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爭取安哥拉徹底獨立全國聯盟(葡萄牙語:União Nacional Para a Independência Total de Angola),簡稱安盟(UNITA),安哥拉主要政黨之一。安盟成立於1966年3月,在安哥拉獨立戰爭中與安人運並肩作戰;而後在內戰中對抗安人運。安哥拉內戰是冷戰時期最著名的代理人戰爭之一,安盟從1966年到1975年10月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事援助,[5][6]後來又從美國[a]和實行種族隔離制度的南非獲取軍事支持;而安人運則從蘇聯及其盟友,尤其是古巴,獲得物資及技術支持。[7][8]
爭取安哥拉徹底獨立全國聯盟 União Nacional para a Independência Total de Angola | |
---|---|
領袖 | 阿達爾貝托·科斯塔·儒尼奧爾 |
主席 | 安東尼奧·達·科斯塔·費爾南德斯 |
創始人 | 若納斯·薩文比 |
成立 | 1966年3月13日 |
總部 | 羅安達 |
青年組織 | 安哥拉革命聯合青年 |
婦女組織 | 安哥拉婦女聯盟 |
軍事組織 | 安哥拉解放武裝部隊(截至1993年) |
意識形態 | 大帳篷[1] 保守主義[2] 安哥拉民族主義 反殖民主義 基督教民主主義 反共主義 歷史上: 共產主義 馬克思列寧主義 毛主義[3] |
政治立場 | 中間偏右至右翼[1] 極左翼(歷史上) |
國內組織 | 安哥拉解放最高委員會}[4] 聯合愛國陣線 |
地區組織 | 非洲民主黨聯盟 |
國際組織 | 中間派民主國際 |
國民議會 | 90 / 220
|
黨旗 | |
官方網站 | |
unitaangola.org | |
安哥拉政治 政黨 · 選舉 |
直到1996年,安盟的資金主要來源於開採寬果河沿岸的北隆達省和南隆達省的鑽石礦,尤其是卡托卡礦,該礦是當時安哥拉唯一的金伯利礦。[9]瓦爾德馬爾·欽東多在安哥拉內戰期間擔任安盟政府的幕僚長,[10]據稱,安盟領導人若納斯·薩文比下令暗殺了他。[11]
安盟的主要創始人為若納斯·薩文比和安東尼奧·達·科斯塔·費爾南德斯。薩文比長期擔任安盟的領導人,並在1975年安哥拉內戰開始後,長期與掌控中央政府的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當局周旋,直到2002年被殺身亡。之後,伊薩伊亞斯·薩馬庫瓦繼任領導人。薩文比去世後,安盟放棄了武裝鬥爭,轉而參與選舉。該黨在2017年議會選舉中贏得了220個席位的51個。薩馬庫瓦與2019年11月辭去黨魁職務,由阿達爾貝托·科斯塔·儒尼奧爾接任。
1966年3月13日,若納斯·薩文比和安東尼奧·達·科斯塔·費爾南德斯於葡屬安哥拉莫希科省的Muangai創立了安盟(此時葡萄牙處於新國家時期)。其他200名代表出席了此次會議。[8]1966年12月25日,安盟向葡萄牙殖民當局發動了第一次攻擊。[12]
薩文比最初隸屬於奧爾登·羅貝托的安哥拉民族解放陣線(安解陣)。安盟後來搬遷到安哥拉東南部寬多-庫邦戈省的Jamba鎮。安盟的領導層主要來自占安哥拉多數的南姆本杜族,最初奉行毛主義;而當開始與葡萄牙官員合作反對安解陣後,他們便放棄了該意識形態。[13]此後,他們以農村權力為目標,並承認種族分歧。然而,在20世紀80年代,安盟與美國和執行種族隔離制度的南非結盟。1992年安哥拉大選後,安盟失去了美國的支持,只得到南非的支持。[8]
