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銀集團(英語:UBS Group AG)[c]是一家在瑞士成立的跨國投資銀行和金融服務公司。瑞銀集團的總部有兩處,分別位於瑞士的蘇黎世和巴塞爾;而作為全球最大的瑞士銀行機構,瑞銀集團在全球各大金融中心城市都設有辦公機構。瑞銀集團以其對客戶資料的嚴格保密政策和銀行保密文化而著稱。[d]
此條目類似自傳,或內容主要由條目所述的當事人或當事方編寫。 (2023年5月26日) |
瑞銀集團 | |
---|---|
UBS Group AG | |
公司類型 | 上市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
股票代號 | |
ISIN | CH0244767585 |
公司前身 | 瑞士聯合銀行 瑞士銀行公司 |
成立 | 1862年4月22日 (以溫特圖爾銀行之名) |
代表人物 | 魏伯昂[a](董事長) 安思傑[b](行政總裁) |
總部 | 瑞士蘇黎世車站大街45號 |
業務範圍 | 全球 |
產業 | 投資銀行 / 金融服務 |
產品 | 併購 / 投資管理 / 財富管理 / 私人銀行服務 / 商業銀行 / 私募基金 / 金融與保險 / 零售銀行 / 樓宇按揭 / 信用卡 |
營業額 | 34,563,000,000 美元 (2022年) |
經營收入 | ▲355.4億美元(2021年) |
淨收入 | ▲74.6億美元(2021年) |
總資產 | ▲1.12兆美元(2021年) |
資產淨值 | ▲606.6億美元(2021年) |
所有權者 | 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貝萊德、挪威銀行 |
員工人數 | 68,662人(2019年底) |
網站 | www |
備註 | 瑞銀報告(2021年報告)[1] |
隨着瑞士銀行業的興起,瑞銀集團的前身溫特圖爾銀行成立於1862年。而到了1890年,瑞士銀行公司發展成為一個私人銀行集團;在瑞士國際中立的政策環境下,瑞士銀行公司得到了長足的發展。1912年,溫特圖爾銀行與托根博格銀行合併成為瑞士聯合銀行,其得力於《瑞士聯邦銀行法》中規定的銀行保密條款而快速擴展。在經歷了數十年的競爭之後,瑞士銀行公司與瑞士聯合銀行在1998年合併成為「瑞銀集團」。[e] 進入21世紀,瑞銀集團和瑞士信貸的相應崛起確定了兩者在瑞士私人客戶市場活動的寡頭地位。瑞銀集團在2008年次貸金融危機中由於資產救助恢復項目的失敗而遭受重大損失,其後又因為2011年流氓交易員醜聞而導致20億美元的交易損失。2012年,瑞銀集團針對該公司的財富管理業務進行重新定義,並限制了賣方業務。
除了私人銀行業務之外,瑞銀集團還為個人、企業及機構用戶提供資產管理、財富管理及投資銀行服務,並提供全球服務。瑞銀管理著全球最大的私人財富,占全球億萬富翁數量一半的富豪是其客戶。儘管瑞銀投資銀行削減了其賣方業務,但它依然被認為是「全球大型投資機構」之一,也被認為是主要的做市商。瑞銀在瑞士阿爾卑斯山脈附近及國際某些地方興建了大量地下金庫、掩體及倉儲設施用於儲存其所控制的金條。由於其銀行保密政策,瑞銀集團一直是美國、法國、德國、以色列和比利時等國政府當局進行避稅調查的主要目標。根據2018年的金融保密指數顯示,瑞銀其主要業務所在國的瑞士和美國分別位居第一和第二。因其巨大的市場份額,瑞銀集團成為多國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和全能銀行。2016年底,瑞銀在倫敦成立了區塊鏈技術研究實驗室,以推進其網絡安全和客戶活動加密。
2020年1月底,瑞銀官方發佈2019年財報。2019年底,瑞銀公佈營運利潤為288.89億美元,同比下降4.3%。稅前利潤同比下滑7%至55.77億美元。股東應占淨利潤同比下降5%至43.04億美元。[13][14]
瑞銀集團因其資本實力、保密政策和銀行自由裁量權等聲譽在銀行市場獲得了巨大的份額並擁有極高的品牌忠誠度。同樣的,它也因為其促進稅務不合規及離岸金融而飽受批評。
瑞銀的Logo[15]
瑞銀公司商標為左邊三把星狀排列的鑰匙及右邊的三個字母 UBS。此商標在1937年第一次使用便從此確定了下來:
- 三把鑰匙曾經代表的是安全、信任和保密。如今則代表支柱、原則以及行為方式。
