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華戰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爱德华战争

愛德華戰爭,即百年戰爭的第一階段(1337年-1360年)。這場王朝衝突的根源可追溯至兩大矛盾:其一是英格蘭在阿基坦公國的封建主權爭議,其二是愛德華三世基於母系血統(其母為法王查理四世之妹)對法蘭西王位的聲索。戰爭以1337年愛德華三世對法蘭西的宣戰開始,以1360年《布勒丁尼條約》告終。

背景

法國的絕嗣

卡佩王朝治下的法蘭西經歷腓力二世路易九世腓力四世等幾位明君的治理,幾乎成為了當時歐洲最強的強權,但是天有不測風雲,儘管卡佩家族一直以來的繼承制度是分給其他王子采邑和頭銜,使得他們會把野心投向國外王位而不是法國[註 1],但在腓力四世之後,法蘭西卻也面臨了王位繼承危機。

卡佩王朝的最後一位雄主「美男子」腓力四世死後,之後的三位法王路易十世腓力五世查理四世都是短命國王(三人在位時間之和不超過14年),而查理四世死後無男性子嗣,卡佩王朝就此終結。法蘭西規定女性不可繼承王位。女性的繼承權在幾位法蘭西國王逝世後曾多次提出,但每一次最終都由男性繼承。而卡佩王朝每位國王都由一位男性繼承人在他離世後繼位,自于格·卡佩以來,每一次都是已故國王的長子繼位。路易十世死而無男嗣是史無前例的[1]

當時法國的王位競爭者有兩位,一是當時英格蘭王國金雀花王朝愛德華三世,他是腓力四世的外孫;另一位則是腓力四世的侄子腓力·德·瓦盧瓦,但法國貴族們自然不願意一個英國人成為自己的君主,於是便支持腓力做了國王(稱腓力六世)。從此法蘭西開始了瓦盧瓦王朝的統治。

腓力六世於1313年與聖路易的外孫女勃艮第的讓娜結婚,他的所作所為與卡佩王朝的堂兄弟們完全不同。他喜歡在公共場合展示自己的文雅和修養,並在戰場上展現了14世紀的騎士精神和勇氣。儘管這可能不是治國的最佳態度,但他在統治初期順風順水。腓力六世即位後,他鎮壓了佛蘭德伯國由尼古拉·贊尼金領導的小地主、資產階級和工匠的起義。在成為法國軍隊領袖後的這次勝利,讓他確立起對貴族的權威,這些貴族過去曾蠢蠢欲動,意圖挑戰王權[1]

Thumb
腓力六世和愛德華三世作為卡佩王朝後代的譜系

自1215年無地王約翰布汶戰役中慘敗後,法王逐步奪取英王在法的領地(1259 年《巴黎和約》),最後大致只剩下阿基坦和諾曼第的幾塊領地,這無疑使英王在大陸的利益嚴重受損,也嚴重打擊了英王的權威。此外,法王路易八世在成為法王之前,英國爆發了反對約翰的第一次男爵戰爭,反國王勢力向約翰的外甥女婿法蘭西的路易王子求援,路易派兵佔領溫切斯特並一度佔據英格蘭一半的國土[2],反國王勢力在倫敦宣佈路易為「英格蘭國王路易斯一世」,並得到蘇格蘭國王亞歷山大二世的認可,直到1217年路易戰敗才放棄了王位宣稱,英法王位問題也因此持續惡化。

1325年,愛德華三世受封阿基坦公爵,理論上成為法王的封臣。然而,由於愛德華幼年繼位時英格蘭政局動盪,他最初承認腓力六世的法王地位。1330年代,隨着腓力六世與蘇格蘭國王大衛二世結盟[3],並庇護愛德華的政敵阿爾圖瓦的羅貝爾三世,兩國關係急劇惡化。1337年,當愛德華拒絕驅逐羅貝爾時,腓力六世宣佈沒收阿基坦公國,戰爭由此爆發。1340年,愛德華三世正式加冕「法蘭西國王」,挑戰瓦盧瓦王朝的合法性。

英格蘭的野心

中世紀前期,法國長期遭受北歐維京海盜打劫侵略。西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查理三世以協助抵禦其他海盜為條件,於公元911年,同意維京人領袖羅洛及其族人定居在塞納河下游,英吉利海峽南岸一塊肥沃的土地上,並封羅洛為公爵。由於維京人又稱為諾曼人,這塊土地稱為諾曼第(意思為諾曼人的封土)。維京人在此建立了諾曼第公國,停止海盜行為,並改奉天主教及接受法國文化,但諾曼第公國自此成為這片土地上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