1974-1975年,葡萄牙從安哥拉撤軍並結束殖民統治後,安人運與安盟分裂。隨着軍事和意識形態衝突的激化,內戰開始了。安人運領導人阿戈什蒂紐·內圖成為後殖民時期安哥拉的第一任總統。在蘇聯和古巴的資金、武器以及軍隊的支持下,安人運擊敗了安解陣,並使其成員大部分流亡海外。[14]安盟也在1975年11月幾乎被摧毀,但其設法存活了下來,並在萬博建立了對立政府,即安哥拉民主人民共和國。安盟在南非的支持下恢復了過來,並在80年代美國的支持下得到了相當大的加強。[15]安人運在城市、沿海地區和油田的軍事存在仍然強大,但安盟控制了大部分內陸地區(尤其是比耶高原)和其他戰略地區。內戰導致多達300000人死亡。[15]
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薩文比尋求擴大與美國的關係。他從美國傳統基金會那裏得到了相當多的指導。傳統基金會是華盛頓特區一家有影響力的保守派研究機構,與里根政府和美國國會保持着緊密的關係。傳統基金會在非洲和第三世界事務問題上的首席專家米高·約翰斯訪問了薩文比在安哥拉南部的秘密大本營,向安盟領導人提供軍事戰術及政治建議。[16]從1985年開始,薩文比每年向保羅·馬納福特和他的公司Black, Manafort, Stone and Kelly提供600000美元的報酬,透過後者的遊說努力,安盟獲得了里根政府的大力支持。[17][18][19][20][21][22]
1986年,美國保守派說服朗奴·列根在白宮會見薩文比。儘管會議本身是保密的,但里根在會談中對薩文比的努力報以支持和熱情,表示他可以設想安盟「讓世界振奮的勝利」。這表明里根認為安哥拉衝突的結果對他的整個里根主義外交政策至關重要,包括支持中美洲、東南亞和其他地方的反共抵抗運動。[23]
在薩文比的領導下,安盟在獨立前後取得了相當大的軍事勝利,成為20世紀後期世界上最有效的武裝抵抗運動之一。據美國國務院稱,安盟控制了「(安哥拉)內陸的大片地區」。[24] 薩文比在安哥拉的生存本身就被視為一項令人難以置信的成就。[25]因為在蘇聯、古巴和東德軍隊廣泛支持安人運的情況下,他仍舊倖存下來。[26]
儘管薩文比遭到了多方勢力的圍剿,但他仍然取得了勝利。美國保守派指出,薩文比以及阿富汗聖戰者、尼加拉瓜康拉特的成功——所有這些都是在美國的支持下,成功地反對了蘇聯支持的政府——證明美國開始在冷戰衝突中佔據上風,里根主義正在發揮作用。另一方面,批評者說,對安盟、康拉特和聖戰者的支持正在計劃地區衝突,是這些國家承受了巨大的代價。此外,安盟和它正在對抗的安哥拉政府一樣,也因侵犯人權而受到批評。[27]
1983年,安盟綁架了66名捷克斯洛伐克平民,並將其中的三分之一扣留了大約15個月。[28]此舉使得安盟在國際上聲名狼藉。最終比利時通過談判斡旋釋放了這些平民。安哥拉的內戰一直持續到1989年,隨着安盟的軍事推進,古巴撤走了對安人運的軍事支持,總計數千名士兵。[29]隨着許多評論員和外交政策專家看到冷戰可能即將結束,美國一直以來對薩文比的支持也開始受到之一,國會中的一些人呼籲美國結束對安盟的支持。[30]蘇聯總書記戈爾巴喬夫在和老布什的幾次正式和非正式的談話也談及了美國對安盟的支持,進一步向美國施壓,要求其停止對安盟的支援,這使得情況變得更加複雜。[31]