- 瑞銀 UBS 是曾經瑞士聯合銀行 Union Bank of Switzerland(又稱瑞士銀行公司 SBG)的縮寫。
瑞銀的營運結構
瑞銀的營運結構包含企業中心和四個業務部門:全球財富管理、個人&企業銀行業務、資產管理以及投資銀行。[16]
瑞銀的財務報表由4個業務部門和企業中心提供分佈報告組成。
瑞銀客戶顧問會通過和高淨值個人溝通了解其財務狀況和需求,從而提供相對應的財富管理方案和資訊,如股票、債券、基金和貨幣市場工具及瑞銀證券研究報告等,幫助客戶做出財務決定。
2016年,瑞銀台灣新增AI人工智能,針對帳戶內最低資產淨值為25萬美元的個人設計了一個瑞銀智能財富管理服務(UBS Advisory),實行會員制,只對個人固定帳戶收取0.2%作為信託保管年費。瑞銀台灣作為此項服務在亞洲地區的試點,第一個利用IT系統將市場資訊和瑞銀的觀點即時傳送給用戶,提供投資參考。日後可能會進入中國大陸市場。[17][18][19]
此項服務針對瑞士本土的個人、企業和機構提供金融產品服務,目前並不對全球開放。該業務是瑞銀在瑞士作為「全能銀行」的核心要素。其通過推薦私人、公司機構以及增加客戶財富,以便將其轉到財富管理部門。個人和企業銀行業務可影響瑞銀集資及投資銀行業務的交叉銷售潛力,並管理瑞銀瑞士基礎設施和銀行產品平台的重要部分。
瑞銀針對私人客戶、中介和機構的資產提供資產管理服務。資產管理人根據資產管理合約的約定內容對客戶資產進行有償經營運作。
資產管理是全球性業務,涉及23個國家。其為世界各地的機構、中介和財富管理客戶提供涵蓋主要的傳統及替代資產類別的投資能力和投資方式。瑞銀資產管理是在瑞士是最大的共同基金經理人,歐洲範圍內領先的基金公司,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對沖基金和房地產投資管理公司之一。
投資銀行作為中介人,積極參與資本市場流動,包括一系列證券的銷售、交易和做市,為籌資者尋找直接融資機會,為投資者尋找投資機會,並提取佣金。瑞銀銀行為企業、機構及財富管理的客戶提供專家建議、創新型解決方案,執行和全面進入國際資本市場的服務。其通過其業務部門、企業客戶解決方案和投資客戶服務為客戶提供諮詢服務、跨資產研究,還有股票、外匯、貴金屬自己選定的利率和信貸市場資訊。
瑞銀的資本結構
根據瑞士法律,瑞銀集團是一家股份制公司。其股票分別在瑞士證券交易所和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2014年11月,瑞銀集團以新控股公司的身份在瑞士證券交易所和紐約證券交易所重新掛牌並開始接受交易。2015年2月14日,更改申請生效,瑞銀集團旗下子公司瑞銀已從紐約證交所摘牌。[20][16]
在2008年次貸危機期間,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 (GIC) 向瑞銀集團注資110億瑞郎以挽救瑞銀集團,從而其成為當時瑞銀集團最大的單一股東。[21] 2017年,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將其所持瑞銀股權消減一半,並不再是其最大股東。[22]
根據瑞士證券交易法瑞銀在2017底的年報中公開持超過3%瑞銀總股本的股東:貝萊德持股5.01%、挪威銀行持股3.30%以及美富信投資管理持股3.05%。此外瑞銀集團還會披露在其股東登記處所登記的持股比例在3%以上的股東。截至2017年底,持股3%以上的瑞銀股東包括:大通代理有限公司(Chase Nominees Ltd)、美國寄存信託公司(DTC (Cede & Co.))和諾信代理有限公司(Nortrust Nominees Ltd),其分別持股比例為11.83%、7.23%和4.48%。[23]
2018年第三季度,瑞銀集團的股權分配如下表:[24]
股東 | 股份 | |||
---|---|---|---|---|
帳戶數 | 百分比 | 帳戶數 | 百分比 | |
獨立持股者 | 22萬3038 | 97.8% | 4億3589萬5836 | 11.3% |
法律實體 | 4812 | 2.1% | 5億9524萬2491 | 15.4% |
寄存或代理帳戶 | 228 | 0.1% | 11億6610萬8026 | 30.2% |
總註冊股份 | - | - | 21億9724萬6353 | 57% |
未註冊股份 | - | - | 16億5787萬4767 | 43% |