Thumb
百年戰爭前的法國局勢

諾曼征服諾曼第公國就是英格蘭領地的一部分。1154年安茹伯爵若弗魯瓦五世和先君「儒士」亨利一世之女[註 2]、羅馬皇帝亨利五世皇后瑪蒂爾達的兒子亨利二世繼承了英格蘭的王位,開始了金雀花王朝(在法國稱安茹王朝)在英格蘭的統治,安茹家族在法蘭西的封地也義正言順的被繼承到了英格蘭[註 3],使得金雀花王室在法蘭西的領地達到了當時法王路易七世領地的五六倍[4]。法國的貴族們當然不樂意看到這種結果。第二次十字軍東征後,路易七世的妻子埃莉諾(阿基坦的埃莉諾)嫁給英王亨利二世[註 4],使得法國又失去了一塊阿基坦公國的控制。但無地王和他的後繼者卻逐漸喪失了這些領地。在無地王約翰亨利三世桑通日戰爭等戰事中屢次對法失敗後,1259年的《巴黎和約》規定英格蘭在法國只能占保有部分的阿基坦和加斯科涅,並且英王要對法王稱臣,每一位新法王上台就要稱臣一次,這對英國人來說是奇恥大辱。

而愛德華三世是腓力四世的親外孫,在他看來繼承祖父王位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但法國貴族卻選出了一個旁系血親作為法王的繼承人。於是他強烈要求法王腓力六世讓出王位,但奈何當時的英格蘭因為不久前長期與蘇格蘭作戰(蘇格蘭獨立戰爭)國力衰弱[5],愛德華三世便只能勉強整修十年(1337年)才以此為藉口對法國宣戰。

為主張自己對法國王位的繼承權,愛德華三世要求系譜學家和法學家用證明文件來證實美男子腓力四世的孫輩比瓦盧瓦的腓力更有權利繼承法國王位。他期望證明法國沒有任何法律規定女性不可繼承王位,或者這樣的法律不會影響朝代更迭。當然這場爭論只是一個藉口。真正的問題是法國高級貴族是否希望看到金雀花人登上聖路易的王位寶座[5]

勃艮第與尼德蘭

弗蘭德斯在金馬刺戰役把法國騎兵打敗後,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黃金時期,1337年百年戰爭剛爆發的時候,尼德蘭處在分裂的狀態,當時尼德蘭名義上是神聖羅馬帝國的領地,而弗蘭德斯甚至是帝國的藩侯。當時低地主要分為兩大勢力,一是兼任荷蘭澤蘭埃諾三大領地的荷蘭伯爵,並由巴伐利亞的威廉五世擔任。此時荷蘭伯國正在經歷爵位爭奪的鈎子與鱈魚戰爭。一是傳統上法王的封臣弗蘭德斯公爵。此外還有布拉班特公國,烏得勒支主教等勢力。

1032年法王亨利一世把勃艮第公國封給其弟羅貝爾一世,勃艮第公國開始由卡佩家族的支系勃艮第家族統治[6]。1361年,勃艮第家族最後一位統治者腓力一世去世,於是勃艮第公國轉移到了瓦盧瓦王朝的腓力二世「大膽」手中[7]

弗蘭德斯的歸屬問題也是百年戰爭爆發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弗蘭德斯是法國的附庸,有非常發達的紡織業,但在布魯日晨禱前後,英格蘭和弗蘭德斯兩者確立了友好關係,而且弗蘭德斯的原料大部分來自英格蘭,經濟上和英格蘭密切相關。1328年腓力六世在弗蘭德斯建立了直接統治,愛德華三世遂禁止羊毛出口,於是弗蘭德斯便開始支持英國的反法政策,承認愛德華三世的統治者地位,這直接惹惱了腓力六世。

神聖羅馬帝國

布汶戰役中,當時的羅馬皇帝不倫瑞克的奧托四世和英國站在同一戰線,奧托和亨利三世組建了一支來自德意志、英格蘭、弗蘭德和布洛涅等地的聯軍和腓力二世交戰[8],然而腓力以少勝多大敗聯軍,也使得法國一度取代帝國成為當時基督教世界最強的強權。

皇帝路易四世企圖擴大帝國西南部的影響力,並與敵對的亞維儂教廷談和。腓力六世阻止教宗本篤十二世與皇帝路易四世的談判,間接改變神聖羅馬帝國的政策,但也使神聖羅馬帝國和英格蘭在1337年組成同盟。[9]

在百年戰爭開始的時候,由於政治聯姻關係和政治利益問題,當時帝國的盧森堡家族和瓦盧瓦家族建立了親密的同盟關係。因此,在戰爭初期,盧森堡王朝和波西米亞王國一度是法國的盟友。

由於做為王太子的岳丈,盧森堡家族的「盲眼」約翰在百年戰爭中堅定地支持法國。1346年,他在援助法國國王腓力六世抵禦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入侵時陣亡於克雷西戰役。根據記載,國王不顧包括兒子卡爾在內的眾人反對而執意出戰,甚至把自己坐騎的韁繩跟前方騎兵的韁繩綁在一起,奮勇迎擊英軍主力而壯烈犧牲[10]。即便本身雙目失明且垂朽老矣,但這份為了大義而一心求死的精神仍贏得了敵我雙方的一致稱讚。查理四世也被迫逃亡,回國後便加冕成為了新的波西米亞國王。

