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鰭魚屬

狼鳍鱼科的一属鱼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狼鳍鱼属

狼鰭魚屬學名Lycoptera)是種已滅絕的魚類,分佈於早白堊世巴列姆期阿普第期[1]中國朝鮮[需要消歧義][2]蒙古[3]西伯利亞[4],但由於西伯利亞晚侏羅世地層出土了疑似狼鰭魚的化石,因此其存在時間仍有爭議[5]。狼鰭魚化石豐富,迄今已命名20個物種[6],是用來為中國各地層定年的重要標準化石。該屬及北票鱘屬均為典型的熱河生物群成員,熱河群是一個以出產有羽毛恐龍而聞名的史前生態系統,於早白堊世期間繁盛了近兩千萬年。狼鰭魚化石一般在某層位中成群出土,呈現出數量大、單物種的特點,推測是由季節性的大規模死亡事件英語Mass mortality event所致[7][8]。狼鰭魚為硬骨魚冠群物種,屬於骨舌總目一支早期分化的譜系[9]

快速預覽 科學分類, 模式種 ...
狼鰭魚屬
化石時期:早白堊世巴列姆期阿普第期
(疑似有晚侏羅世的化石記錄)
Thumb
中國遼寧省義縣發現的戴氏狼鰭魚標本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輻鰭魚綱 Actinopteri
目: 狼鰭魚目 Lycopteriformes
科: 狼鰭魚科 Lycopteridae
屬: 狼鰭魚屬 Lycoptera
Müller, 1847英語1847 in paleontology
模式種
米氏狼鰭魚
Lycoptera middendorffi

Müller, 1847
物種

見內文

異名
  • 原鱂 Prolebias
    Sauvage, 1880
關閉

描述

Thumb
戴氏狼鰭魚復原圖

狼鰭魚為小型淡水魚,其下大部分物種均有多而細小的牙齒,以浮游生物為食,但也有甘肅狼鰭魚(L. gansuensis)、室井氏狼鰭魚(L. muroii)、中華狼鰭魚(L. sinensis)這樣牙齒較大、可能以小型昆蟲為食的物種[10]

狼鰭魚頭部較大,上下頜各有一排錐形牙齒[3],身體呈紡錘形,背鰭臀鰭位置相對靠後[11],體表覆有直徑約1.2毫米(0.047英寸)的橢圓形鱗片,生前外觀可能與真鱥相似[12]

狼鰭魚化石一般大量成群出土,可能是在秋冬季缺氧水體上升流造成的大規模死亡事件英語Mass mortality event中被迅速埋入湖相沉積物而形成[8],故有人推測狼鰭魚是群居動物,甚至可能有群游習性[10]

發現

1843至1844年,德國古生物學家亞歷山大·馮·米登多夫受沙皇尼古拉一世所邀,與其他學者共同發起一次對西伯利亞的考察。考察期間組織了各方面的研究,但最主要的是探索新物種,也包括收集當地發現的化石。狼鰭魚化石正是在此期間發現[4],並由古生物學家約翰內斯·彼得·米勒於1847年正式描述,模式種是米氏狼鰭魚(Lycoptera middendorffi)。屬名希臘文lyco-(狼)加上ptera(鰭)組成,形容該物種寬大的背鰭,種小名則致敬發現者米登羅夫[13]

1880年,法國古生物學家亨利·埃米利·索瓦日英語Henri Émile Sauvage根據從中國北方收集的標本命名了戴氏原鱂(Prolebias davidi),這也是中國首個獲得學名的史前魚類。索瓦日當時認為這種魚類屬於鱂科,後期研究則發現該物種屬於先前命名的狼鰭魚,並將其更名為戴氏狼鰭魚[14][11]。有學者認為戴氏狼鰭魚和米氏狼鰭魚化石差異過小,實際上可能是同一物種[3]。後續還命名了十幾個物種,大部分皆發現於中國東北[10]