合計 | 22萬8078 | 100.0% | 38億5512萬1120 | 100.0% |
2018年第三季度,瑞銀集團各地區股東比例及所佔股份如下表:[24]
股東數 | % | 股份數 | % | |
---|---|---|---|---|
美洲地區 | 5606 | 2.5 | 4億4742萬7645 | 11.6 |
亞太地區 | 5472 | 2.4 | 1億220萬7197 | 2.7 |
歐洲、中東及非洲地區 | 12930 | 5.7 | 8億2128萬1389 | 21.3 |
瑞士 | 20萬4070 | 89.5 | 8億2633萬122 | 21.4 |
合計 | 22萬8078 | 100 | 38億5512萬1120 | 100 |
瑞銀的公司結構
根據2017年瑞銀年報,其在全球各大主要金融中心城市都設有辦事處,覆蓋全球51個國家。在瑞銀集團6.1萬多僱員中,34%的僱員在美洲;34%在瑞士;18%在歐洲、中東及非洲;14%在亞太地區工作。[25][16]
瑞銀集團管理結構如下圖所示:[26]
股東大會是瑞銀的最高機構,會邀請所有擁有表決權的股東參加。
姓名 | 職位及所屬委員會 |
---|---|
魏伯昂[a](Axel A. Weber) | 董事長 |
戴莫瑞[f](Michel Demaré) | 副董事長 |
戴維·施德維爾(David Sidwell) | 進階獨立董事 |
雷托·弗蘭喬尼(Reto Francioni) | 董事 / 薪酬委員會成員 / 企業文化與責任委員會成員 / 風險委員會成員 |
安·戈德貝希爾(Ann F. Godbehere) | 董事 / 薪酬委員會主席 / 審計委員會成員 |
白禮德[g](William G. Parrett) | 董事 / 審計委員會主席 / 薪酬委員會成員 / 企業文化與責任委員會成員 |
茱莉·理查德森(Julie G. Richardson) | 董事 / 風險委員會成員 |
伊莎貝爾·羅密(Isabelle Romy) | 董事 / 審計委員會成員 / 管理與提名委員會成員 |
羅伯特·斯卡利(Robert W. Scully) | 董事 / 風險委員會成員 |
貝特里絲·韋德爾·迪莫洛(Beatrice Weder di Mauro) | 董事 / 審計委員會成員 / 企業文化與責任委員會成員 |
戴特爾·維莫(Dieter Wemmer) | 集團公司秘書 |
馬庫斯·鮑曼(Markus Baumann) | 集團公司秘書 |
(備註:以上資訊更新截至2018年6月19日。[27])
瑞銀集團前董事長馬塞爾·奧斯佩爾在2008年4月23日舉行的股東大會上放棄申請連任,因此他的職位由該集團法律總顧問彼得·庫勒爾接任。2009年4月15日,由卡斯帕·維利熱接替彼得·庫勒爾出任董事長。前德意志聯邦銀行行長魏伯昂於2011年年中被提名為2012年度董事會成員,當時他希望能於卡斯帕·維利熱在2013年任職到期之後接任其董事長職務。[28][29] 但是,卡斯帕·維利熱在2012年5月就宣佈辭去瑞銀集團董事長職務,同時辭職的還有瑞銀集團董事布魯諾·格里克(Bruno Gehrig)。[30]
姓名 | 職位 |
---|---|
安思傑[b](Sergio Ermotti) | 集團行政總裁 |
馬丁·布萊辛(Martin Blessing) | 聯席總裁分管全球財富管理事業群 |
湯姆·拉納蒂爾(Tom Naratil) | 聯席總裁分管全球財富管理事業群 |
克里斯蒂安·布魯姆(Christian Bluhm) | 集團首席風險官 |
馬庫斯·迪特黑爾姆(Markus U. Diethelm) | 集團總法律顧問 |
柯特·加德納(Kirt Gardner) | 集團首席財務官 |
薩賓·凱勒-巴斯(Sabine Keller-Busse) | 集團營運總監 |
烏爾里奇·科納(Ulrich Körner) | 總裁分管資產管理事業群;總裁分管歐洲、中東及非洲地區 |
阿克瑟爾·萊曼(Axel P. Lehmann) | 總裁分管個人與企業銀行事業群;總裁分管瑞士地區 |
安德烈·奧賽爾(Andrea Orcel) | 總裁分管投資銀行事業群 |
施許怡敏(Kathryn Shih) | 總裁分管亞太地區 |
(備註:以上資訊更新截至2018年6月19日。[27])