布列塔尼的王位問題

雖然布列塔尼自加洛林時代就一直算是法國的名義屬國,但事實一直是獨立狀態。

夾在英法兩國之間,在兩國燒起戰火時自然難以避免必然會被捲入戰爭。布列塔尼公爵家族和英格蘭王國有歷史和血緣上的關係,家族也兼有約克郡的里士滿伯爵爵位。公爵阿蒂爾二世結婚兩次,第一任是利摩日女子爵瑪麗·德·利摩日(1275–1291),第二任是蘇格蘭國王亞歷山大三世的遺孀—蒙福爾女伯爵尤蘭德·德·蒙福爾(1263–1322)。第一任妻子有三個兒子,其中包含繼承人約翰三世以及龐蒂埃夫勒伯爵居伊。和第二任妻子有一個兒子,同樣名為約翰(法語為「讓」),未來的蒙福爾伯爵。約翰三世並不喜歡同父異母的弟弟,他成為公爵的第一年處心積慮要否決父親的第二任妻子,並宣稱讓為私生子。當他失敗後,他便嘗試確保尚·德·蒙福爾不會繼承公爵。由於約翰三世膝下無子,他便選了弟弟居伊的女兒—龐蒂埃夫勒的讓娜為繼承人。1337年,讓娜和法王腓力六世姐姐的兒子夏爾·德·布盧瓦結婚。但是1340年,約翰三世與讓和解,並且重新宣佈讓成為布列塔尼公國的繼承人。1341年4月30日,約翰三世去世,他的遺言中表示不想被繼承問題纏身。由於公爵死後無嗣,因此作為布列塔尼公爵的兩位候選人,約翰三世的侄女婿查爾斯•布洛瓦和約翰三世同父異母兄弟讓•德•蒙特福特二人,分別在法國和英國的支持下,展開了布列塔尼公爵繼承戰爭,並成為百年戰爭的一部分。其中,著名的蓋克蘭將軍就是布列塔尼的。

蘇格蘭

蘇格蘭和法蘭西的同盟關係可以追溯到1295年巴黎簽署的條約,二者之間形成的老同盟也被認為是世界歷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外交同盟關係。

1292年,約翰·巴里奧繼承蘇格蘭王位,然而由於其懦弱無能,蘇格蘭主權受到英王愛德華一世的嚴重威脅。約翰幾乎承認自己是愛德華的屬臣,招致蘇格蘭國內的強烈不滿。蘇格蘭貴族隨即指派了一個十二人的議事會,基本架空了約翰的權力,同時向外尋求盟友,以求維護國家的獨立[11]。但是愛德華一世因為吞併蘇格蘭的野心,用各種手段削弱巴里奧的權威,甚至羞辱這位新國王。蘇格蘭的權貴不堪忍受巴里奧的懦弱,計劃對抗英格蘭。1295年10月23日,蘇格蘭與法蘭西王國在巴黎簽署協議,共同對付英格蘭,開始了歷史上著名的長達兩百多年的「老同盟」(Auld Alliance)。於是,愛德華一世決定親自干預蘇格蘭事務並征服蘇格蘭,他把約翰·巴里奧關在了倫敦塔[12]

從1294至1314年,由於國王被監禁或者王位空缺無人繼承,蘇格蘭一直沒有君主。當時蘇格蘭攝政王有蘇格蘭守護者這一頭銜。1297 年威廉·華萊士刺殺一名英格蘭高級警長,拉開了蘇格蘭獨立戰爭的序幕[12]。1297年9月11日斯特林橋戰役爆發,蘇格蘭人在威廉·華萊士和安德魯·瑞的指揮下以少勝多、擊敗了英國一支騎兵分遣隊。獲勝後,蘇格蘭以被廢黜國王約翰·巴里奧的名義授予威廉·華萊士「蘇格蘭守護者」頭銜[13]。斯特林橋戰役戰敗後,愛德華一世對征服蘇格蘭的軍事戰略進行了全面徹底的思考。他從上調稅收做起,以此來增加財政收入,並將還在與法國卡佩王朝最後幾任國王作戰的重騎兵派往蘇格蘭。1298年,愛德華一世指揮英軍在福爾柯克會戰中獲勝,雙方衝突由此暫停數年。