隨着戰爭開始包括外交事務,約翰斯和美國主要保守派敦促薩文比以安人運同意「自由和公平選舉」為條件進行停火。[32]當安盟的條件一開始被安人運拒絕時,薩文比大大加強了他的軍事壓力,同時聲稱安人運抵制自由和公平的選舉,因為他們害怕安盟在選舉中獲勝。與此同時,安人運、古巴和南非達成了一項協定,規定從安哥拉撤出外國軍隊,以換取納米比亞從南非獨立。然而在安哥拉,薩文比告訴約翰斯和保守派領袖霍華德·菲利普斯,他認為談判和協議沒有得到充分諮詢,因而反對它。約翰斯提及,在1989年他們兩人前往安哥拉訪問薩文比時,薩文比說,「該協議存在許多漏洞,一點都不好」。[16]
最終通過談判達成停火,安人運領導人若澤·愛德華多·多斯桑托斯和安人運中央委員會放棄了馬克思主義,並同意了薩文比對「自由和公平的選舉」的要求。儘管安盟及其支持者對這些承諾表示懷疑,特別是因為安人運仍和蘇聯保持着緊密的關係。[33]
1991年,在里斯本簽訂比塞斯協議後,安哥拉在聯合國的斡旋下進行了選舉,薩文比和多斯桑托斯都在1992年競選總統。由於在第一輪投票中未能贏得絕對多數,隨後質疑選舉的合法性,薩文比和安盟又回到了武裝衝突之中。1992年10月,戰鬥在萬博重新開始,並迅速蔓延到安哥拉首都羅安達。在羅安達,長期擔任安盟副主席的熱雷米亞斯·希通達和其他安盟官員在逃離這座城市時被殺害,最終導致了萬聖節大屠殺。希通達死後,安盟防禦性地將他們的基地從Jamba鎮轉移到萬博。薩文比於1992年重掀內戰的代價是十分高昂的,許多薩文比的美國保守派盟友敦促他在第二輪選舉中與多斯桑托斯角逐。薩文比放棄第二輪選舉的決定也使安盟和老布什的關係變得極為緊張。[34]
由於薩文比重燃內戰,聯合國通過聯合國安理會第1173號決議,對安盟實施禁運。聯合國委託的福勒報告詳細介紹了安盟如何通過銷售鑽石(後來被稱為血鑽)為其戰爭提供資金,[35]並導致了聯合國安理會第1295號決議的進一步制裁,並通過金伯利進程國際證書制度採取行動結束血鑽貿易。1992年年底大選後,從未承認安人運合法性的美國政府最終承認了安哥拉政府並停止支持安盟,進一步疏遠了薩文比。[8]1993年有關停火的談判失敗後,另一項協議《路沙卡議定書》於1994年簽署,以組建民族團結政府。1995年,聯合國維和部隊抵達。但安盟於1998年放棄了《路沙卡協定書》,理由是安人運違反了該協議。1998年年底,一個自稱「安盟—重建」(葡萄牙語:UNITA Renovada)的激進組織脫離了安盟主體,當時幾名安盟指揮官對薩文比的領導不滿,拒絕效忠於他。1999年和2000年,還有數千人離開了安盟。[36]
1999年,安人運發動了一場名為「恢復行動」的軍事行動,給安盟造成了極大的損失,基本上摧毀了安盟的常規軍事力量,迫使安盟回歸更傳統的游擊戰。[37][38]1999年10月,安盟聲稱,在恢復行動中使用的巨嘴鳥教練機由與安哥拉政府簽訂合同的巴西飛行員駕駛。安盟隨後宣佈,「安哥拉國內任何被認定為巴西利益的事務……都將被視為目標,不會免於他們的打擊」。[39][40]
安哥拉內戰於2000年薩文比死於伏擊後才結束。薩文比的死讓許多安哥拉人感到震驚,他們中的許多人在安哥拉內戰期間長大,見證了薩文比躲避蘇聯、古巴和安哥拉軍隊攻擊的能力。[41]
2002年4月,在薩文比去世六周後,安盟同意與政府停火。根據一項特赦協議,根據「復員與戰爭流離失所者重新融入社會和生產計劃」,安盟士兵及其家屬(約35萬人)被聚集在33個復員營地。2002年8月,安盟正式放棄武裝力量,將所有經歷放在其政黨的發展上。儘管已經停火,安盟和安人運之間人在存在深刻的政治衝突。[42]
安東尼奧·登博在薩文比去世後立即繼任,不久就去世了。繼登博之後,在保羅·盧坎巴·加托將軍、丁奧·辛貢日和伊薩伊亞斯·薩馬庫瓦的選舉中,薩馬庫瓦贏得安盟選舉,成為安盟新任主席。
2019年11月,伊薩伊亞斯·薩馬庫瓦辭去領袖職務,由阿達爾貝托·科斯塔·儒尼奧爾接任,阿萊特·辛賓達成為新的副主席。[43]