由於2011年瑞銀流氓交易員醜聞爆發,時任瑞銀集團行政總裁的奧斯瓦爾德·格呂貝爾宣佈辭職;而很快在同年9月24日就由安思傑臨時接任其職務。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道,在整個瑞銀集團行政總裁的繼任過程中,真正的人選其實只有分管歐洲、中東及非洲地區業務的安思傑和分管投資銀行事業的賈偉德[h]兩人。安思傑曾在美銀美林集團工作多年,他在前來瑞銀集團工作之前於當年四月份從裕信銀行離職;而賈偉德則是德國人,並在2008年入職瑞銀集團之前曾供職於高盛公司。據報道,賈偉德對於瑞銀投資銀行家們的薪酬水平及其他事宜頗有不贊同。[31]
在奧斯瓦爾德·格呂貝爾之前,瑞銀集團的行政總裁是馬塞爾·羅內爾。他於2009年2月9日辭職,此後便由格呂貝爾繼任。[32] 2009年4月1日,格呂貝爾聘任烏爾里奇·科納為集團營運總監兼企業中心行政總裁。科納的主要任務就是削減管理費用並增加利潤。[33] 在2016年5月舉行的股東大會上,羅伯特·斯卡利(Robert W. Scully)與戴特爾·維莫(Dieter Wemmer)被選舉為董事會新成員。同時在這屆股東大會上,也任命了馬丁·布萊辛取代盧卡斯·賈維爾(Lukas Gaehwiler)繼任個人與企業銀行事業群總裁;而賈維爾則將在2016年9月1日成為瑞銀瑞士區董事長。[34]
瑞銀全球業務
2016年底,瑞銀集團在德國法蘭克福成立了全資控股的瑞銀歐洲股份公司(圖一)。該子公司由瑞銀集團原本在德國、意大利、盧森堡、奧地利、丹麥、瑞典、西班牙和荷蘭的前子公司組成。瑞銀歐洲通過其分支機構所組成的網絡在歐洲市場營運其業務。據說這一舉措可以幫助瑞銀集團簡化其公司內部管理結構,提高效率並降低營運成本。[35]
在美國,瑞銀集團的投資銀行業務總部位於紐約市(圖二);私人財富管理業務總部位於新澤西州威霍肯市;固定收益業務總部位於康涅狄格州斯坦福市。
在亞太地區,瑞銀集團的財富管理業務在北京、上海、廣州、香港、台北、新加坡、東京和名古屋等城市設有分支機構;而資產管理業務則在上海、香港、首爾、新加坡、悉尼和墨爾本等城市設有分支機構;投資銀行業務則在北京、香港、首爾、新加坡、吉隆坡、曼谷、馬尼拉、珀斯和奧克蘭等城市設有分支機構。[36]
2002年6月13日,國投瑞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UBS SDIC Fund Management Co., Ltd)在上海虹口區註冊成立,其前身為中融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股東國投泰康信託有限公司(國家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控股子公司)和瑞銀集團(UBS AG)分別持股 51%和 49%。公司經營包含基金募集、基金銷售、資產管理及其他中國證監會許可的業務。[37][38]
瑞士銀行(中國)有限公司為瑞銀子公司,其前身是2004年成立的瑞士銀行有限公司北京分行。2012年3月,中國銀監會發佈《中國銀監會關於由瑞士銀行有限公司在中國境內分支機構改制的瑞士銀行(中國)有限公司開業的批覆》,批准瑞士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英文名為UBS (China) Limited 作為由瑞銀單獨出資的外商獨資銀行開業,北京市西城區金融大街7號英藍國際金融中心1217-1230單元為註冊營業地址;註冊資本為20億元人民幣,近85%由瑞士銀行有限公司撥付,其餘部分由原瑞士銀行有限公司在中國境內分行的營運資金劃轉;核准PETER ERIC WALSHE瑞士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的任職資格、金紀湘(SIMON JIXIANG JIN)瑞士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行長的任職資格。允許其經營對各類客戶的外匯業務及對除中國境內公民以外客戶的人民幣業務。 2012年7月,位於北京西城區的瑞士銀行(中國)有限公司正式開業。[39][40]