1302年,法王腓力四世在軍事失利後與英格蘭議和,徹底斷絕了幫助蘇格蘭復國的可能。在整個蘇格蘭獨立戰爭期間,腓力四世只是一個旁觀者,最多曾經寫信鼓勵反抗運動的領袖羅伯特·布魯斯,甚至還邀請他放棄在蘇格蘭的抗爭,加入到十字軍東征中,但是被布魯斯婉拒。由於蘇格蘭貴族的背叛,威廉·華萊士失去了「蘇格蘭守護者」頭銜,從政壇上消失。在法國待了幾年後,他再次回到蘇格蘭。1305年,一位蘇格蘭貴族——愛德華一世的擁躉,將他獻給英軍。華萊士以叛國罪名受審,遭受酷刑折磨後被公開處決,遺體被肢解並扔在英格蘭各地[13]。但華萊士死後,蘇格蘭人從未放棄獨立的願望,英國在蘇格蘭的統治遭到抵抗。

羅伯特·布魯斯接過抗英鬥爭的火炬。他的祖父曾是1291年蘇格蘭王位候選人,他與祖父同名,於1306年加冕為蘇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去世後,其子愛德華二世繼承了英格蘭王位。面對蘇格蘭要求獨立的企圖,愛德華二世在政務處理上不夠老練。羅伯特·布魯斯和支持他的蘇格蘭貴族趁此機會乘勢而上,於1314年在班諾克本戰役中大獲全勝[13]

腓力四世則在同年去世。布魯斯在此後十多年內並未對盟友表現出太大的興趣,直到他的幼子大衛於1324年誕生,並成為他的繼承人。布魯斯為了確保大衛登基後能得到足夠的支持和幫助,於是派出使者前往法國尋求再續前約。1326年,新的法國國王查理四世面臨着重新與英格蘭開戰的可能,與蘇格蘭簽訂《科貝爾條約》(Treaty of Corbeil),答應在和平與戰爭中向蘇格蘭提供幫助與建議,蘇格蘭則答應如果英格蘭與法國開戰,將派軍隊進攻英格蘭後方。

蘇格蘭獨立地位因此得到鞏固。後來,雙方於1328年簽訂《北安普敦條約》承認蘇格蘭王國的獨立主權。第一次蘇格蘭獨立戰爭的結束並沒有打消英格蘭征服蘇格蘭的意圖,英格蘭繼續密切關注蘇格蘭,等待新的君主來完成愛德華一世未競的事業。哪知,這一等就是幾乎三百年[13]

1329年,布魯斯一世去世,蘇格蘭王位由五歲的大衛二世繼承。英格蘭新國王愛德華三世支持約翰·巴里奧的兒子愛德華·巴里奧爭奪蘇格蘭統治權,後者與英軍進攻蘇格蘭,第二次蘇格蘭獨立戰爭開始。法國新君腓力六世一開始拒絕按照條約援助蘇格蘭,避免其與同樣有法國王位繼承可能的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的矛盾升級。直到1334年,蘇格蘭局勢萬分危急時,他才同意讓10歲的蘇格蘭國王大衛二世到法國避難[14]

最初的衝突(1337-1341)

雙方的外交行動

百年戰爭前,腓力還一度計劃在那不勒斯匈牙利兩國的支持下發動對聖地的十字軍東征,然而卻因為百年戰爭而終止[5]

1330年代後期,愛德華三世開始為戰爭進行準備工作。1337年,他開始一系列的外交行動拉攏盟友,範圍一路由北海到接近瑞士。其中代表性的盟邦為布拉邦特公國埃諾伯國洛林公國荷蘭伯國海爾德公國巴伐利亞公國萊茵-普法爾茨伯國。但在南方的外交行動較為不順利,卡斯蒂利亞王國阿拉貢王國和那不勒斯王國都傾向支持法蘭西。

同時愛德華嘗試拉攏佛蘭德伯國,但佛蘭德伯爵力挺瓦盧瓦家族,拒絕成為英格蘭的保護國。愛德華便對佛蘭德以及法蘭西實施禁運,佛蘭德失去英格蘭的羊毛與糧食補給,頓時陷入混亂,1337年佛蘭德各地爆發叛亂,從根特擴大到布魯日、伊珀爾等地,1339年佛蘭德伯爵被富商雅各布·范阿特威爾德推翻,宣佈中立來換取英格蘭取消禁運。1340年1月,弗蘭德斯人民終於宣佈支持愛德華三世為法蘭西國王,成為了英格蘭的附庸國。1338年愛德華訪問歐陸,確保同盟穩固,並向神聖羅馬帝國請求支持,皇帝路易四世同意指派軍隊支援。

然而戰爭初期腓力六世的大臣卻一直在干涉阿基坦的事務,但捲入蘇格蘭長期戰爭使得愛德華三世分身乏術,沒有立即做出反應。直到 1336年蘇格蘭國王大衛·布魯斯的去世終於使得愛德華得以騰出雙手。

斯魯伊斯海戰

1337年,聲勢浩大的反瓦盧瓦聯盟在法國東北邊境成立[15],這標誌着戰爭的開始。法國國王的妹夫,即瓦盧瓦的讓娜的丈夫阿圖瓦的羅伯特也加入了英格蘭國王的宮廷。為了彰顯繼承法國王位的意圖,愛德華三世採用了法國國王的頭銜和徽章[5]

