青出張所。
- 1973年7月1日:富川郡的永宗面(영종면)、北島面(북도면)、龍游面(용유면)、德積面(덕적면)、靈興面(영흥면)及大阜面(대부면)被編入[4],甕津郡這時有8個面。
- 1974年7月1日:大青出張所升格成為大青面,並從白翎面分離出來,甕津郡這時有9個面。
- 1983年2月15日:靈興面(영흥면)的紫月里、이작리和德積面的승봉리組成紫月面(자월면)[5],甕津郡這時有10個面。
- 1989年1月1日:永宗面(영종면)和龍游面(용유면)被編入仁川直轄市的中區[6],甕津郡餘下8個面。
- 1994年12月26日:大阜面(대부면)被編入安山市[7],甕津郡餘下7個面。
- 1995年1月1日:從京畿道編入仁川廣域市[8]。
- 1999年7月20日:松林面改名為延坪面。
行政區劃
- 北島面 (북도면):1914年設立,包含信島、矢島、茅島,原屬富川郡,1973年7月1日富川郡廢置,被劃歸甕津郡[4]。
- 延坪面 (연평면):1938年10月成立,當時是黃海道碧城郡(벽성군)松林面(송림면)的松峴里(송현리)。1945年獨立後,成為了京畿道甕津郡松林面的松峴里。1951年1月,松峴里成為了面事務所的所在地,並改名為延坪里。1995年3月,仁川廣域市甕津郡成立。1999年7月改名為延坪面。
- 白翎面 (백령면):管有白翎島。原屬黃海道長淵郡,1945年被併入京畿道的甕津郡。韓戰爆發後曾一度被北韓佔領,戰後 1953年7月 收歸南韓。
- 大青面 (대청면):由大青里和小青里組成,分別有大青島和小青島。1962年,大青出張所設置;1974年7月,大青出張所從白翎面分離出來。
- 德積面 (덕적면):主要管轄德積島。1914年設立,原屬富川郡,1973年7月1日富川郡廢置,被併入甕津郡[4];1983年2月15日,昇鳳里劃出加入新設立的紫月面[5]。
- 紫月面 (자월면):1983年2月15日,由原靈興面管轄的紫月里、伊作里和德積面管轄的的昇鳳里新設置[5]。
- 靈興面 (영흥면):1914年設立,原屬富川郡,1973年7月1日富川郡廢置,被併入甕津郡[4];1983年2月15日,紫月里及伊作里劃出成為紫月面[5]。
參見
註釋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