瑞銀證券有限責任公司,簡稱瑞銀證券,註冊地址為北京西城區,源於重組後的北京證券有限責任公司。2006年12月,成為深交所會員,開始從事相關證券業務。[41][42] 2018年11月30日晚,證監會官方網站發佈訊息稱,依法核准瑞銀增持瑞銀證券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比由24.99%增加至51%,瑞銀證券有限責任公司變更實際控制人,也是中國證監會核准的首個外資控股證券公司申請。[43][44]
2014年8月,瑞銀期貨有限責任公司,簡稱瑞銀期貨,於上海正式成立,面向機構投資者提供期貨經紀服務。其註冊資本為1.2億元人民幣,股東瑞銀證券控有95.42%的權益。[45][46]
2014年7月,瑞士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北京華貿支行,英文名為UBS (China) Limited Beijing Huamao Subbranch獲得北京銀監局批准,並於2014年10月在北京朝陽區開業。[40][47]
2016年3月,瑞士銀行(中國)有限公司上海分行設立,位於上海黃浦區。[48]
瑞銀在香港早在1964年就在香港設立代辦處,直到目前不斷擴大亞洲業務[49]。目前對高淨值個人、公司及機構提供的服務有財富管理、資產管理、投資銀行及企業銀行。
1998年6月26日,瑞銀作為海外公司在香港登記。瑞銀香港分行作為瑞銀集團子公司是一家持牌銀行,位於香港中環。該公司在香港開展有關企業融資、外匯、固定收益產品、其他銀行業務及相關研究的業務。 [50][51]
2011年1月14日,國投瑞銀資產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註冊成立,位於香港金鐘夏愨道的和記大廈。公司持有香港證監會證券交易、就證券交易提供意見及資產管理的牌照,獲批中國證監會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資格(RQFII)和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資格(QFII),可為全球投資者提供跨境投資中國及資產管理服務。[52]
2016年初,瑞銀財富在香港九龍北京道設立辦公司。[53]
瑞銀在新加坡的業務為針對富裕人士提供財富管理服務。
瑞銀歷史[54]
1848年,瑞士建立起由22個獨立州組織起來的聯邦政府,棉紡公業和絲紡工業迅速崛起,緊隨其後的是鐘錶業。當時大小約有170家銀行及各種私人銀行家存在,卻缺少了有能力為類似於國家鐵路建設這種國家產業化發展提供資金的大銀行。為了跟上產業化行程和對有足夠資金實力銀行日益增強的需求,於19世紀後半期誕生了可以稱得上是今日瑞銀集團前身的兩個主要源頭:瑞士銀行公司 (Schweizerische Bankgesellschaft SBG)、瑞士銀行協會 (Schweizerischer Bankverein SBV) 。瑞士的銀行業得益於瑞士在一戰和二戰中的中立態度,在當時相對平穩的政治和經濟環境下成為資金流向的首選。
1998年6月,瑞銀 UBS AG 成立於蘇黎世,由創立於1912年的瑞士銀行公司 (SBG) 和1897年的瑞士銀行協會 (SBV) 合併而成。 瑞士銀行公司 (SBG) 的英文名稱為Union Bank of Switzerland,其縮寫 UBS 得以採用,成為今天瑞銀集團的主要標誌。2000年,瑞銀集團成功收購美國老牌投資銀行潘恩韋伯公司 (PaineWebber),也是今日瑞銀非常重要組成部分。
1862年,以500萬瑞郎啟動股金註冊成立的溫特圖爾銀行 (Bank in Winterthur) (圖片三) 當時實力比較大。這也是瑞銀發展歷史中第一個距離碑。溫特圖爾銀行所在的城市就叫溫特圖爾 (Winterthur),這座城市此後經濟和工業的發展離不開溫特圖爾銀行強有力的資金支援。溫特圖爾,這個當時只有1萬6千人的城市在19世紀下半期一躍成為瑞士北方的工業中心,在全瑞士鐵路網建設發展過程中擁有舉足輕重的位置。
1863年,位於瑞士東部聖加侖州的托跟貝格銀行 (Toggenburger Bank) (圖四) 以150萬瑞郎啟動股金創立。此銀行當時主要致力於當地的地產抵押及儲蓄業務,同時也對地區紡織業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1912年,溫特圖爾銀行 (Bank in Winterthur) 和托跟堡銀行 (Toggenburger Bank) 合併組成瑞士銀行公司 (Schweizerische Bankgesellschaft SBG)。