不過直到1339年初,愛德華才開始入侵法國領地,英格蘭士兵到處胡作非為,燒殺搶掠。雖然儘管這次騎行劫掠的過程相當不順利,但很明顯,愛德華的目的就是激怒腓力。

英法雙方的第一次大規模作戰是1340年6月的斯魯伊斯海戰。戰爭初期法軍擁有海軍優勢,他們將地中海各國常用的加來槳帆船引進英吉利海峽。槳帆船可以進入淺水港灣,並且具有高度機動性,使其在海岸劫掠與對船戰鬥中發揮高效。法軍的槳帆船主要僱傭自熱那亞摩納哥,主要用來干擾英格蘭商船在加斯科涅的紅酒和佛蘭德的羊毛貿易,以及襲擊英格蘭東岸與南岸。操作槳帆船需要高度的專業性,經過高度訓練的船員同樣來自熱那亞、摩納哥、以及其他地中海港口[16]

Thumb
一枚1354年的金幣,表面刻畫愛德華坐在船上,以紀念斯魯伊斯海戰。

英軍並沒有專業海軍,愛德華僅擁有三艘戰船。主要的船隻是從商船中徵用的柯克帆船。柯克船擁有吃水深的圓形船底,由中央桅杆的單面大帆提供動力。這些柯克帆船被改造為戰船,在船隻首尾增建木堡,並將桅杆上的瞭望塔擴建成戰鬥平台。改造後的船排水量達200到300長噸(203~305公噸),可以承載大量海兵。較高的干舷使他們在對槳船戰更有利,尤其從木堡上射擊箭矢或砸下巨石可以造成舷側的敵船嚴重傷害。根據英格蘭普通法,國王徵召船隻參戰必須提供船主補償金,但實際上愛德華僅提供少量補償且拖延許久,使船主們很不情願地接受徵召[17]。經過九個小時的激戰,腓力六世的海軍損失嚴重。

但在同年的圖爾奈圍城戰中,英法雙方卻僵持不下,使得許多盟友退出或倒戈。雖英軍後來穩穩掌握了英吉利海峽三十年的制海權,但也只能被迫求和回到英格蘭本土。同年七月,法軍在聖奧梅爾戰役殲滅英國和其盟國部隊,英國的低地國家盟友嘗試求和。

暫時休戰

由於愛德華入侵法蘭西不順,兩國簽訂了5年停戰條約,但是衝突並未停止。1341年,在法國居留了七年的大衛二世回到蘇格蘭,正式領導獨立戰爭,並不斷騷擾英格蘭邊境,聲援法國。腓力六世寫信給大衛,以血脈與友誼等言辭,懇求大衛對英格蘭進行更大規模的進攻,以幫助其越來越不利的戰局[18]。1340年,在教皇和愛德華的岳母,腓力的妹妹埃諾伯爵夫人的斡旋下,兩國同意休戰,簽訂《埃斯普萊尚休戰協定》,和平持續到次年盛夏[19]。在這期間在阿基坦和布列塔尼也有陸陸續續的戰爭。

布列塔尼戰場(1341-1345)

1341年,布列塔尼公爵約翰三世身亡而未留下子嗣,公爵的弟弟讓·德·蒙福爾與他侄女的丈夫夏爾·德·布盧瓦互相爭權,英格蘭與法蘭西藉機介入雙方的鬥爭,英格蘭支持蒙福爾家族,法蘭西支持布盧瓦,在停戰期間利用雙方進行代理戰爭,使這場繼承戰爭延續近二十五年。

儘管約翰三世無直系後代,卻留下兩位繼承人:同父異母的弟弟蒙福爾的約翰,以及其兄居伊之女讓娜·德·潘提埃夫。雖然讓娜的血緣更近,但當時排斥女性繼承權的新規(該規則也曾被用來否定愛德華三世對法國王位的宣稱)似乎暗示女性無法繼承重要爵位。讓娜的丈夫是法王腓力六世的外甥布盧瓦的查理。根據封建法,繼承權裁定權歸屬法國國王。蒙福爾的約翰不願依賴法王的公正裁決,自行宣佈繼承爵位,攻佔首府南特,並召集布列塔尼騎士團承認其為蒙福爾公爵。法語區貴族與主教拒絕承認其地位,而底層教士、騎士與布列塔尼農民則支持他,內戰由此爆發[20]