物種

Thumb
一件長約6.8厘米(2.7英寸)的戴氏狼鰭魚化石,收集於中國遼寧省白堊紀最早期的地層
Thumb
一件長約53厘米(21英寸)的室井氏狼鰭魚化石,收集於中國遼寧的早白堊世地層

本屬已有20個物種被描述[6],其中9種均出自熱河群。下表是根據張江永和金帆在《熱河化石》一書中列出的有效種名單整理而來[10]

更多資訊 學名, 命名者 ...
學名 命名者 年份 狀態 備註
米氏狼鰭魚 Lycoptera middendorffi Müller 1847英語1847 in paleontology 有效 該屬的模式種
長吻狼鰭魚 Lycoptera macrorhyncha (Eichwald) (1868英語1868 in paleontology) 有效 原為長吻阿納魚英語Anaethalion
戴氏狼鰭魚 Lycoptera davidi (Sauvage英語Henri Émile Sauvage) (1880英語1880 in paleontology) 有效 原為戴氏原鱂
中華狼鰭魚 Lycoptera sinensis Woodward 1901英語1901 in paleontology 有效
兇殘狼鰭魚 Lycoptera ferox Grabau 1923英語1923 in paleontology 有效
朝鮮狼鰭魚 Lycoptera chosenensis Makiyama 1927英語1927 in paleontology 有效
甘肅狼鰭魚 Lycoptera kansuensis Grabau 1928英語1928 in paleontology 有效
伍氏狼鰭魚 Lycoptera woodwardi Grabau 1928 有效
熱河狼鰭魚 Lycoptera joholensis Grabau 1928 存疑 可能為戴氏狼鰭魚的異名[11]
熱河狼鰭魚小型變種 Lycoptera joholensis var. minor Grabau 1928 存疑 可能為熱河狼鰭魚的異名[11]
破碎狼鰭魚 Lycoptera fragilis Hussakof 1932英語1932 in paleontology 存疑 可能為吉南魚的異名[11]
德永氏狼鰭魚 Lycoptera takunagai Seito 1936英語1936 in paleontology 次異名 戴氏狼鰭魚的異名[11]
室井氏狼鰭魚 Lycoptera muroii (Takai) (1943英語1943 in paleontology) 有效 原為室井氏亞洲魚
長頭狼鰭魚 Lycoptera longicephalus Liu et al. 1962英語1962 in paleontology 重新分類 現為長頭吉南魚英語Jinanichthys[15]
隆德狼鰭魚 Lycoptera lunteensis Liu et al. 1962 有效
多椎狼鰭魚 Lycoptera polyspondylus Liu et al. 1962 有效
董氏狼鰭魚 Lycoptera tungi Liu et al. 1962 重新分類 現為董氏華夏魚[3]
王氏狼鰭魚 Lycoptera wangi Gaudant 1965 有效
三棵榆樹狼鰭魚 Lycoptera sankeyushuensis (Ma & Sun) (1988英語1988 in paleontology) 有效 原為三棵榆樹亞洲魚
阜新狼鰭魚 Lycoptera fuxinensis Zhang 2002英語2002 in paleontology[6] 有效
關閉

古環境

Thumb
原白鱘及狼鰭魚的復原圖

狼鰭魚是中生代後期東亞特有的淡水魚,廣泛分佈於當時的中國北方水域,為熱河生物群的重要組分[6],也是該群內最早獲得正式學名的脊椎動物。熱河群的化石多發現於湖泊沉積物,後者又通常與凝灰質互層,表明這些化石是由水邊活動的生物被火山灰掩埋所形成[16]。熱河群有着很高的生物多樣性,除狼鰭魚等魚類外,還發現了種類繁多的兩棲類恐龍翼龍鳥類哺乳類昆蟲植物[17]。當時狼鰭魚所棲息的水域中還生存着北票鱘[18]原白鱘英語Protopsephurus[19]中華弓鰭魚[20]等魚類、伊克昭龍潛龍滿洲鱷離龍類鄂爾多斯龜滿洲龜遼龜英語Liaochelys龜鱉目遼蟾英語Liaobatrachus遼西螈英語Liaoxitriton等兩棲類[16]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