1917年,瑞士銀行公司 (SBG) 入駐位於蘇黎世火車站大街45號,也是今天瑞銀的總部。1919年成功吞併阿爾高信貸銀行,於1928年兼併建於1893年的蘇特爾銀行,於1938年兼併建於1863年的伯爾尼商業銀行。1945年,其總部從溫特圖爾和聖加侖遷至如今瑞士的經濟中心——蘇黎世,並接管了當時劇烈動盪的聯邦銀行。
正當溫特圖爾逐步發展成為瑞士蘇黎世地區的工業化中心時,在瑞士於法國和德國交界處的城市——巴塞爾 (Basel) 逐步佔據瑞士西北地區經濟發展的領先地位。當時的巴塞爾是不可忽視的歐洲交通樞紐,憑藉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自身絲織業的發展成為當時重要的貿易出口城市。
1872年,六所在巴塞爾的私人銀行成立了巴塞爾銀行協會 (Basler Bankverein)。通過陸續的合併接收,巴塞爾銀行協會終於在1897年發展成為瑞士銀行協會 (SBV),其也是第一個進入倫敦開設分行的瑞士銀行。1901年,瑞士銀行協會 (SBV) 開始定期發佈對市場的分析調查。
1965年,瑞士銀行協會開設香港辦事處[55]。1967年,瑞士銀行協會合併了一所工商公司,從而成為當時最大的瑞士銀行。1975年,瑞士銀行協會在紐約成功開設了一個分行。1995年,瑞士銀行協會以13.9億美元的代價收購自1946年成立的英國倫敦最大的投資銀行 S.G.Warburg Group的投資銀行業務,形成今日的瑞銀華寶公司[55]。1997年,其收購了美國紐約成立自1832年的Dillon, Read & Co.。瑞士銀行協會通過收購Dillon Read及S.G. Warburg為日後的瑞銀集團建立起了全球投資銀行業務。1997年7月30日瑞士銀行協會更名為瑞士聯合銀行。
改名後的瑞士銀行協會即瑞士聯合銀行 (SBV) 與瑞士銀行公司 (SBG) 在法律上於1998年4月27/28日完成合併[56],由此形成了今天的瑞銀集團。合併後的首任主席卻因投資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出現的巨大虧損而在1998年10月辭去職務。1999年,瑞銀集團接管了專門從事為私人和機構提供投資組合管理及投資基金業務的GAM公司。並在同年中止了與瑞士再保險長達10年的合作協定,出售有其參與的股份,由此退出保險業[55]。
2000年,瑞銀出售幾家業務在瑞士本土的機構,收購了幾家美國公司,逐步完善在美國業務上的佈局,尤其是以120億美元成功收購了美國當時第四大證劵經紀商普惠公司 (PaineWebber)。此公司成立於1880年,是一家老牌的投資銀行,在美國的地位曾緊跟高盛、美林、摩根士丹利和 JP摩根,公認為美國證券市場的一級交易商。瑞銀將其收購後改名為「瑞銀普惠 (UBS PaineWebber)」。2001年底總資產1.18萬億瑞郎。2002年淨利潤35億瑞郎,規模超過德意志銀行成為歐洲資產最大的銀行集團,在全球的投行總收入排名中名列第7位。2003年,瑞銀資產規模在國際性金融機構中排名第三,僅次於美國花旗集團和日本瑞穗控股集團。自2003年6月9日起,瑞銀集團旗下機構,包括瑞銀普惠(UBS Paine Webber)和瑞銀華寶(UBS Warburg),統一採用「瑞銀」字首的重新命名。[57] 2005年6月,旗下所有業務組織都重新冠上瑞銀(UBS)的名稱:瑞銀私人財富管理 (UBS Private Wealth Management)、瑞銀投資銀行 (UBS Investment Bank)、瑞銀全球資產管理 (UBS Global Asset Management),而其母公司則簡稱瑞銀集團 (UBS AG)。重新命名也使得瑞銀集團因棄用普惠公司品牌而付出10億美元的商譽損失。2005年,瑞銀按照資產規模排名位居全球銀行第一位[55]。
2007年初,次貸危機爆發,瑞銀成了華爾街之中第一個宣佈有巨大損失的銀行。根據瑞銀向瑞士聯邦銀行委員會遞交的次貸投資損失報告中稱,瑞銀次級債損失主要源自三個業務:對沖基金部門Dillon Read Capital Management、債務擔保證券(CDO)以及有資產抵押證券(ABS)業務[58]。報告稱,該銀行高層管理者沒有及時預見次貸問題的嚴重性,結果導致了該行投資次級債損失高達380億美元 [58]。瑞銀於2007年5月關閉了對沖基金部門Dillon Read Capital Management。此投資部門在抵押貸款相關證券方面的損失佔2007年瑞銀資產減記的16%。此外,瑞銀在4月1日宣佈的190億美元減記中,三分之二的虧損來自投資部門與抵押貸款債券相關的投資。