蒙福爾的約翰佔領南特後,奪取利摩日的公爵金庫,至8月中旬已控制包括南特、雷恩瓦訥三座主要城市在內的大部分公國領土。法王腓力六世公開支持布盧瓦的查理為合法繼承人。由於擔心法軍將推翻自己,蒙福爾的約翰於同年逃往英格蘭尋求愛德華三世支持[20]。儘管《埃斯普萊尚休戰協定》仍有效,愛德華三世仍同意提供援助。蒙福爾的約翰返回布列塔尼等待英國議會確認支援期間,腓力六世派遣大軍進入布列塔尼支持布盧瓦的查理,並於11月將蒙福爾的約翰圍困於南特。面對長期圍城威脅,南特市民選擇將其移交法軍,蒙福爾的約翰隨後被囚禁於巴黎[21]

此時,蒙福爾派的領導重任落到約翰之妻佛蘭德斯的喬安娜肩上。1341-1342年冬季,她在南布列塔尼的埃訥邦建立指揮部,成功抵禦布盧瓦的查理軍隊的進攻。其部隊保持布雷斯特港與埃訥邦之間的交通線暢通,使小股英軍得以在布雷斯特登陸,與蒙福爾派合兵擊退法軍,收復布列塔尼西部領土[21]。1342年8月,北安普頓伯爵率領的英軍主力登陸布雷斯特,向公國腹地推進並攻佔瓦訥。同年9月30日,英軍指揮官理查·德·阿爾圖瓦在莫爾萊附近擊敗布盧瓦的查理率領的法軍[21]。然而羅伯特·德·阿爾圖瓦在攻佔瓦訥時負傷,返英後不治身亡。更糟糕的是,法軍將領奧利維耶四世·德·克利松很快奪回瓦訥[22]

1342年10月下旬,愛德華三世親率大軍在布雷斯特登陸,重奪瓦訥後東進圍攻雷恩。當法軍主力前來迎戰時,兩名來自阿維尼翁的樞機主教於1343年1月抵達前線,強令雙方簽署《馬勒斯特魯瓦休戰協定》。儘管停戰協議生效,布列塔尼戰事仍持續至1345年5月,最終愛德華三世成功掌控該地區[22]

加斯科涅戰役與克雷西戰役

1345年夏末,5年停戰條約一到期,愛德華三世立刻兵分三路進攻法蘭西,其中一支登陸波爾多,征服1337年前被法王沒收的加斯科涅地區。德比伯爵格羅斯蒙特的亨利領軍在貝爾熱拉克戰役歐貝羅什戰役大獲全勝,成為開戰以來英軍首次在陸戰獲得全面勝利[23],這兩場戰役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加斯科涅地區成為了英法衝突的主戰場,腓力六世因此決定將法軍主力派往西南方收復失土,卻在艾吉永圍城戰中陷入泥淖,這種失誤使法軍軍力分散,無法應對英軍的後續侵入。

1346年,愛德華三世由諾曼第登陸再度發動騎行劫掠行動,沿途摧毀卡昂等經濟重鎮,並打算直取巴黎。法王腓力六世率領優勢兵力前往攔截,並採取焦土作戰將英軍困在塞納河與索姆河之間。但愛德華三世成功突破索姆河的封鎖。7月,愛德華三世在諾曼第地區率領一支14000人的軍隊在科唐坦半島登陸。應戰的法國軍隊主要是自家的重裝騎兵和熱那亞等地的僱傭弩兵。二者在巴黎郊區的克雷西(克勒西)相遇,並即將爆發一場極其重要的會戰。

英格蘭人配備的是蘇格蘭的一種長弓,這種長弓兵的射程大概250米,能在170米的距離內射穿精良的鎖甲。戰爭開始的時候,突然下起了傾盆大雨,不久卻又突然放晴。金色的陽光從英軍後方射過來,法國弓箭手根本看不到人在哪,只能盲目得亂射箭,而背對着陽光的英國長弓兵萬箭齊發。英軍弓箭手和編入法軍的弩手進行對戰。英軍弓箭手的射擊更精確、更快速,射程也更遠。這讓法國國王的耐心消磨殆盡。腓力六世沒有讓弩手恢復隊列,而是命令重騎兵衝鋒。這種魯莽的舉動先是遭遇英國弓箭手的攻擊,大量戰馬因此喪生,接着又遭到只有鎖子甲保護的矛步兵的對抗。隨後英軍徹底獲勝[24]

愛德華三世預留了一支重騎兵隊伍作為增援,隨時準備進攻。但這支隊伍沒有必要上場,因為法軍已被斬盡殺絕,其中不乏歐洲騎士界的知名人士。法蘭西國王的弟弟阿朗松伯爵查理,以及法國王室的盟友波西米亞國王盧森堡約翰一世和佛蘭德伯爵路易一世都在此一役中陣亡。約翰一世之子,也就是未來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四世和法國國王腓力六世兩人逃走了[24]

