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觀念論理型論[註 1](英語:idealism,德語:Idealismus,又作theory of Forms 形式理論, theory of Ideas等),是希臘哲學中的一種古老的世界觀和理論,是抽象化世界觀在西方的開始,由柏拉圖總結並論述。近現代學者依據理解不同將其歸類於本體論知識論的範疇。所謂「理型」或稱「理念」(Form, Ideas)可直譯爲「可見形態」、「外貌」(參見下文中詞源一節),在柏拉圖的理論中指代一種超出自然現象與時間的絕對、不可移存在,而自然存在的物質不過是理型的「近似物」而已[2]

根據該理論,理型被視作切實存在的實體,而就本體論的層面而言,理型同時也優於感官感受到的現實存在。舉例來說,「美麗本身」、「正義本身」、「圓本身」、「人類本身」之類的觀念,用理型論的視角看待,不僅只是人類感官知覺到的某種表象,更是客觀存在的超驗實體。所謂理型並不是感官的感受,而是切實存在的事物,除此之外,它們還是完美的、永恆的。理型是經由易變的感官所觀察到的事物原型,也是其得以存在的先決條件。

柏拉圖在對話錄中並未以本人的口吻論述理型,而是藉助了他筆下包括蘇格拉底在內的角色來探討理型的存在,認爲只有對理型的研究才能帶來知識。然而對於理型論的具體內容學界從未達成共識,而這一辯論至今仍在進行。

Remove ads

語源

「理型」一詞譯自古希臘語 εἶδοςeîdos)、ἰδέαidéa),但在古希臘語中並非專門創造的哲學術語,而是日常語言的一部分,代表事物的「外貌」與「可見形態」[3]。這兩個詞的語源都是動詞不定式 ἰδεῖν,代表「看」;來自原始印歐語詞根 *u(e)id- 「看、知」(同源詞包括拉丁語 videō)[4]。然而,柏拉圖將這兩個詞的本來含義逆轉過來,將「可見形態」變成了無法在自然中看到的一種存在;如果說柏拉圖認爲人可以「看到」理型,那麼這種「看」並不是感官在物質世界中所見,而是一種靈魂的、精神的觀察。「以靈魂、精神觀察理型」這一思想在柏拉圖哲學中佔有中心地位[5]

形式(Form)

形式出現於柏拉圖對話錄與演講中,認為現實中的每個個物或性質都有其獨特的理型存在,舉例來說:「狗」有「狗的形式」、山有「山的形式」而「善」有「善的形式」存在。[6]萬物在本質上都是各種不同的形式,而人在現實中所看到「現象」(Phenomena)僅僅只是一種類似於理型的陰影;換句話說,現象只是在不同的情況下對於理型的描繪,而非事物的理型本身。理型也是事物的核心概念或稱本質,舉例來說:世界上有無數張桌子,而所有的桌子都共享桌子的「理型」作為其核心,當沒有理型時事物便不存在。

同時,相對於現實事物的易變、生滅,理型論中的理型是一種永恆、完美且無條件的存在,且存在於一個相對於現實世界的「理型世界」之中,當人的靈魂處在輪迴階段且尚未進入肉體前,就是存在於理型世界中了解現實中不同事物的理型(參見「回憶說」),當降生到人世間後才開始回憶、臨摹完美的理型。除此之外,理型亦為非空間性(aspatial)、非時間性(atemporal),亦即超出空間、超出時間,因為在柏拉圖世界中,理型並非被時間與空間所規範,因此沒有所謂時間意義上的的開始與終結,也沒有空間維度、方向與位置。相反地,理型提供了時間與空間本身存在的基礎,而在現實界之中,理型甚至超越物質與心靈。[7][8][9][10]

Remove ads

註釋

引用

相關條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