2008年,瑞銀受全球金融危機的重創,對銀行喪失信心的客戶撤資達858億瑞郎。全年瑞銀虧損197億瑞郎,消減約2000個工作崗位[59]。瑞士政府在同年10月16日表示,將向陷入困境的瑞銀集團注資60億瑞郎(合53億美元),以此獲得該行9%的股權。與此同時,瑞士央行還宣佈了將通過發放長期貸款的方式從瑞銀資產負債中購買價值為600億美元不良資產的計劃[60]。
自2009年起,瑞銀集團開始對瑞士本土零售銀行與商業銀行提供服務。[61]
2009年4月20日,瑞銀以約25億美元的價格,將旗下位於巴西的金融服務業務UBS Pactual出售給巴西一所投資銀行BTG Investment。
2010年4月16日,瑞銀從東京證劵交易所除牌,當時的上市編號為8657。2010年底,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擁有6.4%的瑞銀股份,而且還曾以購買優先股的方式向瑞銀注資110億瑞郎,並成為當時瑞銀的最大股東。
2011年9月14日,瑞銀風險管理工作人員曝出由於瑞銀倫敦分行的一位職員的違規交易致使集團遭受約20至23億美元的巨額損失[62]。
瑞銀因對於客戶資料的保密原則使其在很多國家眼中和避稅、洗錢等詞脫不開關係,並受到美國及歐盟各國的長期控訴。2014年,瑞銀迫於美國等各界壓力承諾協助防止外國公民海外避稅,將自動向其他國家交出外國人瑞銀帳戶的詳細資訊。同年11月12日,英國、美國和瑞士金融監管機構就匯率操縱一案作出裁決,對花旗銀行、滙豐銀行、摩根大通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以及瑞銀全球五大銀行共處34億美元罰款[55]。2018年10月8日,瑞銀在法國巴黎開庭受審,法國政府控訴其非法招攬客戶及洗錢,瑞銀一旦敗訴將面臨近百億歐元罰款[63]。
2023年3月19日,由瑞士財政部、瑞士金融監管局和瑞士國家銀行聯合發起由瑞銀集團收購瑞信以解決瑞信造成的信心危機,收購後宣佈裁員最高30%(人數達3.6萬人)。[64]同年4月2日,瑞士聯邦檢察官表示對瑞銀收購瑞貸一事展開刑事調查。[65]
現今,瑞銀集團是一家代表着數十家個體公司的集團,而其中許多公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多年來,這些公司逐漸合併成瑞銀集團的三大主要前身公司:瑞士聯合銀行、瑞士銀行公司和普惠投資公司。以下是瑞銀集團在主要併購過程與歷史前身的直觀說明,但這並不是一個完整的列表。[66]
瑞銀集團 (1998年由瑞士聯合銀行與瑞士銀行公司合併而成) |
| ||||||||||||||||||||||||||||||||||||||||||||||||||||||||||||||||||||||||||||||||||||||||||||||||||||||||||||||||||||||||
瑞銀競爭對手
在全球範圍內,瑞銀集團與大型全球銀行進行競爭,曾定期與同為瑞士銀行業巨頭的瑞士信貸進行比較(圖五),直至2023年3月瑞銀併購瑞士信貸。[67] 根據聯盟研究所(Coalition Research Institute)發佈的2018年報告顯示,瑞銀集團依舊是全球十大投資銀行之一。[68]
在瑞士,瑞銀集團的主要競爭對手是一些州銀行。例如:蘇黎世州銀行、沃州銀行以及奧地利奧合國際銀行、瑞士郵政金融和米格羅銀行。
在歐洲國家中,瑞銀集團的主要競爭對手是一些大型銀行。例如:德意志銀行、滙豐銀行、法國東方匯理銀行、法國巴黎銀行、法國外貿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桑坦德銀行和裕信銀行。
社會責任
2010年1月,瑞銀集團公佈了新的有關行為操守與職業道德的準則,並鼓勵所有員工簽署這一準則。該準則涉及金融犯罪、競爭和保密,以及人權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問題。這份長達8頁的準則還規定了對違反該準則員工的潛在懲罰,這包括警告、降級和解僱。[69] 根據瑞銀集團前董事長卡斯帕·維利熱和前行政總裁奧斯瓦爾德·格呂貝爾的說法,這份準則是「改變瑞銀經營方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70]