克勒西之戰英格蘭傷亡不過四十人,而法國甚至達到了驚人的1500人。英軍乘勝追擊,次年就攻克了加萊港口。為了保全加萊人民的性命,六位德高望重的加萊自由民用繩子套着脖子,向英格蘭國王以示投降。此後的一百年裏,加萊一直作為英格蘭在歐洲大陸進行羊毛貿易的中轉站。如果說圍困加萊表明了愛德華三世繼承法國王位的意願(因此,他將來自英格蘭的居民安置在此充實人口),那麼這也表明由於困難重重,英格蘭國王根本不可能征服法國[24]。而不到兩個月,如約進攻英格蘭的大衛也在內維爾十字之戰大敗,自己都被英軍俘虜。老同盟雙方同時遭遇決定性失利,同盟陷入休眠狀態。幸而愛德華三世也無力乘勝追擊,在取得大片法國領土後與法國議和,而且也並沒有再度支援其傀儡巴里奧,只是將大衛二世收押,索要贖金。之後二十年內,三個國家都處於休整期。

暫時休戰

1350年,溫切爾西海戰爆發,這是百年戰爭三大海戰之一。1349年,卡斯蒂利亞王室成員兼僱傭兵夏爾·德·拉·切爾達獲法蘭西私掠許可,掠奪英格蘭船隻並殺害船員。1350年,英法停戰後,卡斯提爾艦隊轉為海盜,騷擾英格蘭,建立斯魯伊斯外海基地。英王愛德華三世集結英軍艦隊,決定攔截卡斯提爾艦隊。1350年8月29日,英王愛德華三世率領的英格蘭艦隊與卡斯提爾艦隊交戰,英軍通過巧妙的戰術和弓箭手的優勢,成功捕獲了14到26艘敵船,儘管英軍損失慘重,但最終取得了勝利[25]

加萊圍城後,黑死病(1347-1355)在整個歐洲蔓延,而黑死病導致的人員傷亡甚至比整個英法戰爭造成的還多,而一國之主腓力六世此時不幸身亡[26]。兩國國力大傷,人口銳減,被迫短期停戰。

英格蘭的勝利

黑太子的騎行劫掠

腓力六世死後,其子「好人」約翰二世繼位,然而這位新任法王沒有吸取克勒西之戰的教訓,仍然抓着重騎兵的衝鋒戰術不放,導致了法國此後的連續戰敗。

威爾斯的愛德華,即愛德華三世的長子、英格蘭王位的繼承人,因其所穿戴黑色的盔甲也被稱為「黑太子」。1356年春天,他離開了位於吉耶納的波爾多宮廷,率領 6000名身經百戰的士兵(由約翰·錢多斯等著名指揮官指揮)揮軍北上,在法蘭西王國邊界進行「騎行劫掠行動」(該術語用來指百年戰爭期間英國在法國領土上的軍事行動)。他的目的簡單明了:佔領幾個據點,劫掠沿途村莊,用武力展示英國騎兵的絕對優勢。他從波爾多登陸,先後攻下了法國西南的基斯和加斯科涅。

普瓦提埃戰役

約翰二世於是率軍御駕親征。愛德華得知約翰二世正打算截斷其後路後,立刻南撤,兩軍最後在普瓦提埃(普瓦捷)地區相遇。幾個世紀前查理·馬特幾乎沿着相同的路線來到這裏迎擊阿拉伯和柏柏爾軍隊:法國國王向對手提議進行對陣戰。儘管法軍在兵力和武器方面都有優勢,但黑太子為遵守騎士守則的要求依然接受了這一挑戰。

普瓦捷戰役於1356年9月19日爆發。法國大貴族和歐洲騎士界的領軍人物率領的重騎兵威風凜凜,大家都認為法軍將輕而易舉獲得勝利。然而,約翰二世並不像他的對手那樣運籌帷幄。黑太子借鑑其父在 1346年克雷西一戰的成功策略,命令騎兵下馬,與弓箭手一起抵抗法軍一輪又一輪的衝鋒突然,黑太子注意到敵軍陣形已亂,於是他命令騎兵再次上馬,親自率領騎軍進攻法軍主力部隊。在這次大膽行動中,英國太子成功俘虜了約翰二世國王和其幼子腓力。英國老兵再一次以少勝多,擊敗了猖狂的法國騎兵。

經普瓦捷一戰,法軍近一半被殲滅,任由一支耽於戰爭的大兵們擺佈。後來這些盎格魯-加斯科涅士兵和僱傭兵重新集結起來,為僱用他們的王子和君主服務。國王約翰二世被監禁在英格蘭是對法國君主制度的一次重大打擊。

普瓦提埃一戰法王的慘敗使整個法國政局陷入了動盪,英國獅子大開口,要求大筆贖金。年輕的王太子查理·瓦盧瓦(後來的查理五世)臨危受命,為了召集軍費,召開了自腓力四世後的又一次三級會議。然而市民代表要求將選出的代表和王太子組成一個共同執政體。查理自然不能答應這種請求,迫於無奈只能解散了三級會議。但這引發了巴黎市民的騷亂,查理只能再開三級會議,但會議仍然不歡而散,會上的建議也沒有得到有效施行。