安盟得到了非洲和世界各地多個國家的支持,包括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44]埃及、法國、以色列、摩納哥、中華人民共和國、[45]朝鮮、沙特阿拉伯、扎伊爾[46]和贊比亞。[47][48]
在里根執政期間,高級安全官員會見了安盟領導人。中央情報局局長威廉·約瑟夫·卡西、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理查德·文森特·艾倫和國務卿亞歷山大·黑格於3月6日在華盛頓特區會見了安盟領導人。負責非洲事務的助理國務卿沃克於3月在摩洛哥拉巴特會見了薩文比。國防部長卡斯帕·溫伯格、其國際安全事務助理弗朗西斯·韋斯特、國防部副部長弗蘭克·卡魯奇、中情局副局長鮑比·雷·英曼和國防情報局局長詹姆斯·威廉姆斯在1981年11月至1982年1月會見了薩文比。儘管克拉克修正案禁止美國捲入內戰,但黑格在1981年12月告訴薩文比,美國將繼續向安盟提供援助。[49]
美國政府「明確鼓勵」以色列、摩洛哥、沙特阿拉伯、南非和扎伊爾援助安盟。1983年,美國和南非政府同意將武器從洪都拉斯、比利時和瑞士運往南非,然後運往安哥拉的安盟。美國還與南非交換武器,以獲取有關內戰的情報。[49]
薩文比受益於有影響力的美國保守派的支持,包括傳統基金會的米高·約翰斯和其他美國保守派領導人,他們幫助提升了薩文比在華盛頓的地位,並促進了美國武器的移交。[50]
約翰斯和其他美國保守派人士定期在Jamba鎮與薩文比會面,並在1985年的「民主國際」會議上達到了高潮。薩文比後來受到美國總統朗奴·列根的讚揚,里根稱讚他是「自由鬥士」,並談到薩文比贏得了一場「震撼世界」的勝利;而其他人則暗示了一個更為黑暗的政權,將薩文比斥為渴望權力的宣傳者。[8]
1992年安哥拉大選後,安盟失去了美國的支持,只得到南非的支持。在南非種族隔離制度結束,1994年納爾遜·曼德拉當選總統後,來自南非的支持也停止了;曼德拉和非國大的武裝派系民族之矛轉而向安人運提供軍事支持。[8][51][52]
年份 | 政黨候選人 | 票數 | % | 結果 |
---|---|---|---|---|
1992 | 若納斯·薩文比 | 1,579,298 | 40.07% | 敗選 |
2012 | 伊薩伊亞斯·薩馬庫瓦 | 1,074,565 | 18.67% | 敗選 |
2017 | 1,818,903 | 26.68% | 敗選 | |
2022 | 阿達爾貝托·科斯塔·儒尼奧爾 | 2,756,786 | 43.95% | 敗選 |
年份 | 黨魁 | 票數 | % | 席位 | +/– | 地位 | 結果 |
---|---|---|---|---|---|---|---|
1992 | 若納斯·薩文比 | 1,347,636 | 34.10% | 70 / 220
|
新選舉 | 反對黨 | |
2008 | 伊薩伊亞斯·薩馬庫瓦 | 670,363 | 10.39% | 16 / 220
|
▼ 54 | 反對黨 | |
2012 | 1,074,565 | 18.66% | 32 / 220
|
▲ 16 | 反對黨 | ||
2017 | 1,790,320 | 26.70% | 51 / 220
|
▲ 19 | 反對黨 | ||
2022 | 阿達爾貝托·科斯塔·儒尼奧爾 | 2,756,786 | 43.95% | 90 / 220
|
▲ 39 | 反對黨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