2001年,瑞銀集團擴充了其全球合規資料庫,其中就包括由RepRisk所提供的有關環境和社會問題的資訊。[71] RepRisk公司是一家致力於「環境、社會與企業管理」領域風險分析和指標製作的全球研究機構。[72] 瑞銀集團的這次舉措的目的在於減輕公司在銀行聲譽及財務業績在環境和社會方面的風險,同時幫助公司實現全球標準化和系統地實施公司的盡職調查流程。[73] RepRisk數據可用於用戶引導流程,以篩選潛在的新客戶和採購合作夥伴,[74] 以及定期的客戶審查,和評估與投資銀行或機構貸款交易時的相關風險。[75]
2020年2月3日,瑞銀集團在華企業宣佈為中國前線人員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捐款100萬美元。[76]
根據瑞銀官網的資料,其會在開展業務的當地長期資助本土的一些體育及文娛專案。瑞銀也通過贊助行為打開對當地生活的參與以及增加在媒體中的曝光度。瑞銀遍佈全球,所以其作為贊助商的身影不僅在瑞士,也遍佈歐洲、美洲及亞洲。[77]
瑞銀主要瞄準的是各類運動賽事及文娛活動。瑞銀集團贊助的文化娛樂專案主要是當代藝術以及表演藝術,包括電影節、音樂節等。
2010年,瑞銀成為一級方程式賽車 (F1) 的全球合作夥伴。並從2011年起,直接對梅賽德斯AMG車隊投入大量資金。[78] 同是2011年,瑞銀牽手上海的F1中國大獎賽,卻在堅持了四年後因其市場慘澹放棄。[79][80]
在當代藝術里,瑞銀是巴塞爾藝術展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的主要贊助商[81][82],也是著名肖像攝影家安妮·萊柏維茲2017年以來「WOMEN: New Portraits」全球巡展的重要合作夥伴。[83]
正面評價
2005年,瑞銀集團連續四年被《職業母親》雜誌評選為「美國百大最適合職業母親任職公司」之一。[84] 瑞銀同時也是「石牆多樣性冠軍」專案的成員,[85] 其公司內部擁有許多活躍的同性戀、少數族裔及婦女團體。瑞銀集團還入選《商業周刊》「2008年度最適合職業發展的工作場所」,並在119家上榜公司中排名第96名。[85] 2010年2月2日,瑞銀集團連續八年榮登《機構投資者》的歐洲年度最受尊敬的投資分析家。在股票市場最波瀾詭譎的一年裏,投資經理們表示,沒有哪家投資機構能像瑞銀這樣為他們指明歐洲哪些部門、國家和行業具有潛力。[86] 2010年5月4日,瑞銀集團連續第十年被評選為泛歐洲地區股票及股票相關領域研究領先的經紀機構。根據湯森路透的調查顯示,瑞銀集團還在如下三個領域保持領先:研究(連續第十年)、銷售(連續第九年)和股權交易與執行(連續第二年)。瑞銀集團還被評選為泛歐地區經濟與戰略研究領先的經紀公司。[87]
爭議事件
2012年4月,瑞銀集團高調宣佈向瑞士蘇黎世大學贊助1億瑞郎,以資助5個教授職位,並支援開辦「瑞銀集團社會經濟學國際中心」。後在學生和社會的質疑和高度關注下不了了之。[88]
2019年6月12日,在標題為《Very Normal Inflation(非常正常的通脹)》的報告中瑞銀全球首席經濟學家保羅·多諾萬 (Paul Donovan) 在討論中國CPI上升時表示主要是因為近期發生的豬瘟,報告提及中國時涉嫌使用侮辱性文字:「如果你是一頭中國豬 (Chinese Pig),就有關係了。如果你喜歡在中國吃豬肉就有關係了」。隨後瑞銀及多諾萬就此事致歉,多諾萬也被暫停一切工作,接受調查。然而事件並未了結,香港中資證券業協會稱,瑞銀方面的道歉「毫無誠意且缺乏悔意」,要求瑞銀集團管理層公開道歉,並開除保羅·多諾萬。而海通國際則斷絕所有與瑞銀的業務聯絡[89]。瑞銀稱將會基於此次事件對報告內容的稽核指引做進一步細化評估及完善。獲悉,多諾萬已於10月初復職。[90][91]
2019年10月18日,瑞銀表示願支付高達千萬歐元和解協定的罰款,以了結意大利當局的一項反洗錢調查,瑞銀被其指控幫助跨境稅務欺詐分子隱瞞他們在瑞士的資產。根據意大利法律,此和解協定並非認罪,而是瑞銀在7月份與意大利檢方達成協定後向法庭提出。此前,瑞銀以支付1.01億歐元以了結意大利稅務當局的另一起調查。[92]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