普瓦捷戰役大敗沉重打擊了法國貴族的軍事威望。騎士們遭到尖銳批評,被指責無法保護國王。諸如《普瓦捷戰役悲歌》之類的小冊子在法國發行傳播。它們指責在普瓦捷敗北的貴族沒有紀律、性格軟弱,因為當國王被俘時,有些人面對英軍落荒而逃。這些針對貴族的批評在札克雷暴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普瓦捷戰敗也促使法國王室在14世紀下半葉簽訂《布勒丁尼條約》之後重整軍隊,反思軍事戰略[27]

扎克雷起義

連續的動盪使市民嚴重不滿,1358 年,巴黎人民在商會會長馬賽爾的領導下,巴黎人民發動了大規模起義,整個法國農村此時也爆發了大規模的「扎克雷」農民起義[28]。巴黎人民甚至一度攻進王宮,查理同意即刻改革。巴黎的王室和貴族嚇的膽戰心驚,立刻召集軍隊鎮壓了起義,起義以失敗告終。愛德華三世便趁亂在加來登陸,直接朝蘭斯進軍,發動了蘭斯戰役,希望在歷任法王加冕的蘭斯列王主教座堂加冕為法王,然而為市民的激烈反抗所放棄,於是他轉而進攻巴黎,然而攻擊失敗後,愛德華打算和談。

蘭斯戰役

1359年3月,英王和仍在囚禁中的法王達成協議,簽訂倫敦條約。將普瓦圖加斯科涅加來吉訥蓬蒂厄等大片領土割讓給英格蘭;支付4百萬金幣做為法王和其他被俘貴族的贖金。同時英王放棄法蘭西王位繼承權,以及盧瓦爾河北邊原本屬於英王先祖的省分。這個條約被法蘭西攝政王查理三級會議否決,因此愛德華再度準備發動戰爭[29]

長期和弗蘭德伯爵對立的佛蘭德人與伯爵路易二世關係改善,廢除與英格蘭的同盟關係,並將英格蘭商人驅逐到布拉班特。另一方面,羅伯特·諾勒斯爵士及其他在法蘭西領土上作亂的自由傭兵團的領袖自願接受愛德華的指揮,大量的外國領主與騎士們湧入加來為英王服務。為了滿足他們,英王派遣蘭開斯特公爵格羅斯蒙特的亨利帶領他們發動劫掠行動[29]

愛德華三世為遠征進行徵兵並備妥所需物資,在10月28日從桑威治出航,同日抵達加來。沒從劫掠行動獲得利益的冒險著嚷着要薪酬,但愛德華告訴他們他沒東西可以給,但若他們願意加入英軍,可以從接下來的戰役中得到戰利品分成[30]。愛德華經由阿圖瓦康布雷前往蘭斯,他想在該處加冕為法王,在11月30日發動圍城。法蘭西攝政沒有對愛德華發動攻擊,但是蘭斯城防禦穩固,英軍又遭到惡劣天候與不良的駐紮地影響,在1360年1月11日放棄圍城。愛德華轉而深入勃艮地並攻陷通內爾,士兵在該城休息並暢飲三千桶紅酒。休息數天後,他帶兵移動到公國邊界並在2月19日紮營,駐留到四旬期期間。

3月10日,勃艮第公爵菲利普一世用20萬金幣買通愛德華[31],愛德華前往巴黎,在蒙雷里沙特爾之間紮營,並在阿爾帕容旁聖日耳曼城堡留宿。愛德華沒有成功刺激攝政王查理出戰,便在4月6日朝盧瓦爾河前進,打算讓部隊到布列塔尼休養,下半年再發動攻勢[29]

另一方面,3月15日,一支諾曼艦隊出現在溫奇爾西,帶領大批部隊進行掠奪,好不容易才將他們趕回船上。現在攝政王查理不得不再次請求談和,英格蘭方面由黑太子愛德華作為主要代表進行商議,法蘭西由監察人以法蘭西攝政暨諾曼第公爵查理之名草擬條文。

布勒丁尼和約

Thumb
布勒丁尼和約後的英法領土變化

在這種國內政局嚴重動亂的情況下,查理忙的焦頭爛額,自然無力去與英國作戰。1360年,他被迫與愛德華三世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布勒丁尼條約》。條約規定將盧瓦爾河以南至比利牛斯山的領土全部割讓給英格蘭,並支付巨款贖回約翰二世,同時,承認英王以非法王附庸的身份佔有法國的大片領土,作為籌碼,英王也需放棄對法國王位的要求。百年戰爭第一階段也隨之告一段落[32]

在這之後顯而易見的便是條約不會得到遵守。法國法學家在條約文本中引入了一些微妙言辭,以推遲放棄移交給英國的領土的主權。至於贖金,法國從來沒有支付給英國,至少沒有全額支付[32]

註釋

引用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